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XNKIAC
创刊于 1958 年 (月刊)
  关于期刊
    » 期刊简介
    » 编 委 会
    » 数据库收录
    »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编辑办公登录
作物学报1981 Vol.7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花生花芽分化发育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罗葆兴; 黎振昌; 温桂芳; 李煜祥; 叶柏荣; 陈治禧
作物学报    1981, 7 (01): 1-10.  
摘要1800)      PDF(pc) (645KB)(883)    收藏
作者根据花生花器结构和雄性细胞特点,将花生花芽分化过程分为十期。文中指出花生花芽分化很早,连续开花型花芽分化在幼苗出土前,交替开花型在出土前后。连续开花型主茎三叶期单株分化出的花芽数约50个,大体接近将来的开花数,而且这些花芽90%在主要饱果节位上,因此,重施基肥,适施苗肥很重要。出苗后遇低温阴雨,会导致花芽畸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2. 杂交水稻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研究
颜振德
作物学报    1981, 7 (01): 11-18.  
摘要1474)      PDF(pc) (463KB)(876)    收藏
1977~1979年,作者在杂交稻高产栽培过程中,研究了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高产田谷粒产量与干物质产量密切相关。水稻生长前期总光合势的迅速增加,导致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表现优势,净同化率的优势前期明显,后期消失。适期早栽、冠层结构良好,干物质产量较高。改善栽培条件,有利提高经济系数。增加单蘖的干物质和单位叶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7)
3. 青海香日德春小麦高产的生理特性分析
苏悌之; 潘锦珊
作物学报    1981, 7 (01): 19-26.  
摘要1629)      PDF(pc) (446KB)(752)    收藏
通过对香日德地区春小麦开花后的光合作用、群体结构以及干物质累积和运转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了小麦在高海拔气候条件下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高原地区春小麦净同化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开花后同化器官功能期的明显延长是形成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4. 14CO 2示踪研究小麦叶片早衰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黄志仁; 龚荐; 封福如
作物学报    1981, 7 (01): 27-36.  
摘要1445)      PDF(pc) (538KB)(893)    收藏
研究初步表明,早衰性品系的上部三张叶片绿色面积和叶色消退比正常品种为快,约早4~8天。 14C 标记指出,在开花期穗及上部三张叶片的 14C 同化物分配为:45%运向茎杆等供继续生长之用;30~35%运向籽粒;20~25%自存。开花后10天约76~81%运向籽粒;11~16%自存;运向茎杆等只占7%。在此期间,早衰性品系分配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5. 红麻南种北植短光照制种的研究
郎续纲; 孙庆祥
作物学报    1981, 7 (01): 37-44.  
摘要1594)      PDF(pc) (406KB)(781)    收藏
为解决红麻南种北植后,就地不能留种的技术问题,以植物光周期理论为基础,研究在大田条件下,进行光周期诱导对红麻生长发育及构成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指出,晚熟红麻品种青皮三号的临界光期为12~13小时,在北方短光照条件下,生育期比两广地区缩短一半左右(112~115天),其花芽诱导的最低暗期天数:子叶阶段处理15天,4~8片真叶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6. 冬性与春性小麦的杂种性状表现和选择
张炎; 张翠兰; 汪永祥; 吴郁文; 袁淑安
作物学报    1981, 7 (01): 45-50.  
摘要1677)      PDF(pc) (455KB)(849)    收藏
冬小麦与春小麦的杂种 F 1春性是显性,F 2冬、春性分离,其中春性占大多数;F 3—F 4基本稳定。F 1越冬率比春性亲本明显提高;F 3出现越冬性较好的类型。春性和冬性小麦杂交可以获得春播正常抽穗,而秋播越冬较好的类型。杂种 F 1抽穗期比春性亲本晚;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7. 小偃麦新品种与中间类型的选育途径、程序和方法
孙善澄
作物学报    1981, 7 (01): 51-58.  
