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XNKIAC
创刊于 1958 年 (月刊)
  关于期刊
    » 期刊简介
    » 编 委 会
    » 数据库收录
    »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编辑办公登录
作物学报1999 Vol.25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玉米淀粉修饰基因du的RAPD标记研究
柯枫英;石永刚;郑用琏;李建生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7.  
摘要1949)      PDF(pc) (2130KB)(748)    收藏
玉米淀粉修饰基因du是玉米品质改良的重要资源之一。本研究运用RAPD技术,以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A632 Du/Du, A632 du/du; Mo17 Du/Du, Mo17 du/du; Oh43 Du/Du,Oh43 du/du; W64 Du/Du, W64 du/du)为筛选材料,采用(7922 Du/DuXMo17 du/du)和(HZ32 Du/Du XMo17 du/du)F:群体,研究du基因的分子标记。两个群体分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
2. 渗透胁迫下外源DNA导人甘蔗变异后代的抗氧化代谢分析
张木清;李耀平;陈如凯;余松烈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8-15.  
摘要1842)      PDF(pc) (474KB)(724)    收藏
应用愈伤组织浸溃处理将甘蔗近缘植物竹、芒和割手密的DNA导入甘蔗栽培种中,结果在不同组合出现了许多甘蔗常规组培过程中未曾发现的变异。从5个组合中选育出11个稳定遗传的变异系,其叶圆片经PEG渗透胁迫后的抗氧化代谢分析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甘蔗变异系的抗氧化代谢反应基本介于DNA供体和受体之间,竹、芒、割手密DNA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3. 集约栽培条件下间套作的光能利用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黄高宝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6-24.  
摘要1858)      PDF(pc) (471KB)(936)    收藏
通过连续3年小麦、玉米带状间套作的试验,比较了作物在间套种植与单作种植时对光能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玉米间套作复合群体LAI妻3的日数比单作小麦、玉米提高2.03倍和29.2%,叶-日积提高1.2倍和13.1%,截获的太阳辐射能高54.75%和2.32%,透光率高38.7%和26.4%。间套作的小麦、玉米的LAIs/LAI在生长盛期比单作小麦、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2)
4. 啤酒大麦糖化力及其有关酿造品质性状的胚和胚乳遗传效应分析
徐绍英;阎新甫;朱军;许永汉;徐新宇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25-31.  
摘要1948)      PDF(pc) (401KB)(743)    收藏
以7个二棱大麦品种及其半双列杂交F2种子的两年资料,采用包括基因型X环境互作的麦芽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对糖化力(DP),α-淀粉酶活力(αAA),β-淀粉酶活力甲(βAA)和麦芽N含量的胚和胚乳直接遗传效应及其环境互作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这4个麦芽品质性状既受基因型影响又受环境(年份)影响。DP和βAA的遗传主要受胚乳直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
5. 美国光身稻品种的利用与超高产品种的选育
胡培松;唐绍清;罗炬;黄发松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32-38.  
摘要2155)      PDF(pc) (435KB)(817)    收藏
现行高产品种的产量已到了很高的平台。结合水稻超高产品种选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二高一早”超高产育种的设想,并就相关种质进行探讨,分析了“中秆高抗倒伏”及“群体高效光能利用”新种质对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性。对Lemont等15份美国大面积推广光身稻品种、特青等73个中国高产品种及双亲杂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3)
6. 加富CO2条件下水稻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彭长连;林植芳;林桂珠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39-43.  
摘要1931)      PDF(pc) (831KB)(726)    收藏
本文研究厂不同产地栽培稻品种(IR72-菲律宾,Amaroo-澳大利亚,绿黄占3号-广东,特三矮2号-广东)和广东产野生稻(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在加富CO2条件下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其抗氧化酶活性因品种、产地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与普通的空气CO2浓度(350μl/L)下生长的水稻相比,加富CO2下(600μl/L)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6)
7. 紫叶标记釉型光一温敏核不育系中紫S的选育及其配组的杂种优势
曹立勇;钱前;朱旭东;曾大力;阂绍楷;熊振民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44-49.  
