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XNKIAC
创刊于 1958 年 (月刊)
  关于期刊
    » 期刊简介
    » 编 委 会
    » 数据库收录
    »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编辑办公登录
作物学报1986 Vol.12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谷子(Setaria italica)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
胡洪凯;马尚耀;石艳华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73-78.  
摘要1679)      PDF(pc) (28KB)(726)    收藏

1978年我们在“澳大利亚谷×吐鲁番谷”的杂交后代中,得到1份雄性不育材料,经7个遗传世代的研究发现,其不育株测交和回交,后代育性始终按1∶1分离,自交后代育性分离为3(不育)∶1(可育);其可育株育性不分离。它的不育性是受核内的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这是在谷子中的首次发现。它在理论研究、杂种优势利用和谷子育种中都有很高的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
2. 连续自交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胚胎发育的影响
孟金陵;刘后利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79-86.  
摘要1528)      PDF(pc) (205KB)(723)    收藏

以自由授粉群体和品系间杂种为对照,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连续自交后代在胚胎发育上表现的效应。自交后代的胚和胚乳发育在授粉5天以后开始落后于杂交组,致使自花授粉的成熟种子较小,且含油率降低。与自由授粉相比,自交组花粉管生长较慢,受精较晚,胚乳游离核数较少,原胚生长缓慢。自交后代中常发生单受精、合子或幼胚退化以及游离核胚乳解体等异常现象,同时在受精频率、游离核数和原胚细胞数方面的变异系数,都较自由授粉组为大,表明至少在胚胎发育前期,连续自交后代甚至比处于杂合状况的自由授粉群体更不整齐一致。讨论了变异发生的原因及预测自交衰退和杂种优势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3. 广西野生稻酯酶同工酶研究报告
吴妙燊;陈成斌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87-94.  
摘要1602)      PDF(pc) (798KB)(693)    收藏

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L.f.spontanea Rosche V.)、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 et Watt)和栽培稻(O.sativa L.)等共848份资源的干种子胚,获得了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41个。试验结果表明:(1)本研究测定的3个稻种都有1、7A 正极酶谱带,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都有1、4、7A 正极酶带,大多数普通野生稻还持有2A 正极酶带。(2)不同稻种间有各自不同的酶谱类型。广西普通野生稻酶谱类型十分丰富(355份样本出现29个类型),其中以具有1、2、4、7A 类型占优势(占54.1%)地理分布广。药用野生稻酶谱类型较贫乏(87份样本仅有2个类型),其中以具有1、5、7A 类型占优势(占79.3%)。(3)普通野生稻不同形态特征的分类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有密切关系。(4)小生境近稻田的普通野生稻较远离稻田的酶谱类型复杂。本文还结合试验结果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了广西普通野生稻在稻种起源中的地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硝酸还原酶的研究——Ⅶ.棉花不同品种的硝酸还原酶活力
李文才;林振武;汤玉玮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95-100.  
摘要1647)      PDF(pc) (332KB)(791)    收藏

本文对棉花叶片NR活力的体外分析方法作了两点改进:1)组织匀浆改加提取缓冲液于水浴中,为先在干冰中磨成粉状后再加提取缓冲液溶解;2)匀浆后增加离心沉淀步骤。结果使硝酸还原酶在匀浆中得到充分的保护,完全排除了棉花体内色素对比色的干扰,进一步减少了酚类及其他物质对酶的抑制作用,因此 NR 活力大大提高,约为改进前方法的15倍。用改进的方法对8个陆地棉品种和4个栽培棉种(每种用1个品种作代表),进行 NR 活力的分析、观察,发现陆地棉品种间 NR 活力有明显的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中也有不同,酶活力的这一变化与品种的生长势和对外界氮肥的吸收利用能力有正相关关系。在4个供试栽培棉种中,海岛棉的 NR 活力最高,陆地棉最低,亚洲棉和非洲棉居中。结果还表明4个栽培种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和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与 NR 活力一致的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应用富集15N研究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规律及其对器官建成的影响
陈佑良;张启刚;梁振兴;王福钧;梅楠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101-108.  
摘要1524)      PDF(pc) (477KB)(832)    收藏
应用 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冬小麦吸收利用氮肥的规律及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从小麦——土壤系统氮素平衡的角度出发,评价了“土壤氮”和“肥料氮”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了氮素肥料的经济施用及合理运筹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
6. 黄淮海地区—熟与两熟制生产力的研究
韩湘玲;刘巽浩;孔扬庄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109-116.  
摘要1625)      PDF(pc) (161KB)(774)    收藏

