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XNKIAC
创刊于 1958 年 (月刊)
  关于期刊
    » 期刊简介
    » 编 委 会
    » 数据库收录
    » 获奖情况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 编委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登录
    » 编辑办公登录
作物学报2000 Vol.26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王建设;朱立宏;张红生;盖钧镒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1-8.  
摘要1546)      PDF(pc) (458KB)(850)    收藏
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按P×Q交配设计分别配制不育系杂种和保持系杂种, 接种白叶枯病(Xoo)“强”致病力菌系ZHE-173和“弱”致病力菌系KS-6-6, 研究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结果表明: (1) 不育系或保持系、 恢复系以及不育系或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互作对不育系杂种或保持系杂种抗性的影响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2. AFLP分子标记在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9-13.  
摘要1771)      PDF(pc) (303KB)(1039)    收藏
本文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7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4个AFLP引物组合分别扩增出30、 30、 44、 41条多态性带, 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出36.25条带, 4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45条带, 每一个引物组合都可将17个自交系完全分开。 利用AFLP数据、 进行聚类分析, 将17个优良自交系聚为6群, 结果表明, 用AFLP标记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0)
3.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长期保存技术及稳定性研究
张继益;董玉琛;蒋观敏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14-19.  
摘要1792)      PDF(pc) (436KB)(780)    收藏
对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这一完全不育属间杂种F1的无性系在培养基组成、 外植体大小对诱导率的影响和接种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建立了对其进行长期保存的技术体系: 选择2n=35的F1正常植株为培养对象, 以1.1~3.0 cm的幼穗为外植体, 剪切足够细碎后接种于MS诱导培养基(MS无机元素+W14有机成分+400 mg/L LH+150 mg/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4. “抗病值”在大豆抗孢囊线虫病遗传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颜清上;王连铮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20-27.  
摘要1646)      PDF(pc) (523KB)(637)    收藏
以抗病值表示大豆单株对孢囊线虫的抗性, 探讨其在大豆对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在所研究的4个高感×高抗杂交组合中, 直接用孢囊数作为抗性的参数, 不分离群体具有较大的方差, 群体平均数与方差有较强的正相关; 而采用抗病值表示抗性, 不分离群体有较小的方差, 但F2分离群体方差较大。 与原始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5.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研究
铁双贵;郑用琏;刘丁良;徐尚忠;李建生;刘纪麟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28-34.  
摘要1718)      PDF(pc) (459KB)(1293)    收藏
选用6个自交系为测验种, 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 对以我国西南地区优良玉米地方种质巫溪14, 兰花早和北美, 热、 亚热带种质为主体的人工合成群体LBM、 WBM、 LLS、 WLS和两个美国优良群体BSSSR、 BS16等6个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进行了系统评估。 两年两地(武汉、 安阳)的研究结果表明: LBM、 WBM、 WLS群体的单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
6.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线粒体蛋白质和DNA的分析
王学德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35-39.  
摘要1864)      PDF(pc) (365KB)(939)    收藏
以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及黄化苗为材料, 分别对线粒体蛋白质和DNA进行了SDS-PAGE、 RAPD和RFLP分析。 蛋白质SDS-PAGE分析表明, 在处于败育时期的不育系花药线粒体内缺少一种约31 kDa的多肽。 RAPD分析表明, 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4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进行的RFLP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2)
7. 三交和双交组合加性-显性-母体效应的遗传模型及蒙特卡罗模拟分析
许自成;朱军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40-46.  
摘要1763)      PDF(pc) (419KB)(797)    收藏
本文根据广义遗传模型的建模原理, 按照三交和双交组合方式的交配设计, 分别提出了分析作物三交和双交组合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的遗传模型(ADM模型), 给出了不同环境下各世代群体的遗传效应分量。 应用MINQUE(1)法对包括不同世代的三交和双交组合的ADM模型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 采用亲本和三(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7)
8. 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后代花粉植株的诱导及其性状表现
庞汉华;刘旭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47-52.  
摘要1540)      PDF(pc) (350KB)(796)    收藏
经多年对栽培稻与野生稻(下称栽野)杂交后代花药培养效率的研究, 获得提高栽野稻杂交后代花培效率的培养基和技术方法。 通过花粉植株农艺性状和抗病性观察, 认为花粉植株一代具有遗传多样性, 2~4代具有遗传相对稳定性。 按育种目标选择抗病力强, 传递力高的野生稻与丰产、 农艺性状优良的栽培稻杂交, 通过花药培养并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9.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肖凯;张树华;邹定辉;张荣铣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53-58.  
