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XNKIAC
创刊于 1958 年 (月刊)
  关于期刊
    » 期刊简介
    » 编 委 会
    » 数据库收录
    »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编辑办公登录
作物学报1984 Vol.1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疆伊犁地区的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
颜济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1-8.  
摘要1653)      PDF(pc) (1022KB)(900)    收藏
根据在新疆的两年调查,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syn.Ae.squarrosa L.)~(**)在伊犁地区是越年生中生高草,主要分布在草原自然植被中。但可延伸至蒿属(Artemisia)荒漠中呈短生纤草,或存在于河谷草甸。伊犁地区是其连续分布区最东部边缘。在伊犁地区发现 Ae.tauschii 是本种分布地区的新记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2. 几种芸薹属油菜的起源和进化
刘后利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9-18.  
摘要1735)      PDF(pc) (730KB)(930)    收藏
本文主要介绍油菜的起源和进化情况,特别是有关中国芸薹和芥菜型油菜,以及从国外引进的甘兰型油菜的历史考证。近年来,由于在华中和西北发现山芥菜和野生型黑芥,可以得出结论说,油菜是多源发生的,中国是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发源中心之一。白菜型原始祖先 B.compostris 起源于华中和西北,B.chinensis 型油菜起源于中国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0)
3.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花粉胚状体染色体加倍的研究
戴冕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19-23.  
摘要1739)      PDF(pc) (1243KB)(774)    收藏
本研究从寻求提高花粉植株加倍频率和性状表达能力的途径出发,进行了三年四批次对比试验,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花药培养至药室开裂、肉眼能见白色胚状体时,转移至吸饱0.2%秋水仙液的无菌脱脂棉上,处理72小时或长一些时间然后转上培养基,这样能取得60%的加倍效果。(2)、用注射器将灭菌的0.2%秋水仙液滴入开裂而见胚状体的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4. 冬小麦上部叶片损伤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崔振会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24-24.  
摘要1562)      PDF(pc) (153KB)(787)    收藏
<正> 小麦产量的2/3~4/5来自抽穗以后的光合产物。因此,研究小麦生长后期的光合作用器官,摸索小麦后期功能叶片的全损伤或部分损伤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解决目前生产中出现的黄叶干尖等现象。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挑旗开始,对81—东175小麦品种进行了分期剪叶的模拟试验,拟为当前小麦生产和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寄主、病原菌体系的基因对基因关系及其在抗病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凌忠专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25-34.  
摘要1600)      PDF(pc) (597KB)(854)    收藏
本文根据 Flor 基因对基因学说,及清泽茂久运用这一学说进行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阐述这个学说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许多作物品种对病原菌表现抗病反应,是因为抗病品种中存在着抗病基因,而病原菌中也存在着与抗病基因相对应的非致病性基因。病原菌中存在着对作物品种具致病性的不同生理小种,而作物品种中存在着相应的不同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论我国北方冬小麦越冬冻害的生态类型
郑维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35-40.  
摘要1450)      PDF(pc) (358KB)(924)    收藏
冬小麦越冬冻害生态问题可分为麦苗抗冻能力和环境低温两个方面。本文对麦苗抗冻能力定量鉴定方法进行了评定,进而运用此法对冬麦新冬二号品种在新疆乌拉乌苏越冬期间各时期抗冻能力进行系统测定。麦苗抗冻能力的变化主要由环境温度所决定。依环境温度与小麦生长状况、抗冻能力的关系,把冬麦越冬分成冻融、稳定封冻、融冻三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玉米不同生育期耐冷性研究
肖永瑚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41-50.  
摘要1504)      PDF(pc) (551KB)(886)    收藏
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采用自然低温和人工控制低温研究玉米的地方品种、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种子发芽势、出苗指数、感温指数、幼苗干鲜重、籽粒灌浆速度、籽粒干物质累积和细胞膜透性等7个指标的耐冷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低温条件下,耐冷性与细胞耐脱水力成正相关,与叶片萎蔫度成负相关。叶片萎蔫度与细胞的电解质和钾离子外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amyleum L)的染色体组型和带型研究
张作荣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51-56.  
摘要1723)      PDF(pc) (767KB)(822)    收藏

利用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新方法进行野生一粒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组型的分析,初步结果如下:其二倍体数为14个(2n=14),全部染色体可配成7对同源染色体,均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根据其大小,形状和着丝点位置可分为三组。并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上带有随体。同时还用 Giemsa 分带技术进行了染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水稻叶绿素含量及其与光合速率关系的研究
刘贞琦;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57-62.  