摘要1878)      收藏
带标记的光一温敏核不育系在制种后对其F1能籍标记性状在苗期检出假杂种,减少在生产应用中的风险。本研究采用中国水稻研究所保存的一份带紫叶标记的釉型紫叶稻(CN-pl>和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杂交,在F2代选择紫叶稻回交一次后,以系谱法逐代选择而育成了带紫叶标记的光一温敏核不育系一中紫S0在杭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2)
8. 优质黑粒小麦76的选育及品质分析
孙善澄;孙玉;袁文业;阎文泽;裴自友;张美荣;白云凤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50-54.  
摘要1860)      PDF(pc) (278KB)(821)    收藏
应用小麦属间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与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首次育成了黑粒小麦76新品种,填补了自然界黑色谷物家族中无小麦的空白。文中报道了黑粒小麦76的选育经过,育种程序,特征特性和营养成分的分析比较。又人工合成黑粒小麦的可行性,超优小麦的选育等也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7)
9. 土壤水分和CO2浓度增加对小麦、玉米、棉花蒸散、光合及生长的影响
康绍忠;张富仓;梁银丽;马清林;胡笑涛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55-63.  
摘要1740)      PDF(pc) (504KB)(917)    收藏
通过在大型人工气候室内的试验、设计了350和700μl/L,两种C02浓度水平和高、中、低三种土壤水分处理,其土壤含水率范围分别为85%-100%, 65%-85%和45%-65%(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分析了土壤水分条件和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共同作用对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蒸发蒸腾、光合速率、生长状况与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
10. 60CO-γ射线诱发的釉型温敏核不育水稻叶色突变系变异分析
吴殿星;舒庆尧;夏英武;景晓阳;刘贵付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64-69.  
摘要1785)      PDF(pc) (325KB)(851)    收藏
60Co-γ射线诱发的8个釉型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叶色突变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叶色突变高温表达型、低温表达型及温钝型。对温钝型3个突变系研究发现,该性状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其农艺性状除LCM6外与对照2177s相似或有所改观,育性转换特性和配合力也与对照相仿,对杂种优势无细胞质负效应。与杂交种“汕优63"混合播种时,叶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8)
11. 砂地小麦套作花生的产量优势及其与养分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
王秋杰;寇长林;王永歧;王兴仁;张福锁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70-75.  
摘要1790)      PDF(pc) (338KB)(743)    收藏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砂区小麦套作花生、小麦和花生接续种植两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及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套作花生相对于二作物接续种植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平均增产分别为27.7%和14.3%,在不施化肥时,这种效应更为明显,但其与施用化肥的增产效应相比甚小。两种方式下,单施或配合施用氮磷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2. 高粱在盐胁迫下特定蛋白的表达及与耐盐性关系的研究
王颖;杜荣蓦;赵素然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76-81.  
摘要1822)      PDF(pc) (338KB)(902)    收藏
报道了通过统计学上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对植物耐盐性有显著贡献的蛋白质,并应用方差分析探讨上述蛋白质的最佳诱导条件,以便探明盐胁迫一特定蛋白一耐盐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由NaCl诱导的高粱耐盐性是众多蛋白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受盐诱导的15. 5 kD根蛋白、受盐诱导的71. 4 kD叶蛋白对高粱耐盐性具有显著正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
13. 光身稻的培养特性研究
赵成章;杨长登;吴连斌;戚秀芳;黄发松;胡培松;罗矩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82-85.  
摘要1868)      PDF(pc) (227KB)(779)    收藏
本文对光身稻培养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指出:(1)光身稻的成熟胚培养力极低,其绿苗分化率几乎等于零,为0.7%,但其幼穗培养力则较高,绿苗分化率为44.8%; (2)光身稻的花药愈伤组织出现时间较早,为25天左右,而且愈伤组织诱导率也较高,为7%,但其绿苗分化率很低,仅为0.35%; (3)光身稻的适宜诱导培养基为M8; (4)花药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4. 大豆近轴和远轴叶面特征与其高度避日性取向的生理意义
杨玲;王韶唐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86-91.  