摘要1767)      PDF(pc) (371KB)(871)    收藏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相比, 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h1)、 光合速率(Pn)、 RuBPcase初始活性、 RuBPcase含量、 叶肉导度(gm)、 碳酸酐酶(CA)活性、 PSⅠ活性和PSⅡ活性均以NH+4+NO-3混合处理较高, NO-3处理次之, NH+4处理较低。 不同处理间的RuBPcase比活性没有明显差异。 各氮素处理的气孔导度(gs)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 氮素营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3)
10. 外源ABA对杂交水稻制种F1穗芽的抑制效应
王熹;陶龙兴;黄效林;俞美玉;谭红;李志东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59-64.  
摘要1702)      PDF(pc) (346KB)(804)    收藏
“穗芽”是我国发展杂交稻的技术难点之一, 至今尚无有效控制措施。 据研究外源ABA对杂交水稻制种F1种子穗芽抑制效应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 于齐穗后施用ABA抑制穗芽的作用有效浓度为75 mg/L, 施用剂量(有效成分a. i.)为0.38 mg/hill; 在本试验条件下, 外源ABA对杂交稻制种F1种子、 不育系繁种种子以及常规稻种子均有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11. 对生玉米叶面积分布、 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研究
陶汉之;李展;孟彩萍;蔡永萍;程茱萸;程备久;张玉琼;方一平;张玉屏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65-70.  
摘要2070)      PDF(pc) (334KB)(830)    收藏
研究了6个品种(系)的对生和互生玉米的叶面积分布、 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 结果表明, 对生玉米单株叶数和叶面积比互生玉米分别高出192%~220%和130%~190%。 两者的不同叶位与叶面积之间均呈极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回归关系, 即判断得最大叶面积的叶位数为6。 后期(灌浆期起), 对生玉米叶绿素含量高于互生的, 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12. 水稻结实过程中谷壳的作用及生理变化
段俊;田长恩;梁承邺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71-76.  
摘要1848)      PDF(pc) (368KB)(807)    收藏
以常规水稻品种特青为材料, 对谷壳在水稻结实过程中的作用和某些生理变化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在水稻结实过程中, 谷壳中叶绿素含量随着谷粒充实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在谷壳内空间被充满90%左右时达到最大值, 然后下降; 谷壳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整穗谷壳的最大叶绿素含量和光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13. 硝酸铈促进水稻种子萌发的生理效应
洪法水;方能虎;赵贵文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77-82.  
摘要1679)      PDF(pc) (315KB)(681)    收藏
用2.5~30 mg/L的Ce(NO3)3处理水稻种子能加快萌发, 明显提高种子活力, 促进植株根系生长, 增加叶绿素含量。 这是由于在用Ce(NO3)3处理期间加快了种子的吸水速率, 增加了膜的通透性, 增强了呼吸作用, 增加了种子萌发期间IAA、 GAs和CTK等植物激素的含量, 而ABA含量变化不大。 其中用10 mg/L Ce(NO3)3处理效果最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14. 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雄配子败育的遗传分析
王祖秀;彭正松;何奕昆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83-86.  
摘要1835)      PDF(pc) (440KB)(817)    收藏
从减数分裂过程, 小孢子发育和染色体数目与组成三方面探讨了三叶半夏雄配子败育的原因。 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90, 其减数分裂异常, 多数同源染色体能配对形成二价体, 部分同源染色体呈单价体形式或配对成多价体。 减数分裂的各时期都能观察到导致遗传物质不均衡分离的异常结构, 如落后染色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3)
15. 甜菜幼苗的分区及其肥大直根的定位研究
王立军;谷安根;张友民;赵丽辉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87-91.  
摘要1733)      PDF(pc) (404KB)(796)    收藏
本文按照子叶节区理论(Cotyledon node zone theory)研究结果表明, 甜菜幼苗的子叶节区类型为顶枝伸长型(Telome elongation type)。 甜菜肥大直根采用幼苗分区定位法明确其根头部由上胚轴苗区发育而成; 根颈部与根体是由长的顶枝伸长型的子叶节区发育而来; 至于下面短的根尾, 是下胚轴发育的产物; 甜菜真正的根并不肥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6. 药剂诱导水稻幼苗抗寒机制研究
黄凤莲;戴良英;罗宽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92-97.  