摘要1894)      PDF(pc) (352KB)(2150)    收藏
水稻不同品种的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 a/b 比值是不同的。叶绿素(a+b)含量生育初期较少,然后逐渐增多,到生育后期则下降。水稻各品种由苗期至乳熟期叶绿素(a+b)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2~20%,而叶绿素 a/b比值的变异系数只有4~8%。剑叶的叶绿素 a/b 比值最大,越是下位叶越低。叶绿素(a+b)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赤霉素(GA3)及吲哚丁酸(IBA)处理宿根甘蔗促进发株及幼苗生长的研究
林韶湘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63-64.  
摘要1869)      PDF(pc) (115KB)(1106)    收藏
<正> 目前国内一些蔗区反映宿根甘蔗发株不齐、不全,缺株断垄多,有效茎数少,产量比新植庶低。生产上促进宿根甘蔗的发株,各地采用了不少措施,均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寻找更简单易行而有效的方法。从报道资料看,乙烯利和吲哚丁酸对促进分株和分蘖有良好的效果。本试验用赤霉素及吲哚丁酸处理宿根蔗头,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1. 栽培大麦×普通小麦杂种及其再生植株
陈孝
作物学报    1984, 10 (01): 65-72.  
摘要1553)      PDF(pc) (2423KB)(836)    收藏
本文论述1979~1982年大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研究结果。在以大麦为母本的23个杂交组合中得到了种子,平均杂交结实率为2.8%。其中以早熟3号、PF51811、PF5801大麦为母本,中国春和京722小麦为父本的组合,杂交结实率较高。带有提莫菲维细胞质的小麦品种与大麦也具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接种在培养基上的杂种胚50~70%可以萌发长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2.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的建拓
吴兆苏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73-80.  
摘要1522)      PDF(pc) (581KB)(845)    收藏
赤霉病在我国小麦病害中的危害性仅次于条锈病,居第二位。它是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东部最严重的病害。抗赤霉病育种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抗性尚未得到显著提高,更没有和高产基因型相结合。对于这样数量遗传的、遗传力低的、涉及多种性状的问题,沿袭传统的育种途径是难以解决的。建拓抗赤霉病的基因库应该是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6)
13. 水稻恢复系IR_(24)恢复基因的初步分析
杨仁崔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81-86.  
摘要1638)      PDF(pc) (331KB)(784)    收藏
花粉育性是衡量稻株育性的根本指标。以穗颈抽出程度、花药的形态和颜色来判断稻株育性,简便可靠。IR_(24)具有二对独立主效显性恢复基因 R_(f_1)R_(f_1)R_(f_2)-R_(f_2),其中R_(f_1)的作用大于 R_(f_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千斤高粱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
李淮滨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87-94.  
摘要1664)      PDF(pc) (467KB)(813)    收藏
1979~1982年对两个杂交种亩产千斤水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梁总干物质生产中开花前约占43%,开花后约占57%。籽粒产量主要依赖开花后光合作用的净同化率所同化,开花前提供约12~33%。同时观察到高梁生长后期茎叶干重多有回升。群体生长率的动态变化呈双峰曲线,其消长过程与产量形成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4)
15. 继代培养中异源三倍体水稻愈伤组织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和再分化的研究初报
邹高治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95-100.  
摘要1727)      PDF(pc) (364KB)(833)    收藏
对四种类型的杂种三倍体水稻愈伤组织块(对照组、糊状组、颗粒组和粉状组)的再分化能力和氨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具有完全分化能力的对照组包含有21种氨基酸。颗粒组的再分化率为60%,包含有22种氨基酸,即缺失对照组氨基酸组分中的乌氦酸、天冬氨酸,增加了α-氨基丁酸、甲硫氨酸和β-丙氨酸。糊状组缺失天冬氨酸、鸟氨酸、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大麦叶绿体突变体的类囊体膜蛋白质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李继耕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101-104.  
摘要1714)      PDF(pc) (396KB)(905)    收藏
比较研究了大麦黄绿突变体与其原始品种“矮秆齐”的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质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突变体比对照少了一条23kd 多肽。已经证明该突变体缺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Ⅱ(即 CPⅡ),故推论23kd 为 CPⅡ特异多肽。此外,17.5及18.3kd 两个峰,突变体也较对照明显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方面的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基粒片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7. 小麦干热风伤害机理的研究
The Cooperated Research Group on Dry-hot-wind Injury in Wheat in Thirteen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North China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105-112.  