摘要1983)      PDF(pc) (907KB)(893)    收藏
大豆远轴叶面具有高密度的茸毛和气孔及大量连片状蜡质。小叶两而气孔对水分亏缺和光强变化的反应有差异。严重水分胁迫下,大豆末端小叶在中午呈高度避日态—对缺水不敏感、对强光敏感的远轴叶面气孔向光,除增大反射显著降低叶温外,还遮盖了一侧生小叶,极显著减缓了三出复叶木质部水势的下降,并且维持了较高的叶片净光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5. 热分析法研究水稻花药发育过程及其动力学
周培疆;胡云楚;屈松生;梅启明;朱英国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92-98.  
摘要1853)      PDF(pc) (316KB)(764)    收藏
植物花药发育是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花药物质和组成不断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动态过程。关于花药发育过程中物质和组成变化的研究,人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未见用热分析法研究水稻花药发育过程及其动力学的报道。本文用热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花粉育期野败型和红莲型两类水稻保持系可育花药的热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普通小麦品种中Ph基因突变体自然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马瑞;郑殿升;樊路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99-104.  
摘要1936)      PDF(pc) (874KB)(791)    收藏
本试验用50个日本普通小麦品种与兰州黑麦杂交,通过对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对36个组合F1的PMC染色体配对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林20,沙丘小麦和农林9三个品种与黑麦杂种F1PMC染色体配对频率明显高于其它组合,分别为2.84、3.59、3.06。近似于对照组合“中国春×兰州黑麦”F1(为1.37)的两倍。认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17. 水稻试验小区边际效应的估算
王子平;何登骥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05-108.  
摘要1901)      PDF(pc) (193KB)(769)    收藏
本文对水稻试验小区各行实际产量与行的对应关系进行曲线拟合,从而获得可用来评估小区边际效应的模拟曲线方程,根据方程提供的参数δ可进行小区边际效应的评估。如在产量潜力评估的 各级试验中加以采用,将极大地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8. 洪涝对棉花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李乐农;彭克勤;孙福增;郭宝江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09-115.  
摘要1710)      PDF(pc) (293KB)(822)    收藏
采用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洪涝中各因素对棉花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淹水天数、淹水深度、淹水生育期对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总铃数,而且在淹水条件下棉花品质降低。(2)棉花蕾期对淹水最敏感,减产最严重。并且其棉花品质(纤维整齐度、平均纤维长)显著降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19. 乙烯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田长恩;梁承邺;黄毓文;刘鸿先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16-119.  
摘要1742)      PDF(pc) (191KB)(757)    收藏
从幼穗发育的IV到VII期,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幼穗和叶片的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均高于其保持系(珍汕97B)。外施乙烯释放剂乙烯利使保持系花粉可育度明显下降;外施ACC合成酶抑制剂AVG引起两系幼穗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下降,并使不育系花粉育性得以部分恢复,而在外施AVG的同时再施以乙烯利则AVG的恢复作用消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
20. 粉蓝烟草(Nicotiana glauca)花柱S-糖蛋白的发达及对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李润植;毛雪;李彩霞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20-125.  
摘要1981)      PDF(pc) (934KB)(795)    收藏
本文报道了粉蓝烟草花柱S-糖蛋白的发达特性及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开花后1-20d内,花柱S-糖蛋白在柱头下1-1.scm处大量表达,与活体上花粉管停止生长的时间和部位相吻和。在培养基中加入S-糖蛋白时,不同来源的花粉均能顺利萌发,但是同源花粉管生长却被特异性地抑制,而非同源花粉则能继续正常生长。在优化离体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1. 小麦醇溶蛋白酸性电泳条件的探索
孙新立;张来群;孙海虹;夏玉凤;冯晓燕;王友爱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26-129.  