1980~1984年试验得出,在黄淮海平原水浇地以及降水较多的黄淮平原旱地,一年两熟比一年一熟生产力高近1倍,经济效益与能转换效率也高。高产的一年两熟制从土壤中成倍地取走养分,但有机质源却增加更多。试验发现,在低水肥、低叶面积系数情况下,叶面积与产量相关密切,在生产上应主攻单产,不要过多提高复种指数;而在高水肥、高叶面积系数情况下,产量与叶面积相关不显著,而与光合时间相关密切,故应主攻光合时间,在生长季节允许的地方,实行一年多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高赖氨酸玉米单粒鉴别技术初报——(Ⅰ)—Folin 酚比色法
王育东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117-120.  
摘要1409)      PDF(pc) (16KB)(683)    收藏

在改造“奥帕克—2”玉米胚乳性状的育种工作中,需要对杂交后代进行单粒分析,以便挑选出那些既是硬胚乳又是赖氨酸含量高的籽粒。普通玉米的醇溶蛋白含量比高赖氨酸玉米高1倍左右。用灵敏度高的 Folin 酚比色法可以精确地反映出各籽粒间醇溶蛋白含量的差异,从而达到鉴别高赖氨酸玉米籽粒的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大穗型水稻的物质生产特性与产量能力的研究
戚昌瀚;贺浩华;石庆华;曾宪江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121-128.  
摘要1476)      PDF(pc) (444KB)(780)    收藏

通过3年试验,研究分析了大穗型水稻在杂优栽培方法下的产量差异;产量与干物质生产、茎鞘物质运转率的相关性;结实率依每亩颖花数、抽穗期单位叶面积负担颖花数、每颖花灌浆物质量而变化的复回归分析;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产量与群体净同化率的相关性;叶面积与净同化率在抽穗前与抽穗后对干物质生产的贡献;以及影响茎鞘物质运转率的若干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粗山羊草(Aegilops squarrosa)的染色体和同工酶分析
李国珍;王风;李国凤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129-132.  
摘要1624)      PDF(pc) (95KB)(745)    收藏

利用火焰干燥涂片法制片和吉姆沙染液分化染色,分析了粗山羊草的染色体组型和 C-带带型。粗山羊草具有7对染色体,包括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对随体染色体。除第1对染色体外,所有染色体都具着丝点带。有的染色体具变化较大的中间带和末端带。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粗山羊草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幼苗不同时期,其酶谱是不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应用PEG渗调提高大豆种子活力的研究
傅家瑞;蔡东燕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133-138.  
摘要1579)      PDF(pc) (310KB)(887)    收藏

用30%PEG6000溶液浸泡大豆种子2天,可以促进萌发,增强幼苗长势,提高活力指数;在田间状况下:出苗率提高,齐苗期提早,苗期的株高与重量也有所增加。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应用渗透调控法对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更为明显。经 PEG 处理的大豆种子,能提高耐低温和耐热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耐盐性,保持较高发芽率。PEG 渗调还有利于膜的修复与重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湘西北晚籼稻开花期耐冷性鉴定初报
李达模;于新民;王洪春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139-142.  
摘要1589)      PDF(pc) (291KB)(768)    收藏