摘要2096)      PDF(pc) (493KB)(856)    收藏
作者从事小偃麦远缘杂交育种工作20余年,已育成7个小偃麦品种及广西260、261等新品系,5个稳定的中间类型(新种)及广西631、632等新八倍体种和新的附加系,它们都是小麦育种的优良桥梁亲本。文中着重介绍了:一、小偃麦新品种的选育途径和方法:(一)一次单交选育法,(二)复交选育法,(三)回交选育法;二、小偃麦中间型的选育途径和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8)
8. 粪产碱菌和阴沟肠杆菌与水稻联合共生的固~(15)N_2作用
周淑萍; 莫小真; 叶松广; 蔡小伟; 丘元盛; 宋未; 里景伟; 尤崇杓
作物学报    1981, 7 (01): 59-62.  
摘要1748)      PDF(pc) (264KB)(815)    收藏
应用同位素 15N 示踪证实了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A—15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E—26均有较高的固氮能力。用这两株菌接种水稻幼苗,在不添加碳源时,它们不论单独或混合接种均能在水稻根际正常生长和固氮,其部分固氮产物能迅速转移到水稻植株;若添加碳源,则固氮量剧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9. 华北平原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
刘巽浩; 韩湘玲; 赵明斋; 孔扬庄
作物学报    1981, 7 (01): 63-72.  
摘要1468)      PDF(pc) (631KB)(940)    收藏

套种可争取季节,提高光、热、水的利用率。在华北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套种可以趋利避害,产量较稳。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种内和种间竞争,例如边行优势与减少播种行的矛盾、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共生期作物之间的矛盾等。这就需要从作物搭配、田间结构和水肥管理等方面予以调整。麦后复播便于机械化,同时不存在两种作物共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6)
10. 甘蔗壮苗因素的研究
李玉潜
作物学报    1981, 7 (02): 73-80.  
摘要1478)      PDF(pc) (443KB)(704)    收藏
变量分析表明:不同砍种方式的甘蔗幼苗,其质素的差异是显著的,其中以单芽苗最优,芽片苗最差,节芽苗居中。幼苗性状间,特别是地上部性状与地下部性状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但相关的程度因处理和性状而异。通径分析表明:与苗重关系密切的三个地上部性状中,以苗粗对苗重的影响最大,叶片数次之,苗长最小;与苗重关系密切的三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1. 小麦对条锈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杨作民
作物学报    1981, 7 (02): 81-90.  
摘要1307)      PDF(pc) (735KB)(771)    收藏
在抗锈育种过程中观察分析了不同材料对条锈病抗性的遗传行为,也为此单独设计了一些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抗锈材料对条锈病抗性的遗传行为有显性、隐性、简单、复杂之别。所谓抗锈性遗传传递能力的“强”、“弱”是抗锈性的显、隐性遗传和抗锈基因数目多少的共同结果。(2)供试材料大多呈不完全显性或隐性遗传,呈完全显、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2. 麦棉套作技术之初步研究
沈秀英; 舒克孝; 刘俊文
作物学报    1981, 7 (02): 91-100.  
摘要1650)      PDF(pc) (605KB)(779)    收藏
1973~197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说明:小麦茬棉田以采用麦棉套作较好,套作的合理配置方式以小麦播幅占地40%,预留棉行占地60%(畦宽4.0尺,小麦播幅占1.6尺,预留棉行占2.4尺,以下同)较恰当。这种配置方式六年小麦亩产418.0~611.0斤,平均491.5斤,比单作(麦棉轮作)减产15.8%。麦棉套作又以套作移栽的棉花产量最高,1975~1978四年亩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13. 北京地区小麦矮化育种的初步经验
王恒立; 王洪森; 李英婵; 许有温; 杜文山
作物学报    1981, 7 (02): 101-110.  