摘要1856)      PDF(pc) (357KB)(1000)    收藏
研究两个早稻品种在3种不同药剂(诱抗剂、 植物抗寒剂、 ABA)处理下经低温胁迫的若干生理生化效应。 低温胁迫下(6℃), 药剂诱导水稻幼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升高, 细胞粘度增大, 游离脯氨酸积累增加, 以及叶片电解质渗漏量减少。 三种药剂的抗寒效果为诱抗剂优于植物抗寒剂和AB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
17. 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的后代特性研究
赵成章;杨长登;吴连斌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98-103.  
摘要1716)      PDF(pc) (498KB)(740)    收藏
研究了继代11年的籼稻单倍体(Hu18)后代的性状遗传及细胞学、 分子生物学的变化, 结果指出: (1) Hu18培养物具有单倍体易加倍, 绿苗分化率高, 个体均匀, 增殖快等生物学特性; (2) Hu18再生后代在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上都发生较大变异, 其中以生殖生长变化最大, 包括结实率降低、 千粒重变轻、 植株矮化、 生育期缩短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8. 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遗传分析
刘泽;周永明;石淑稳;魏泽兰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104-109.  
摘要1816)      PDF(pc) (337KB)(831)    收藏
对一套甘蓝型油菜6×6半双列杂交组合和1个F2群体进行了离体小孢子培养。 不同基因型(组合)间产胚率差异极显著, 小孢子产胚率的广义遗传力为0.85。 F1小孢子产胚率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平均优势率为10.52%。 小孢子产胚率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 根据一般配合力的大小, 可将供试亲本分为高和低配合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1)
19. 影响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生态生理因子的初步分析
林金科;赖明志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110-115.  
摘要1859)      PDF(pc) (309KB)(845)    收藏
以铁观音品种为材料, 测定茶树光合作用以及生理因子和茶园生态因子的年变化、 日变化。 统计分析表明: 光温在茶园生态系统年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湿度、 CO2处于次要地位; 生理因子年变化中叶温、 气孔导度起主导作用, 胞间CO2浓度、 蒸腾速率处于次要地位; 生态因子对净光合速率Pn的直接线性关系比生理因子更为密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3)
20. 激动素促进受冷害稻苗SOD生物合成机理的探讨
吴珍龄;胡国权;王康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116-120.  
摘要2113)      PDF(pc) (267KB)(776)    收藏
实验表明: 外施2 mg.L-1的激动素(Kinetin. KT)可以提高受冷害(4℃, 36 h)稻苗体内SOD的活性, 而不能提高未受冷害的正常稻苗及无细胞提取液的SOD活性。 为了研究KT促进冷害稻苗SOD从头合成机理, 本试验采用了转录抑制剂AMD(3 mg.L-1)和翻译抑制剂CHI(0.5 mg.L-1)处理受冷害稻苗。 试验表明, 激动素主要是在转录水平上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1. 小麦T型恢复系R16的选育及其遗传改良
周文春;赵寅槐;邹明烈;王书文;王苏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121-124.  
摘要1551)      PDF(pc) (206KB)(756)    收藏
自从J. A. Wilson和W. M. Ross于1962年育成了具提莫菲维(Triticum timopheevii)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简称T型不育系)以后, 小麦育种工作者开始了利用三系进行杂种小麦育种的研究。 其中, 对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问题做了大量工作。 J. A. Wilson(1968)报道彻底恢复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需要多对恢复基因的互作效应。 J. W. Joh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22. 棉花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张宝红;刘方;姚长兵;王红梅;冯新爱
作物学报    2000, 26 (01): 125-128.  
摘要1342)      PDF(pc) (291KB)(790)    收藏
近年来棉花组织培养发展很快, 先后从陆地棉、 海岛棉、 克劳茨基棉、 戴维逊氏棉、 拟似棉等不同棉种的胚轴、 子叶、 茎段、 花药、 原生质体等诱导获得了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但是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机制还需要探索,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旨在进一步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6)
23. 带遗传标记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发现及遗传和利用研究
林晓怡;杨典洱;林建兴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29-133.  
摘要1766)      PDF(pc) (90KB)(1135)    收藏
1992年在玉米族远缘杂交组合3402F3(丹340×403-2)中首次发现带标记性状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 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当不育株(A)与可育株(B)进行兄妹交, 育性分离比例接近1∶1; 而可育株(B)自交的后代, 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3∶1。 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证明, 不育基因(ms°)与标记性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24. 甘薯与低倍体种间杂种杂交低结实性的克服
王兰珍;李惟基;周海鹰;葛玉梅;刘庆昌;陆漱韵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34-142.  