摘要1478)      PDF(pc) (474KB)(1479)    收藏
干热风是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干热风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伤害,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迅速减少,细胞膜系统丧失了正常功能,由于叶片里氮的净损失,引起氮代谢平衡的破坏,诱发了代谢紊乱和造成饥饿,小麦灌浆源严重减少。干热风伤害的机理,实质上是间接伤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春小麦南北异地种植光温反应类型及其主要性状相关
林成锵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113-122.  
摘要1480)      PDF(pc) (557KB)(785)    收藏
春小麦南方异地种植,表现有光敏、温敏和迟钝三种类型。除晚熟的光敏型品种外主要性状都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并扩大变异范围,为选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生育期、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等性状南北两地存在中度相关,可参照北方表现进行选择。光敏型材料因南方的高温短日条件不利其性状的发育,在选择度上应适当放宽。千粒重南北两地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9. 六棱大麦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研究
黄志仁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123-132.  
摘要1555)      PDF(pc) (546KB)(870)    收藏
对六棱大麦杂种 F_120个组合及其9个亲本12个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表明:株粒重、单株草重、株粒数和每穗粒重的杂种优势达20~35%;主穗长、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主穗粒数的杂种优势约为10~20%;主穗小穗数为5.49%,经济系数为负向优势-1.62%。由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遗传力较高,故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20. 高粱杂种一代性状间及优势强度间的相关分析
高士杰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133-136.  
摘要1563)      PDF(pc) (236KB)(798)    收藏
本文研究了30个基因型的6个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间及6个性状优势强度与单株产量优势强度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6个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两组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千粒重。穗长优势对单株产量优势的影响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效应均较小。生育期和株高优势对单株产量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21. 小麦午睡原因的研究Ⅰ.大田生态因子与午睡的关系
韩凤山
作物学报    1984, 10 (02): 137-143.  
摘要1565)      PDF(pc) (361KB)(865)    收藏
从光照、气温和大气 CO_2浓度等3个因子的日变化动态分析研究了大田群体条件下小麦表观光合作用午睡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正午大田气温超过小麦光合适温(24℃)、大气 CO_2浓度下降是形成小麦午睡的重要因素;光照超过光饱和点不会引起午睡。讨论了挖掘午睡产量潜力的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四倍体小麦染色体4A和B、G染色体组的起源
陈佩度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146-153.  
摘要1773)      PDF(pc) (1439KB)(804)    收藏
用染色体 N—分带技术对四倍体小麦(AABB 和 AAGG)以及 B 和 G 染色体组的可能供体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speltoides)、高大山羊草(Ae.longissima)、沙融山羊草(Ae.sharonensis)、二角山羊草(Ae.bicornis)和西尔斯山羊草 Ae.se-arsii 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除染色体4 A 以外的所有 A 组染色体只有较浅的 N—带或无带。B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的选择与交配问题
张绍南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154-154.  
摘要1553)      PDF(pc) (111KB)(763)    收藏
<正> 本文仅就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的选择与交配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众所周知,不育株只能由不育株经过异交而产生,因此,全部不育株都是 F_1代。在随机交配而又大量存在复等位基因的轮回选择群体内,不育株不可能获得较好的选择效应。人工安排的株行内姊妹交,也远不及可育株自交纯合速度快。此外,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玉米对大斑病单基因抗性与多基因抗性互作效应的研究
李建生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155-162.  
摘要1718)      PDF(pc) (480KB)(855)    收藏
本文以不同多基因抗性背景的 Ht 等基因系为材料,采用双因子互作试验设计,从病斑数,病斑大小和单位面积产孢量的角度,研究了单基因抗性与多基因抗性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上述三个方面,两种抗性的互作效应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病斑数方面,Ht 基因表现了增加病斑数的效应,但在高抗的多基因背景中这种效应并不明显。就病斑大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云南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Ⅰ云南稻种的光温反应型和早、中、晚稻
程侃声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163-172.  