摘要1698)      PDF(pc) (783KB)(781)    收藏
北京地区初步育成了第一批株高80厘米上下,抗倒伏,兼抗条、叶锈病,中熟、熟相正常的半矮秆丰产新品系,可望投入生产利用。主要经验体会如下:(一)狠抓矮秆目标,见矮就选,去粗求精,逐步提高。(二)自力更生创造“矮源”,并及时加工利用。其中以蚰包麦(半矮)/有芒白2号(高)这个组合的半矮秆半成品表现较好,随即取其 F_3、F_4优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4. 棉花《三桃》建成过程的初步研究
高璆; 马克浓
作物学报    1981, 7 (02): 111-116.  
摘要1362)      PDF(pc) (380KB)(820)    收藏
本文是从棉花花芽分化发育动态来研究棉桃的形成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棉株生长至有效蕾终止期(8月15日)可分化113~134个花芽(一级果枝花芽),能现蕾开花的有40~54个,能成桃的有9.8~15.6个,成铃率为7.8~11.6%,(2)棉株现蕾前可分化21~30个花芽,一般都有可能现蕾开花;蕾期可分化57~61个花芽,其中有10~30个花芽能现蕾开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5. 薏苡湿生习性的试验论证
丁家宜; 张恩汉
作物学报    1981, 7 (02): 117-122.  
摘要1566)      PDF(pc) (1414KB)(763)    收藏
薏苡通常划为旱地作物,生产上亦以旱地栽培。经研究发现薏苡的根、茎、叶和叶鞘都有明显而丰富的通气组织。通过以淹水为主的水分试验证明,在长期淹水生态条件下,可以莸得大幅度地增产,而在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以干旱处理,对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有显著的不利效应。据此,我们认为薏苡不是旱田作物而是沼泽性作物,从生态学而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16. 不同作物茬地对后作的影响
苏陕民; 方学良
作物学报    1981, 7 (02): 123-128.  
摘要1535)      PDF(pc) (2412KB)(768)    收藏
作者通过(1)在不同作物茬地上的田间栽培,(2)各种前作根际土的盆栽比较,(3)不同作物根浸液对种子发芽影响等的试验,探讨了作物在倒茬过程中的种间关系,为作物栽培和耕作实践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7. 气候条件对高粱雄性不育性的影响
李兆琚; 张孔湉; 耿玉轩; 徐金相
作物学报    1981, 7 (02): 129-133.  
摘要1501)      PDF(pc) (349KB)(792)    收藏
<正> 关于气候条件对植物育性的影响,国内外都有研究和报道。国内曾报道玉米一些不够稳定的雄性不育系,在早秋(日照较短)开花者,其雄性不育百分率较高于初夏(日照较长)开花者。表示日照长短对不育率的影响。国外曾报道水稻胞质雄性不育性的表现明显的受种植时间的影响。如1970年12月种植的(台中本地一号×潘克哈里)F_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8. 糜黍皮壳率的研究
魏仰浩
作物学报    1981, 7 (02): 134-136.  
摘要1664)      PDF(pc) (168KB)(767)    收藏
<正> 糜黍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同一种植物(Panicum miliaceum L.)。籽粒为粳性类型的叫糜予(稷子或饭糜子),糯性类型的叫黍子。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黑龙江、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也占有一定地位。皮壳率是内外稃占籽粒重量的百分率。籽粒去掉内外稃后即为原米,由皮壳率即可换算原米率。精米率(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9. 亲本间的交互作用对杂交高粱 F_1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食用品质预报
杜荣骞; 周之杭; 邢金铭
作物学报    1981, 7 (02): 137-140.  
摘要1668)      PDF(pc) (223KB)(784)    收藏
<正> 杂交高粱有产量高、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但由于它的食味品质较差,在生产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改善高粱的品质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国外主要是考虑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平衡;在我国高粱主要是做为食用,因此不仅要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要求有较好的食味。为了对高粱育种工作提供一些数据,我们已经发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大豆杂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的初步研究
周丰锁
作物学报    1981, 7 (02): 141-144.  