摘要1730)      PDF(pc) (1852KB)(697)    收藏
麦醇溶蛋白在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电泳谱带完全受基因控制,几乎不受环境崇响,因此被称为品种的指纹,但应用于小麦醇溶蛋白分析的酸性聚丙烯酞胺凝胶采用的责FeS04 - Vc-Hz02催化系统,由该系统催化的凝胶和碱性凝胶相比质量差,胶软,易和玻fvl板粘着,卸板很困难。且该系统要求丙烯酞胺和亚甲基丙烯酞胺的纯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22. 高芥酸油料作物海甘蓝的引种栽培研究
王幼平;蓝乐夫;贾勇炯;罗鹏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30-133.  
摘要1551)      PDF(pc) (211KB)(810)    收藏
海甘蓝(Crambe abyssinica Hochst. ex R. E. Fries)属于十字花科、芸覃族(Brassiceae) ,节莽属(Crambe )。该属约有30多种,主要分布于地中海、西伯利亚、中亚等地区。它的种子 含油量为30%-45%,其中55%-60%是芥酸(C22:1)。由于近年来高芥酸资源出现短缺,因此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的同时,还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3. 玉米精细胞的电镜观察
邵邻相;杨中汉;陈丽
作物学报    1999, 25 (01): 134-135.  
摘要1452)      PDF(pc) (1099KB)(659)    收藏
自Cass于1973年首次报道了用低渗冲击法分离大麦的精细胞后,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在精细胞的分离、生活力、表膜蛋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雄配子超微结构的分析方面,Dumas(1987, 1989)和Cass(1988)对玉米精细胞的形态结构做了比 较深入的研究,但国内还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本文采用Mes缓冲系统,在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4. 水稻广亲和品种对不同细胞质不育系恢复力的鉴定研究
汤述翥;李国生;程祝宽;陈宗祥;刘荣宝;潘学彪;顾铭洪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37-144.  
摘要1791)      PDF(pc) (503KB)(767)    收藏
选用BT型、HL型和WA型3种细胞质的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对16个广亲和品种的恢复力 进行测交鉴定,结果表明:(1)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BT型细胞质的可恢复性好于HL型细胞质,HL型细胞质又好于WA型细胞质。在同一不育细胞质背景下,釉稻不育系较粳稻不育系易恢复。(2)不同广亲和品种的恢复能力有较大差异:培矮64、培C311、轮回42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25. 陆地棉三体的诱发、鉴定、研究和利用
郭旺珍;易成新;唐灿明;孙敬;潘家驹;张天真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45-149.  
摘要1694)      PDF(pc) (1497KB)(764)    收藏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陆地棉三体(Ftr-6)的发现,并对其形态,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其与一套易位系杂交F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的细胞学检测,证明Ftr-6可能是第19染色体的三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大麦多节矮秆性状的研究——II.多节矮秆性状的染色体定位
徐大勇;黄志仁;黄友圣;许如根;周美学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50-156.  
摘要1726)      PDF(pc) (391KB)(966)    收藏
采用14个大麦染色体标记性状材料,对大麦突变体76-2104进行了多节矮秆性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多节矮秆性状分别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2)控制多节矮秆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四染色体上。长节间矮生(Sid)与多节的交换值为12.41士2.05%。三叉芒K与多节、矮秆两对性状之间的交换值分别为47.80士4.07%和42.2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7. 利用花粉化学诱变快速创造特用玉米新种质
赵永亮;宋同明;马惠平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57-161.  
摘要1757)      PDF(pc) (286KB)(772)    收藏
采用含有化学诱变剂EMS的石蜡油,直接处理玉米自交系黄早4和7922的成熟花粉,并结合M2代突变基因的等位性测验,对花粉化学诱变创造特用玉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EMS处理浓度下,白色胚乳基因贝的诱变率平均为35.22‰,最高达到150.38‰, 1.67×10-3可作为EMS诱发y1基因突变的参考浓度。糖胚乳基因sul,孺胚乳基因wx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8)
28. 源库调节对灌溉与旱地小麦开花后光合产物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王振林;贺明荣;傅金民;田奇卓;尹燕枰;曹鸿鸣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62-168.  