用6个晚籼稻品种或品系,于开花期在人工气候室内用冷温18/15℃(昼温/夜温)处理1、3、5天,测定了相对结实受害率、开花率、开药率和干胚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相对结实受害率低者,其耐冷性则强。晚籼稻不同品种(品系)冷温下的开药率与相对结实受害率成负相关,r=-0.558。这两个指标,应用于水稻品种生态适应性和耐冷性育种研究较有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我国主要高粱品种含氰势(HCN-P)的分析
刘建卫;吴显荣
作物学报    1986, 12 (02): 143-144.  
摘要1456)      PDF(pc) (189KB)(732)    收藏
<正> 本文应用双光束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测定了高粱和苏丹草的含氰势(HCN-P)。结果表明,高粱和苏丹草的种子不含氰或含氰极低,生长4天的幼苗含氰势最高。经分析我国118个高粱和苏丹草的含氰势,发现大部分品种的含氰势都在1000ppm 以上,最低的是忻粱80号品种(672ppm),最高的是原新一号 A 品种(1967ppm)。甜高粱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刘大钧;陈佩度;吴沛良;王耀南;邱伯行;王苏玲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155-162.  
摘要1744)      PDF(pc) (183KB)(899)    收藏

从(T.durum×H.villosa)F1的自交和自由授粉后代中,获得了兼具硬粒小麦穗形和簇毛麦护颖颖脊刚毛、叶片和叶鞘边缘茸毛和对白粉病免疫等双亲性状的结实性正常的植株。经细胞学鉴定,其2n=42,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I(MI)有20.5个二价体,1个左右单价体,在80%左右的花粉母细胞中有21个二价体,对其自交后代连续3年、5个世代的鉴定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已基本稳定。用染色体 N——分带技术进行带型分析的结果证明,它是一个包含有硬粒小麦 A、B 染色体组和簇毛麦 V 染色体组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AABBVV.该双二倍体株高100—110厘米,穗长9—12厘米,每穗有20—24个小穗,每穗30粒左右,千粒重25—35克,籽粒蛋白质含量20%左右,对白粉病免疫,抗锈病,感染赤霉病。将它与普通小麦(T.aestivum)杂交,F1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在 MI 有14个左右二价体和14个左右单价体,自交结实率仅3%左右。但用普通小麦回交,结实率可逐代提高。在回交后代群体中,已分离出对白粉病免疫的植株,是一个可望在小麦育种计划中利用的新中间型材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
14. 中日两套鉴别品种的鉴别力研究
沈锦骅;凌忠专;倪丕冲;李志坚;王久林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163-170.  
摘要1560)      PDF(pc) (183KB)(753)    收藏

1982年,利用日本9个单基因的鉴别品种,把我国北方粳稻品种上分离的27个稻瘟病菌株(分属于4个中国小种)划分为11个小种。1983年,用清泽的12个鉴别品种测定了分属于7个中国小种的42个菌株。结果表明,42个分离菌中包括了19个日本小种。由此可以断定,日本鉴别品种和清泽鉴别品种具有比较高的鉴别生理小种的能力。利用由清泽鉴别品种任意选出的7个品种组成一套假设的鉴别品种,用三套假设的鉴别品种测定42个分离菌。前两套假设鉴别品种分别把42个菌株分为13个小种,后一套(?)品种划分42个菌株为9个小种。由这些结果可以断定,单基因的鉴别品种具有最高的小种鉴别能力。在理想的中国鉴别品种确立之前,可以利用清泽鉴别品种来研究我国北方稻作区的小种。它能为具已知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的布局提供有用的情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水稻生育过程中核酸动态及其和器官发生关系的研究
张金渝;汤日圣;喻继美;吴光南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171-176.  
摘要1569)      PDF(pc) (345KB)(789)    收藏

单株核酸、蛋白质和干物质总量在水稻生长发育中都经历着逐步增加,达到高峰,然后下降的变化过程。其中核酸积累最快,在穗分化始达高峰。而蛋白质和干物质稍慢,于抽穗时达峰值。核酸总量在水稻器官间的分配重点随生育过程而不断转换,依次为叶和鞘→根→茎→穗,但始终重点分配在当时生长最旺盛器官。而蛋白质总量的分配重点则减数分裂前一直在叶片,抽穗后转到穗。单位干重核酸含量在幼穗分化始期最高,开始发生分蘖的4叶期次之,而蛋白质含量则以4叶期为最高,以后随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由此可见,核酸和器官发生及生长的关系比蛋白质更密切,它可作为生长状况的指标,并与蛋白质,淀粉和骨架构成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并列为水稻体四种重要大分子化合物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玉米及高粱花药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王秀珍;滕晓月;阎隆飞;周人纲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177-182.  
摘要1651)      PDF(pc) (115KB)(822)    收藏