摘要1460)      PDF(pc) (162KB)(759)    收藏
<正> 广泛应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对作物农艺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估算,以确定选择的直接指标;估算杂种后代的遗传进度以决定育种的规模,可提高育种效果。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在大豆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在本文内,拟就通过大豆杂交后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的估测,确定我们育种的直接选择指标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1. “云南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ssp.yun-nanense King)的考察与研究
董玉琛; 郑殿升; 乔丹杨; 曾学琦; 恩在诚; 陈勋儒
作物学报    1981, 7 (03): 145-152.  
摘要1875)      PDF(pc) (1368KB)(867)    收藏
1979年和1980年我们对金善宝教授命名的“云南小麦”亚种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查明“云南小麦”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下游十二个县,约在北纬22°54′—25°03′和东经95°36°—100°85′左右。“云南小麦”生长在海拔1500米至2500米之间的高山区,而以1900米至2300米地带种植较多。原产地年均温15℃、年雨量1480mm 左右。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22. 水稻粳型恢复系 C57的选育
杨振玉; 陈秋柏; 陈荣芳; 苏正基; 贾宝清; 佟景兴; 王健群
作物学报    1981, 7 (03): 153-156.  
摘要1712)      PDF(pc) (237KB)(773)    收藏
1.粳恢 C57具有较高配合力,杂种一代具有较强优势,花粉量大,有利于提高异交结实率,是当前较好的广谱恢复系。2.籼粳杂交复交与配子利用的“架桥”制恢方法,在杂种一代提供利用部分籼核的机率,丰富了遗传基础,为间接利用籼粳杂种优势及其优良性状开辟了途径。3.粳恢 C57对杂种一代的株型、叶型、高产的“库”和“源”以及适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23. 小麦小花发育不同时期遮光对穗粒数的影响
王沅; 田正国; 邱泽生; 余蓓珍
作物学报    1981, 7 (03): 157-164.  
摘要1734)      PDF(pc) (419KB)(828)    收藏
本文主要研究小麦小花发育的不同时期,光照强度对它的影响,以及穗粒数减少的生理原因。小麦小花发育的不同时期给予遮光处理,对小花总数没有明显影响,对下部小穗的结实数影响显著。遮光的各处理不孕小穗数明显增多,每穗粒数减少。小花发育的任何时期遮光,都将造成体内糖含量的下降,而阻碍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穗粒数减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24. 玉米花粉植株的生育特性及其栽培管理
徐庆玉; 张秀清
作物学报    1981, 7 (03): 165-170.  
摘要1457)      PDF(pc) (424KB)(730)    收藏
玉米花粉植株的育成,为单倍体育种提供了可能。但移栽成活率低,结实株数少,影响了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我们研究了花粉植株的生理特性,并通过调节激素,改善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最适的生育条件培育壮苗,结果移栽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在生育期间保持18~32℃,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结实株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5. 籼稻大粒型品种花粉发育的生理分析
王熹; 阙瑞芬
作物学报    1981, 7 (03): 171-178.  
摘要1587)      PDF(pc) (856KB)(860)    收藏
籼稻大粒型品种虽然千粒重常较一般品种高,但因结实性差,难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本文试图探明某些大粒型品种结实性差的生理原因。据观察试验中三个大粒型品种结实性差主要在于空谷率高。据分析这三个大粒品种小穗不育的原因,是雄性器官发育过程中活力较弱,氮、碳营养匮乏,尤其是淀粉累积缓慢,不适应花粉粒充实的需求,因而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26. 广东省小麦分蘖成穗、幼穗形成、籽粒灌浆特性与高产栽培的关系
张振宏; 吴中坚
作物学报    1981, 7 (03): 179-188.  
摘要1548)      PDF(pc) (680KB)(743)    收藏
研究表明:广东小麦具有分蘖期短,成穗少,分蘖高峰期出现早,高峰持续时间长;幼穗分化早,分化期短,小花退化晚,退化集中;籽粒灌浆期长等特点。在广东的生态条件下,根据小麦上述特点对品种选用、增产途径、播种期、培育壮苗以及防止后期阴雨天气对籽粒灌浆等影响,趋利避害,以达到高产稳产,提出一些看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27. 矮壮素(CCC)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
吕忠恕; 王保民; 王邦锡
作物学报    1981, 7 (03): 189-194.  