摘要1787)      PDF(pc) (427KB)(936)    收藏
灌溉条件下,减源可使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增加,减库光合速率降低。增降幅度因品种而异。鲁215953、山农48-2,鲁麦14和莱州953等品种减源后光合速率增加较少,但减库后光合速率明显降低;鲁麦15、核生2 , D041和太780等品种则相反。旱地无灌溉条件下,无论源或者库的调节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都比较小。说明源库与光合速率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2)
29. 大豆籽粒形成期14C同化物的分配和源库调节效应的研究
傅金民;张庚灵;苏芳;王振林;董燕;史春余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69-173.  
摘要1704)      PDF(pc) (335KB)(845)    收藏
在籽粒形成期,大豆不同叶位14C-同化物的运转和分配具有明显的“局部供应性”,供应中心是本叶腋内荚粒。然而,植株不同节位叶片的14C-同化物在各器官的分配又具一定麦异,倒13叶分配到茎和英粒的14C-同化物高于倒1、4、7叶。叶片14C-同化物向其他各节位不同器官分配的量较少,并存在明显的“同侧运输性”,主要分配到同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
30. 羟自由基对小麦叶片的氧化损伤及外源抗氧化剂的防护效应
赵会杰;李兰真;朱云集;郭天财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74-180.  
摘要1688)      PDF(pc) (362KB)(937)    收藏
以DMSO为分子探针,检测了H202 - Fee2+体系及Paraquat处理后,小麦叶片中的·OH变化,并研究了·OH对叶片的氧化损伤及3种外源抗氧化剂(GSH, SBA和Mannitol)的防护效应。结果表明.HZ02 -Fe2+和paraquat处理后,叶片中的·OH含量显著增加,并导致SOD, CAT活性破坏,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Chl含量和NR活性显著降低。3种抗氧化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31. 应用分子标记研究水稻根系形态特征数量性状位点
方萍;吴平;陶勤南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81-185.  
摘要1897)      PDF(pc) (325KB)(762)    收藏
通过水培试验测定水稻F3群体((Palawan×IR42)137株系的幼苗根体积、根表面积、相对根粗、最大根长和根数等根系形态特征。借助由该组合的F2群体所构建的RFLP标记连锁图,通过方差分析检测与根系形态特征表型值相关连的分子标记位点,共测得7个标记位点分别与3个表型性状关连。其中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2对连锁标记位点RG139与RZ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32. 温光互作对春性小麦小穗建成的效应
米国华;李文雄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86-192.  
摘要1686)      PDF(pc) (438KB)(857)    收藏
利用6个来自不同生态区的春性小麦品种,在温室和生长箱温光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小穗数调节作用的形态学基础。结果表明,温度和光周期从叶原基的分化转化及穗分化持续期两方面调节了小穗数,具体表现为:(1)从温度的影响出发,在长日条件下,低温主要通过延迟二棱以后小穗原基的分化过程而增加小穗数的多少,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33. 白菜型油菜双显性核不育896AB恢复系基因型的鉴定
董振生;刘创社;景军胜;冉龙贵;张修森;董军刚;刘绚侠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93-198.  
摘要1754)      PDF(pc) (305KB)(764)    收藏
以白菜型油菜双显性核不育896AB为材料,采用成对兄妹交和相应可育株自交,验证显性不育基因的遗传;用恢复系与全不育系测交,测交一代与临保系复交,验证显性恢复基因的抑制作用,并区分F2代育性分离为3:1和13:3的遗传类型。经4个年度的研究认为,育性是由一对显性不育基因MSMS和一对显性可育基因RfRf互作控制,且显性可育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34. 土壤生态条件与水稻秧苗抗寒能力的关系研究
蒋彭炎;洪晓富;丁茂千;聂志斌;黄祖祥;卓三头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199-207.  