本文采用发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玉米和高粱的保持系和不育系花药中 ATP的含量,并与花药活力进行了比较,结果为:(1)玉米和高粱保持系花药中ATP 的含量均高于不育系,尤以高粱最为明显,高7倍。(2)凡 ATP 含量高的花粉均具有活力,ATP 含量高的活力高,而 ATP 含量低的活力亦低。(3)ATP 含量高的可育花粉萌发快,花粉管迅速伸长,ATP 含量低的不育系花粉在同样的条件下不萌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3)
17. 大麦不同叶位叶鞘同化细胞形态结构的初步观察
郑丕尧;李小云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183-186.  
摘要1725)      PDF(pc) (1259KB)(769)    收藏

研究材料为六棱食用大麦品种矮秆齐,二棱啤酒大麦品种76-22。针对2个品种不同叶位叶鞘同化细胞的形态结构作了初步的观察。结果发现:大麦叶鞘同化细胞的形态随叶位上升而逐渐趋于复杂化,主要表现为所谓的环状细胞和不规则的分枝状细胞比例随叶位上升而明显交小。此变化与叶片叶肉细胞的变化相一致。此外高位叶鞘的表皮细胞壁发生明显的波状加厚,而低位叶鞘表皮则无这种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8. 早熟小麦后期发育特性研究——Ⅰ.低温对不同小麦品种花粉发育的影响
钱存呜;周朝飞;夏穗生;马兆祉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187-194.  
摘要1642)      PDF(pc) (434KB)(888)    收藏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低温(9℃和11℃)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花粉发育阶段(四分孢子至开花)的影响。1、在低温下,不同小麦品种的花粉发育速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在9℃下最快与最慢品种相差8天。2、有些品种的花粉发育速度对温度反应较敏感,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其开花期显著提早或推迟。有些品种则不很敏感,当温度改变时,对开花期的影响则较小。3、不同小麦品种在花粉发育阶段耐低温的能力不同。有些品种耐低温力强,结实率较高;有些品种耐低温力弱,结实率低。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小麦品种的发育模式和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9. 陆地棉品种棉籽品质分析研究
陈仲方;张治伟;承泓良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195-200.  
摘要1562)      PDF(pc) (339KB)(779)    收藏

测定了61个陆地棉品种的种籽品质。粗蛋白和粗脂肪之间为极显著负相关(r=-0.8921)。粗脂肪平均含量为34.777%,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84%,二者之间为正相关,但不显著。粗蛋白、赖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0.308% 2.3687%,二者之间为极显著正相关(r=0.3477)。61个陆地棉品种中,赖氨酸及亚油酸含量均较高的品种有19个,其中邢台6871、中7、皖73-10,为中熟丰产品种;辽棉3号为早熟品种;SP23、岱55、布隆迪棉、岱61、岱41等,均可作为棉籽品质改良的亲本材料。棉籽仁是优质植物油脂及高蛋白食品和饲料的来源。它的不饱和脂肪酸占70%以上,亚油酸占50%以上;棉仁粉蛋白质含量高达50%以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
20. 高赖氨酸玉米单粒鉴别技术初报——(Ⅱ)—考马斯亮兰印迹法
王育东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201-204.  
摘要1493)      PDF(pc) (589KB)(820)    收藏
高赖氨酸玉米的单粒鉴别技术不仅要求准确而且要求简便以适应作大量的单粒分析。根据考马斯亮兰 G 250可以定量地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原理,将点有各籽粒的醇溶蛋白提取液的滤纸先用考马斯亮兰染色,经脱色后在滤纸上就可以显现出深浅程度不同的色斑。色斑深的醇溶蛋白含量高赖氨酸含量低;色斑浅的醇溶蛋白含量低而赖氨酸含量高。这样,就可以用肉眼直接挑选出那些高赖氨酸籽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甜菜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
申家恒;李慧蓉;殷华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205-212.  
摘要1694)      PDF(pc) (3234KB)(815)    收藏