摘要1688)      PDF(pc) (406KB)(738)    收藏
四年的田间试验表明,花期施用矮壮素(0.20%)可使马铃薯块茎的形成提早1周,块茎产量增高30~50%。利用 14CO 2示踪方法也证明了矮壮素处理可提高叶子的光合活性约80%。 14C-同化产物在马铃薯体内的分布格式也因矮壮素处理而发生改变。矮壮素处理的植株中 14C-同化产物在块茎中的分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28. 甲基胂酸锌对水稻杀雄作用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徐汉卿; 廖廑麟
作物学报    1981, 7 (03): 195-200.  
摘要1592)      PDF(pc) (2861KB)(743)    收藏
本文为选用化学杀雄药剂、施药浓度和时期,提供细胞形态学上的参考依据。供试品种主要为筑紫晴。在二次枝梗分化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喷施甲基胂酸锌的,都在单胞花粉期败育。单胞花粉期喷药的,可发育至三胞阶段,但花粉中所积累的淀粉形态发育不正常。试验表明: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单胞花粉期喷施200ppm 甲基胂酸锌进行杀雄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29. 十一个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陈集贤; 郜和臣; 黄相国
作物学报    1981, 7 (03): 201-208.  
摘要1700)      PDF(pc) (475KB)(779)    收藏
本文按 Griffing 的方法4、模式1的双列杂交估算了11个亲本品种的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遗传力,并对其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30. 在北京夏播春小麦的适宜时期
祝仲春; 吴海珊; 安庆坤; 刘振岳
作物学报    1981, 7 (03): 209-210.  
摘要1428)      PDF(pc) (126KB)(748)    收藏
<正> 在小麦的遗传与育种工作中,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或是在育种以及在“三系”工作中,都需要缩短年限,加速世代繁殖。在国内外已有加代试验成功的报道,如 Mukade 等诱导小麦未成熟种子发芽的方法,每年能获得4~6代。日本用人工控制小麦生长发育,可以缩短小麦生长日数,每年可种植4~6代。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31. 合理的复种轮作与湖北省稻田耕作制度改革
元生朝
作物学报    1981, 7 (03): 211-216.  
摘要1804)      PDF(pc) (443KB)(795)    收藏

<正> 解放初期本省稻田耕作制度,以冬闲或绿肥加一季中稻(其中少数蓄再生稻)为主。其它如“麦—稻”、“油—稻”、“绿肥—双季稻”,“早水晚旱”或“早旱晚水”等复种方式,也有一定面积。此外,还有小面积的不规则的“稻—棉”隔年水旱轮作。五十至七十年代,稻田耕作制度改革主要是以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绿肥—双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32. 小麦二十四个亲本双列杂交配合力、遗传力和杂种优势的分析
沈秋泉; 张全德; 黄纯农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17-224.  
摘要1658)      PDF(pc) (498KB)(816)    收藏
作者选用了常用的24个小麦亲本,组成不设反交的双列杂交,计有300个不同的遗传型。统计分析的主要结果如下:(1)24个亲本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8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均达到了0.01工的显著水准。(2)依据各品种诸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等统计估量,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各亲本的遗传特性。(3)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1)
33. 大豆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亲本关系的研究
田佩占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25-232.  
摘要1505)      PDF(pc) (417KB)(786)    收藏
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性状有明显差异。在研究的19个性状中,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强,其次是叶柄干重。并按如下顺序递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叶面积系数,单株根干重,总干重,叶片干重,分枝数,侧根数,主茎干重,株高,百粒重,经济系数,主茎节数,出苗-开花日数。开花-成熟日数和单位叶面积干重表现为低于双亲平均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34. 棉花产量结构模式的研究及其在育种上应用的意义
陈仲方; 谢其林; 承泓良; 滕传元; 沈端庄; 肖庆芳; 胡廷馨; 顾立美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33-240.  