摘要1690)      PDF(pc) (602KB)(983)    收藏
利用云南有利的自然条件,辅以光照处理分析了云南省不同纬度和海拔的水陆稻品种的光温反应型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和早、中、晚稻的划分。明确了云南稻种主要为晚熟中稻和晚稻。籼稻中有少数早稻,陆稻中有少数接近中、晚熟早稻的品种和中粳。文中举例说明了三性的整体关系和环境因素在光温反应型中的重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26. 大豆品种根系的生态类型研究
田佩占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173-178.  
摘要1678)      PDF(pc) (835KB)(891)    收藏
1980和1982年观察了适于不同条件下种植的9个大豆品种的根系。结果表明,大豆初生根系与后生根系的相对差异是植株对土壤不同层次水分及养分利用的生态适应性状。品种间初生根数及后生根数的差异均较明显,但后生根的差异为初生根的四倍。其干重也有相似变化。根据这些差异可把大豆品种分为初生根型、后生根型和中间型3种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关于甘蓝型油菜的花芽分化研究——油菜花芽分化的电镜扫描图谱
尹继春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179-184.  
摘要1808)      PDF(pc) (1456KB)(905)    收藏
在光学显微镜、电镜扫描观察中,根据形态上易于分辨的特征,将油菜花芽分化过程划分为八个时期15个阶段。分化的顺序是花萼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花瓣原基和蜜腺原基。主基花芽分化与叶龄数关系密切。上海适期播种的甘蓝型油菜,主茎花芽开始分化时的叶龄数平均为9.8(9~11),主基总叶数(包括叶痕、绿叶及在电镜中能分辨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28. 不同密度条件对冬小麦小花发育的影响
于振文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185-194.  
摘要1519)      PDF(pc) (618KB)(915)    收藏
不同密度条件对冬小麦小花原基分化的总数有所影响,并制约着小花原基分化数量的增长动态。随着密度的降低,药隔初期之前,小花原基分化的数量增长趋于缓稳,已分化的小花发育进程较为均衡。研究还表明,氮代谢利于小花原基分化,碳代谢促进小花发育。适当降低基本苗数,不但能够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碳水化合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杂交水稻汕优2号及其父本IR24叶片衰老的研究
陈光仪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195-200.  
摘要1439)      PDF(pc) (388KB)(771)    收藏
将杂交水稻汕优2号及其父本 IR24与桂朝2号的叶片进行衰老处理后,表明汕优2号的叶绿素和可溶蛋白质的降解及细胞膜透性增加的速度均快于IR24和桂朝2号。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呼吸强度增加的幅度也较大。反映了汕优2号具有衰老速度快的特征。在衰老处理后的1~2天,乙烯释放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随后出现一个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30. 小麦粒重与植株性状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
贾继增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201-206.  
摘要1477)      PDF(pc) (297KB)(803)    收藏
本文用简单相关,通径系数,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45个大粒品种的八个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受多因素影响,其中穗粒数,穗长对粒重的直接影响为负值,穗下节长,旗叶宽对粒重的直接影响为正值。株高对粒重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可通过其它因素影响粒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大麦不同叶位叶片细胞及其它器官细胞形态的初步观察
李小云
作物学报    1984, 10 (03): 207-213.  
摘要1590)      PDF(pc) (1723KB)(902)    收藏
运用细胞离析法对田间种植的大麦(Hordeum Vulgare L.)不同叶位叶片叶肉细胞形态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各叶位叶片的叶肉细胞形态各有不同,低位叶中非环状细胞占有较大的比例,高位叶中则以规则的多环状细胞以及不规则的多分枝状细胞为主。随叶位上升逐渐趋于复杂化。同时,还对旗叶叶鞘、穗下节间、芒的同化细胞作了观察,并发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冬小麦丰抗13抗条锈病基因的分析
辛志勇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17-222.  
摘要1552)      PDF(pc) (390KB)(787)    收藏
用1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接种,冬小麦丰抗13抗40E8、104E9、108E9、108E141、171E138和109E9等生理小种。应用单体遗传分析确定丰抗13可能具有3个抗条锈病基因。在对生理小种108E141的抗性上,丰抗13同中国春有一对基因的差异,抗病性为显性,该基因位于染色体2A 上。抗该生理小种的基因也抗40E8、104E9和108E9。已知位于2A 上的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对奥帕克-2玉米(Zea mays L.)胚乳透明度的目测选择与营养品质改进的相互关系
宋同明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23-228.  