本文描述甜菜(Beta vulgaris L.)大、小孢子发生及其雌、雄配子体的发育,主要结论是: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为四面体形。2.单核小孢子分裂为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分裂中期的纺锤体不对称,营养核的形成稍早于生殖核。分裂末期,营养细胞与生殖细胞之间有细胞壁,而后消失。生殖细胞进一步分裂形成2个精子。成熟的花粉粒为3细胞型,营养核有解体的趋势。3.花药壁由五层结构组成:最外层为表皮,其次为药室内壁,其中层包括两层细胞,绒毡层为分泌型。4.甜菜为单子房、单胚珠、双珠被、厚珠心,曲生型胚珠。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四个大孢子。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5.胚囊发育属于蓼型。开花前,两极核已融合为次生核。成熟胚囊由7细胞组成。具有盲囊结构。6.同一朵花中,在前期、雄蕊的发育早于雌蕊的发育;在后期,当花粉粒成熟时,雌配子体也达到成熟,雌、雄蕊发育趋于同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22. 大麦高分辨染色体显带的初步研究
朱凤绥;傅骏华;李连城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213-214.  
摘要1434)      PDF(pc) (184KB)(682)    收藏
<正> 植物染色体分带研究虽已有十年以上的历史,由于方法学仍主要停留在带型比较简单的 C 带、N 带,应用方面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人类染色体的 G 带成功,特别是近年来高分辨显带的方法学建立,在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上,已能识别450~850~1700条带,并已进入染色体遗传疾病、癌变机理和基因定位研究的实用阶段。本实验在人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23. 四种韧皮纤维植物中单糖组成和品质的关系
魏玉凝;李曜东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215-216.  
摘要1511)      PDF(pc) (118KB)(715)    收藏
麻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运用相应手段,提高其品质是麻类生产中IyJ一个问题。为此,本工作选取四种韧皮纤维植物竺麻China grass(BOehmer‘a,iveaL.Gaud.);大麻Hemp(Cannabis sativaL.);亚麻Fla劣(L宕num二ftat‘55宕mu二L.);筒麻China jute(Abutilon av‘cennae Gaertn)。为研究材料。在生产中已知其纤维质量以竺麻最优,大麻、亚麻次之,简麻最差。用气相色谱测定各种麻纤维中单糖 表1几种麻纤维各组分含t实验材料纤维重}果胶重{%}半纤维素重}%!纤维素重}%众︶.任注‘O,自n︸月‘闪‘一‘一了﹃匕丹O乌龙竺麻大麻雄株大麻雌株黑亚3号亚麻大青杆简麻大紫杆简麻5一05一05一05一05。05 .00。1 29:·2,30一1 290 .1542一54 .03 .02 .53一04一00 .600一680一800一871。531 .36121 3.616l730273一933 .743 .723。523一192 .96d工2 3 4 56表中麻类以品质优劣为序重量单位克1950~1052年三年平均值 几种麻纤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杂交稻赣化2号高产群体的建立与调节
颜振德;胡承太
作物学报    1986, 12 (03): 1945-154.  
摘要1609)      PDF(pc) (1083KB)(862)    收藏

1979—1983连续五年研究杂交籼稻赣化2号的栽培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采取了以早播早栽并建立较大群体夺高产的栽培途径。从实际取得亩产850公斤的资料分析,确立高产群体主要指标:每亩最高茎蘖数40万,最大叶面积指数9—10,一生总干重1650公斤,每亩17万穗,每穗240粒,每亩总粒数4000万,结实率85%,千粒重25—26克。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实现上述指标相应的看苗诊断和肥水调节的技术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5. 北京地区冬小麦品种冠层结构的研究
赵双宁;李培;曾浙荣;台建祥; 庄巧生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17-224.  
摘要1463)      PDF(pc) (734KB)(799)    收藏