摘要1505)      PDF(pc) (442KB)(843)    收藏
本文是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两个棉花有限总体的三个产量结构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模式是符合棉花本身实际情况的;在构成产量的诸因素中,以铃数所起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单铃重和衣份率;在高产育种工作中,应把选择重点放在铃数上,但由于铃数、铃重和衣份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故对铃数的选择必须有适当尺度,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35. 水稻稀播少本插高产技术的研究
蒋彭炎; 姚长溪; 任正龙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41-248.  
摘要1509)      PDF(pc) (543KB)(834)    收藏
本文是根据秧田播种量和每丛插秧本数联因试验的结果,证明在肥水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稀播少本插比密播多本插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指出稀播少本插在水稻高产形成中的作用点在于增大穗形,而少本插又是形成大穗的主导因素。从群体的某些生理生态着手,阐明了稀播少本插的高产机理:秧苗素质优良和本田个体生育健壮是稀播少本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4)
36. 引种墨西哥小麦的初步研究——关于墨西哥小麦适应地区的分析
宛秀兰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49-258.  
摘要1508)      PDF(pc) (589KB)(742)    收藏
本文是以墨西哥小麦品种“他诺瑞”(Tanori F-71)为例,对其在我国种植期间千粒重的变化与生态条件所作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他诺瑞”在我国北方春播地区种植,由于纬度高,春季气温回升快,出苗至抽穗阶段的生育天数较原产地缩短了20~42天,其千粒重与这一段的生育天数成显著的正相关,γ 1=0.59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37. 玉米抽雄后不同叶位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光合性能
赵可夫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59-266.  
摘要1533)      PDF(pc) (594KB)(922)    收藏
在玉米抽雄后剪去玉米植株不同层次和不同叶位叶片,观察各层次和各叶位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效应。在去叶同时测定各层次和各叶位叶的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并向各叶位叶喂以 32P,观察其向果穗运输的情况。前后经过四年的实验,发现玉米抽雄后不同层次叶片对籽粒产量的效应是不同的,其作用大小顺序是中部叶片>上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38. 小麦的叶差距与生长势
王世之; 黄先容; 田文忱; 顾立国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67-275.  
摘要1496)      PDF(pc) (464KB)(818)    收藏
一株麦苗的主茎和各分蘖的心叶(-1叶)和它里边的一片叶(-2叶)的长度比率,称为-1/-2叶差距。以叶差距为指标反映分蘖、蘖群和植株的生长势,即叶差距小,表示当时和进一步的生长趋势是增强;叶差距大,则表示减弱。一个蘖群中各个分蘖的生长势,在分蘖期,一般表现为子蘖优势,但也有的蘖群和植株表现为亲蘖优势,这一差异可以考虑用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39. 苎麻( Boehmeria nivea(L)Gaud)的快速繁殖
陆洁珍; 周泽浓; 余玉珍; 涂世堃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76-278.  
摘要1646)      PDF(pc) (216KB)(846)    收藏
<正> 苎麻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目前生产中,一直沿用种子繁殖或分蔸繁殖。种子繁殖虽快,但容易产生变异;而分蔸繁殖又有需要种蔸多,繁殖系数低等缺点,故使生产,尤其是良种的繁殖推广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探索新的繁殖方法,配合育种加速扩大良种繁殖乃是当前苎麻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40. 小麦芒的功能及去芒对籽粒重的影响
陈培元; 李英
作物学报    1981, 7 (04): 279-282.  
摘要1627)      PDF(pc) (216KB)(803)    收藏
<正> 芒对籽粒发育和灌浆有显著的影响。抽穗后三天去芒,粒数和粒重都有所下降。芒属于生理功能较强的器官。它的光合量平均占整穗光合量的47.9%。对籽粒碳氮比值则看不出规律性的影响。从光合效率和抗逆性的角度讲,芒的性状值得深入研究。芒是小麦穗器官的一部分,芒的有无、长短等性状是小麦分类的依据。遗传育种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