摘要1867)      PDF(pc) (466KB)(795)    收藏
以早杂89A-华联2号供试,利用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农业气候条件,研究了在苗床不同生态条件(床土、氮肥、水分)下育成的秧苗抗寒能力。结果表明:旱育秧的抗寒能力普遍增强。在五天平均日均温13.6℃的情况下,死叶率比湿育秧减少15.7%~16.9%;在五天平均日均温15.4℃的情况下,栽后新出叶的生长障碍比湿育秧明显减轻;分葵发生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35. 4个玉米合成群体及其亲本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与利用
刘勋甲;郑用琏;石永刚;徐尚忠;李建生;刘纪麟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208-214.  
摘要1892)      PDF(pc) (427KB)(764)    收藏
本试验以美国种质坚杆综合种BSSSC9(B), Lancaster(Lan)、热带种质墨黄九〔M)、亚热带种质苏湾(S)4个国外群体和中国西南种质巫溪(W,a)、兰花早((L) 2个地方群体为主体,掺和含有它们血缘的优良自交系,品种群体,首次合成了WBMCo, WLSCo, LBMCo, LLSCo 4个轮回选择育种基础群体(代号的第一字母为国内西南地区种质,第二个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36. 红光和蓝光对烟叶生长、碳氮代谢和品质的影响
史宏志;韩锦峰;官春云;远彤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215-220.  
摘要1982)      PDF(pc) (386KB)(1096)    收藏
增加红光比例对叶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使比叶重降低,叶片变薄,较高的红光比例可使叶绿素含量下降,叶色减淡,转化酶活性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总碳、还原糖含量增高,总氮、蛋白质含量下降,C/N明显增加,碳代谢增强,在施氮水平过高时,生育后期增加红光比例有利于促进碳氮代谢的协调。增加蓝光比例对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3)
37. 六种作物不同生育期吸收按、硝态氮的特性
何文寿;李生秀;李辉桃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221-226.  
摘要1639)      PDF(pc) (407KB)(974)    收藏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了6种作物不同生育期吸收铵、硝态氮的特点及其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在铵、销态氮等量共存条件下,6种作物对按、硝态氮的吸收比例因生育时期不同而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偏向性。这种偏向性可以用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Km)予以解释。根据试验结果,对溶液培养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评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5)
38. 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变化
王瑞英;于振文;潘庆民;许玉敏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227-231.  
摘要1806)      PDF(pc) (300KB)(876)    收藏
两个冬小麦品种的强势籽粒和弱势籽粒的灌浆特点不同,鲁215953表现为弱势粒灌浆速率高值持续期短,而鲁麦14表现为弱势粒灌浆速率低。籽粒发育过程中,IAA, iPA含量变化为双峰曲线,ABA为单峰曲线,而GA含量变化因品种而异。弱势粒内IAA, GA与iPA水平低,iPA含量第一峰出现早,籽粒灌浆高峰之前的ABA含量低,并且其ABA含量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8)
39. 抗旱性不同的甘薯品种对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
陈京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232-236.  
摘要1700)      PDF(pc) (321KB)(820)    收藏
用不同浓度的PEG对甘薯进行根际渗透胁迫处理,测定结果表明,质膜透性增大,MDA、总氨基酸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CAT活性升高,POD活性下降,抗旱性不同的品种间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SOD活性表现出品种抗旱适应特性。在相同的渗透胁迫条件下,抗旱性较强的渝薯20能维持较高的光合磷酸化活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9)
40. 小麦醇溶蛋白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及其在品种鉴定上的利用研究
晏月明;刘广田
作物学报    1999, 25 (02): 237-243.  
摘要1660)      PDF(pc) (865KB)(765)    收藏
本文探讨了毛细管电泳(CE)技术分离小麦醇溶蛋白的最佳条件及用于品种鉴定的潜力。大量检测结果发现,以下分离条件可获得较高的分辨度和重复性,即CE缓冲液用碱性硼酸钠(pH9.0,并含20%乙睛和l% SDS),毛细管长度47cm,内径50μm,运行电压15kV,毛细管温度30℃。在这些条件下,一个品种在25-30分钟之内,可分离出35个以上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