1983~85年对本地区22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上部三个节的茎、叶和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水平为5~6吨/公顷时,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穗粒重,其中千粒重和穗粒数的贡献大体相同。上部三个叶片性状有较大的一致性,旗叶宽、面积、绿色面积持续期对穗粒数、粒重、穗粒重有中度正相关,其中叶宽影响较大;但与穗数/米~2呈中度负相关,因而与产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茎、鞘直径与产量构成因素关系比长度密切,上部茎节直径影响也比下部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决定产量的还是产量构成因素本身,旗叶性状居从属地位,其中开张角、基角和叶宽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将产量居前五名品种的主要性状平均值与由曲线回归方程计算而得的“最优值”相比较,二者基本一致。据此提出选育产量潜力为6吨/公顷上下品种时可加考虑的冠层性状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8)
26. 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
湘、鄂、赣三省农科院稻田耕作制度试验协作组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25-232.  
摘要1436)      PDF(pc) (431KB)(852)    收藏

<正> 湘、鄂、赣三省五十年代初的稻田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制为主,一季稻占稻田面积的85%以上,冬季多为冬炕或冬泡,只有部分种冬作物。六十年代中期始,推广一季稻改双季稻,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与此配套的紫云英绿肥也很快发展起来。七十年代“绿肥—双季稻”已成为稻田复种制度的主体,到1977年,三省双季稻面积达到最高峰,占水田总面积的60%以上,“绿肥—双季稻”又占双季稻面积的70%以上。这种改革措施对三省粮食增产,尤其是水稻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7. 田间试验中的趋势变异及其控制
莫惠栋;思扬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33-240.  
摘要1489)      PDF(pc) (637KB)(923)    收藏

应用反应面分析研究分别设置于水田和旱田中的空白试验、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和平方格子设计试验的趋势变异,试验材料为水稻和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在空白试验中,趋势变异平方和约占总平方和的76%;在其余试验中,趋势变异平方和平均为剩余(扣除品种)平方和的67.79%(极差为45.66%~79.14%)。当以反应面方法消去趋势变异后,试验的误差均方都小于常规方差分析的误差均方。因而反应面方法对于趋势变异的控制,要比区组控制更为有效。趋势变异的反应面分析法可以应用于适合和一些不适合常规方差分析的试验,并提高试验的精确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8. 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成株抗性
章琦;苗东华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41-248.  
摘要1566)      PDF(pc) (403KB)(889)    收藏

有些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的侵染表现出成株期抗性,其植株在苗期感病,随着植株成长由感病转为抗病。13个有成株抗性的品种中,有些能抗供试的4个菲律宾小种,而另一些只对1或2个小种有成株抗性。菌系与品种间互作较强,表明有些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成株抗性似乎属“小种专化”。抗性转变的情况多种多样,有些品种从苗期到孕穗期逐渐由感病转为抗病,另一些品种从感病转向抗病的界限非常明显。不同品种对同一菌系的转抗叶位不同,同一品种对不同菌株的转抗叶位也不一样。具有 Xa-6基因的品种的成株抗性仍表现稳定。高温对感病品种和成株抗性品种在转抗以前的感病阶段的病情发展有促进作用。具有 xa-5基因的 IR1545-339在高温下仍然有其鉴别抗性反应,对其有致病力的小种4的病情类似TNI。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9. 一粒小麦的染色体和同工酶分析
李国珍;梁彦生;李国凤;江洪如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49-254.  
摘要1365)      PDF(pc) (674KB)(834)    收藏