摘要1654)      PDF(pc) (111KB)(902)    收藏
通过观察花粉萌发、 花粉管生长、 受精、 胚发育等过程, 发现甘薯与低倍体(3 x, 5 x)种间杂种杂交低结实性的原因: 一是花粉附着量少、 花粉萌发量少、 花粉管生长缓慢导致子房受精不足, 使子房出现第一次大量脱落; 二是胚发育异常导致子房出现第二次大量脱落。 这种胚发育异常对甘薯×5 x杂种来说是受精卵发育缓慢; 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25. 丙肝病毒融合抗原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及转化株同质化的研究
山松;张中林;吴祥甫;沈桂芳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43-147.  
摘要1671)      PDF(pc) (50KB)(1198)    收藏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基因工程领域的一个新生长点。 本实验用PCR方法, 从丙型肝炎病毒cDNA文库中克隆了非结构NS3区基因片段及核心抗原C区基因片段, 并在两段基因间加入连接肽SPGS的密码子序列, 构建成融合抗原基因NS3-C。 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烟草叶绿体转化及表达载体中, 通过基因枪转化法得到转基因植株。 对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26. 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 产量及产量组分的改良
孔繁玲;姜保功;张群远;杨付新;李如忠;刘永平;赵素兰;郭腾龙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48-156.  
摘要1571)      PDF(pc) (57KB)(1117)    收藏
本文是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和系列研究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株铃数、 铃重、 衣分)上的遗传改良成效。 对不同历史时期10个代表性品种2年5点的试验资料和30多年的区域试验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27. 构建作物种质资源核心库的一种有效抽样方法
徐海明;胡晋;朱军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57-162.  
摘要1548)      PDF(pc) (41KB)(1217)    收藏
本文提出了基于基因型值构建作物种质资源核心库的抽样方法。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及混合线性模型统计分析原理, 无偏预测基因型值。 用基因型值计算基因型间的马氏距离, 并采用不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 根据树型图, 确定合理的分类水平, 将群体分成若干不同的类群。 计算各基因型的平均离差度, 在各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7)
28. 杂种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动态和分配
高庆荣;孙兰珍;刘保申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63-170.  
摘要2009)      PDF(pc) (66KB)(1220)    收藏
选用两个杂种及其亲本和对照7个材料, 进行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规律的研究。 结果表明: 杂种小麦叶面积大, 生物量高, 灌浆强度大, 每日千粒重达1677~1812 mg, 超双亲平均值(MP)和对照(CK)8.6%~26.1%, 灌浆持续时间长1.4~3.1d, 是形成粒重优势的关键所在。 与亲本相比, 化杀杂种CH-1的干物质转运率(T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3)
29. 我国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RAPD鉴定及遗传关系研究
李云海;钱前;曾大力;孙宗修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71-176.  
摘要1707)      PDF(pc) (39KB)(1330)    收藏
用100个RAPD引物分析了具有广泛遗传资源代表性和较大应用面积的24个水稻雄性不育系、 3个保持系和3个生产中应用最广的恢复系。 其中72个引物具有多态性。 从中筛选出14个RAPD引物, 可检测出重演性较好的多态性片段47带, 能够有效地区分所有供试的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 杂交水稻亲本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 我国水稻雄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6)
30. 小麦茎顶端原基分化的动态模式与特征研究
李存东;曹卫星 ;孙传范;邹薇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77-184.  
摘要1632)      PDF(pc) (65KB)(1057)    收藏
小麦各类茎顶端原基分化与播种后累积生长度日(GDD)之间均呈S曲线关系, 符合Logistic数学模型, 表明小麦茎顶端各类原基的分化一旦启动, 其分化速率均随着GDD的增加呈现“慢-快-慢”的动态变化规律。 虽然不同播期对苞叶原基和小穗原基的分化模式具有调节作用, 但冬性与春性品种以及主茎与分蘖顶端原基分化的模式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31. 渗水地膜研制及其应用
姚建民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85-189.  