摘要1522)      PDF(pc) (390KB)(864)    收藏
根据对高油抗病奥帕克-2玉米综合种(Syn DO O_2)和优良系奥帕克-2综合种(Elite Syn O_2)自交一代与胚乳有关性状的平均数、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性状相关等参数的估计和分析,发现两个群体的胚乳透明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和玉米醇溶蛋白含量等所有被测性状都存在着巨大的遗传变异,而且多数性状之间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34. 江淮下游大豆地方品种群体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盖钧镒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29-236.  
摘要1627)      PDF(pc) (496KB)(941)    收藏
本文所研究的总体为江淮下游大豆地方品种群体,供试材料为78个品种组成的随机样本。所研究的17个农艺性状归成产量、产量因素、形态数量以及生育期等四组,产量与产量因素的典型相关高于与形态数量性状的相关,又高于与生育期性状的相关。产量因素与形态数量性状间的典型相关高于形态数量性状与生育性状间的,又高于产量因素与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小麦品种间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朱睦元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37-244.  
摘要1668)      PDF(pc) (504KB)(861)    收藏
1979~1982年,选用籽粒蛋白质、赖氨酸与色氨酸含量不同的6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杂种优势与 F_1、F_2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所有性状的实际优势的平均值均为负值;超亲优势的变幅:蛋白质(%)为-11.9~6.41%,赖氨酸(克/100克蛋白质)为-18.63~6.75%,色氨酸(克/100克蛋白质)为-16.71~9.10%。所有性状的一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36. 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路文如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45-256.  
摘要1439)      PDF(pc) (580KB)(875)    收藏
本文就我国各地推广的8个杂交稻组合,对强、中、弱三种致病力的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进行遗传动态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大多数组合的杂交稻(F_1)抗性介于双亲之间,并偏向抗性水平较高的亲本。这些杂交稻的抗性与中亲值有显著相关,可按中亲值预测杂交稻的感病度。通过相对抗病优势的计算得知,杂交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部分显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37. 布鲁、奥斯、陆稻(Oryza sativa L.)亲缘关系的细胞遗传学——Ⅲ.13个亲本及146F_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
褚启人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56-256.  
摘要1666)      PDF(pc) (402KB)(776)    收藏
<正> 水稻种间、亚种间杂交,常出现程度不同的 F_1杂种不育。内在机制可归因于染色体结构杂合性(Yao 等,1958;Henderson 等,1959;Shastry 和 Misra,1961;Demeterio等,1965;Engle 等,1969;Dolores 等,1975;Barrios,1981);不育基因(徐冠仁,1945;冈彦一,1953,1964,1974);或核质互作型不育(新城长友,1969)。张德慈(1976)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逆境成苗生态生理研究 Ⅰ.春播谷类作物成苗期间的抗旱性及其需水条件
山仑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57-264.  
摘要1455)      PDF(pc) (368KB)(842)    收藏
在不同渗透势的甘露醇溶液和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土培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四种主要春播谷类作物:糜子、谷子、高梁和玉米在种子吸胀、萌发、胚芽伸长和出土以及种苗初期生长各不同成苗阶段的抗旱性及需水条件。结果表明,在幼芽伸长阶段对水分最为敏感。四种作物中,出土前,玉米种苗有较强的抗旱性;出土以后,高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玉米受精前后胚囊分子形态发生及核酸动态的观察
张述祖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65-270.  
摘要1612)      PDF(pc) (925KB)(820)    收藏
对玉米(Zea mays L.)“小粒黄”受精前后的胚囊进行组织化学研究。分别用 Feulgen 反应及甲基绿——派咯宁、吖啶橙染色,显示核酸及核结构。(1)大孢子母细胞及二、四核胚囊的核质显示 Feulgen 正反应。在八核胚囊中,卵器端核质染色开始下降。成熟胚囊中,卵核、助细胞核、极核核质的染色下降。受精卵核质的 Feulgen 正反应有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40. 云南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 Ⅱ.亚洲栽培稻分类的再认识
程侃声
作物学报    1984, 10 (04): 271-280.  
摘要1598)      PDF(pc) (719KB)(875)    收藏
本文开始对栽培植物的分类标准作了简要的归纳,并在回顾亚洲栽培稻分类的历史中,对各学者的功绩和得失进行了评述。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试验结果,提出依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型——品种顺序的5级分类系统,明确指出亚洲栽培稻应只分籼、粳两个亚种,爪哇型、光壳稻和普通稻是粳亚种下的生态群,对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