利用火焰干燥涂片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观察到野生一粒小麦(T.boeo-ticum)和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的染色体组型基本相同。它们都具有着丝点带,但其中间带和末端带有些差别。在我们实验中它们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及幼苗早期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也基本相似。因此野生一粒小麦和栽培一粒小麦可以归为一个一粒小麦种(T.monococcum),在小麦进化中,它们提供了 A 组染色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30. 大豆主要性状演化的初步研究
舒世珍;李福山;常汝镇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55-260.  
摘要1483)      PDF(pc) (452KB)(1097)    收藏
本文概述了从野生大豆进化到栽培大豆各个性状演化趋势。进化程度以产量性状最大;三种类型中以半野生型变异最大;各性状变异情况以荚大小、每荚粒数、全生育期变化最小,而单株荚数、粒数及粒重变异最大;从各性状相关分析看出:三种类型相关性均相似,其相关值大小可顺序排列为叶面积—叶宽>产量性状>全生育期—出苗到开花日数>植株性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31. 广东自然生态因子组合对小麦生育期效应研究
蔡奇生;师长俭;陈家旺;滕成业;林康有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61-268.  
摘要1637)      PDF(pc) (510KB)(822)    收藏

本文研究了广东省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自然生态因子组合对36个小麦品种生育期的效应。两向方差分析证实遗传方差、生态变异均达极显著。28个逐步回归方程中提供的信息揭示出与生育期关系最密切的主导生态因子为日均温、日均辐射量和总降雨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作用,依因子组合形式和品种类群不同而有差别。为各气候带小麦遗传和栽培控制指标提供了依据。本区小麦属秋播早熟春性生态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32. 云南省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Ⅵ、云南的早粳
程侃声;卢义宣;罗军;黄迺威;刘光荣;王象坤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69-272.  
摘要1617)      PDF(pc) (266KB)(913)    收藏

云南有无早粳,在稻种的分化上是值得重视的。本文指出在云南陆稻的地方种中有中熟早粳以及在云南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还存在一种“假早粳型”,后者的特点是在15~18小时的日长下,生育期逐渐显著延长,不同于典型的早粳。此外一些感光性弱的中粳和芒稻则以具有较长的短日高温生育期与早粳相区别。文中还讨论了早粳在云南形成的原因,并设想了云南粳稻向外传播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33. 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初步研究
王群瑛;胡昌浩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73-278.  
摘要1736)      PDF(pc) (1875KB)(1177)    收藏

用两个玉米品种,于春、夏两季播种,对玉米植株基部(第3叶)、下部(第7、9叶)、中部(果穗叶)和上部(倒二叶)四个叶位叶片,进行叶肉细胞的形态、气孔器的分布、维管束的数目、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强度的综合研究。趋势如下:叶肉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果穗叶最复杂,四环以上细胞的比例最高,自果穗叶向上向下各叶渐趋简单。不同叶位叶片气孔器的密度,有随叶位上升而增加的趋势。在维管束的数目、导管粗度、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强度诸方面,果穗叶均高于其它叶位。综上所述,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中部果穗叶片优于其它叶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34. 糜子幼穗分化的形态、进程及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关系
刘福在
作物学报    1986, 12 (04): 279-284.  
摘要1450)      PDF(pc) (1957KB)(852)    收藏

糜子幼穗分化经历六个时期:0、茎叶原基分化期,Ⅰ、第一苞原期,Ⅱ、枝梗系统分化期,Ⅲ、小穗、小花原基分化期,Ⅳ、雌雄蕊原基分化期,Ⅴ、花粉粒分化形成期。其中,我们重点对Ⅴ期作了观察。糜子幼穗分化的进程因品种熟性与播期差别很大。多元相关分析表明:分化进程在0~Ⅳ各期受日平均温度与品种熟性影响,在Ⅴ期受日平均温度与出现≥30℃高温日数影响。花序顶部小穗比基部小穗提早分化一个时期,分化速度也要快一些。内部穗分化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关系表现为:Ⅰ~Ⅴ期的叶龄、出现叶及Ⅰ~Ⅳ期的叶龄余数与植株主茎总叶数成线性关系。伸长节在各期也因主茎总叶数而异。不论植株总叶数多少,Ⅴ期,最后一叶出现,叶龄余数相近(1.5);开花期叶片全部展开,穗颈节伸长。叶龄指数贯彻穗分化始终,不受植株总叶数影响,是推断穗分化进程较准确的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