摘要1557)      PDF(pc) (32KB)(1106)    收藏
根据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特征, 提出了小雨资源有效化是旱地农业增产的突破口; 同时提出了“微孔自调节原理”和“线性小孔(不)扩散原理”组成的“单向渗水原理”, 并研究发明了“渗水地膜”。 通过在山西省以及北京、 河北、 宁夏、 甘肃等不同生态区渗水地膜覆盖试验, 结果表明: 渗水地膜具有渗水、 保水、 调温、 微通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6)
32. 小麦开花后光合物质在不同穗位间的分配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
贺明荣;王振林;张杰昌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90-194.  
摘要1632)      PDF(pc) (34KB)(1130)    收藏
选用4个小麦品种(系)分别代表大、 小粒品种, 研究了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对植株光合速率、 14C同化物分配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后, 小粒品种(鲁麦14、 山农48—2)于灌浆中、 后期的光合速率提高, 大粒品种(鲁215953、 核生2号)则表现为降低; 灌浆初期14CO2的标记测定结果显示, 分配到穗部的14C同化物因去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6)
33. 玉米叶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其与内源IAA和ABA关系的初步研究
张东向;张崇浩;李杰芬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195-199.  
摘要1817)      PDF(pc) (39KB)(1316)    收藏
玉米幼叶愈伤组织的形成能力因其形态学部位的不同而呈显著差异, 从基部向上依次递减, 幼叶外植体的内源IAA和ABA水平亦相应地呈递减趋势。 2, 4-D及与BA组合对基部切段的愈伤组织形成无显著影响, 愈伤组织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 单独使用BA不利于愈伤组织形成; 采用2 mg/L 2, 4-D与0.5 mg/L BA的组合最有利于胚性愈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
34. 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群体光合特性的演变
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200-204.  
摘要1841)      PDF(pc) (38KB)(1525)    收藏
对50年代以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要玉米品种的研究表明: 随着玉米品种的更替, 群体光合速率增强, 群体光合衰减率降低, 呼吸消耗所占总光合的百分率下降。 灌浆期当代品种中、 下部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明显高于老品种。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在高、 中、 低三种密度条件下, 当代品种均有较高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0)
35. 玉米自交系苗期耐酸的生物学和营养学特性
贺立源;徐尚忠;李建生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205-209.  
摘要1653)      PDF(pc) (33KB)(1150)    收藏
以13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 在红土(pH4.24)和潮土(pH7.95)两种土壤条件下, 对玉米苗期的生物学和营养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耐酸玉米自交系的苗期耐酸特性表现在生长速度较快、 叶色较绿、 干重累积较多, 对钙的吸收效率较高, 能抑制锰过量的毒害。 与国外引进的已知耐酸自交系比较,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酸性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36.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生态分化的初探
高立志;葛颂;洪德元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210-216.  
摘要1617)      PDF(pc) (77KB)(1030)    收藏
为探讨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的生态分化式样, 对中国的31个天然居群及其生境进行了考察。 通过对其生活史特性、 生长习性、 抽穗光周期、 百粒重和繁育系统的初步观察后得到如下结果: 1) 在中国没有发现一年生的天然居群; 2) 随着纬度的升高, 普通野生稻的繁育系统有从无性生殖向有性生殖偏移的趋势; 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2)
37. 不同硼水平下小麦育性与结实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张国平;杨玉爱;马国瑞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217-221.  
摘要1752)      PDF(pc) (33KB)(980)    收藏
以低硼反应不同的小麦基因型为材料, 研究了硼水平对小麦雌雄蕊育性和结实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低硼条件下(B0), 花粉育性和结实率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 低硼敏感基因型SW41表现自交完全不育, 自然异交可育, 但结实率较低; 人工杂交时以其为父本的各种组合均不结实, 为母本的各种组合虽然可育, 但它们的育性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8. 小麦增小穗育种方法与新种质资源拓宽研究
李维平;赵文明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222-230.  
摘要1660)      PDF(pc) (50KB)(1033)    收藏
为探求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新途径, 通过以“种内相对较少小穗早熟类型与相对较多小穗晚熟类型多次杂交形式”逐步完善了小麦双显性阶梯式增小穗育种新方法, 获得了早熟较多小穗(27~30个小穗)和晚熟多小穗(30~38个小穗)的新种质系列, 发现小麦中存在着显性可增性多小穗基因。 进一步研究表明, 新种质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39. 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抽穗期的染色体效应
彭正松;王祖秀;颜济;杨俊良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231-234.  
摘要1818)      PDF(pc) (28KB)(906)    收藏
采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对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 “88F2185”的早抽穗性状是其3B、 5B和7D染色体的效应。 其中, 7D染色体的效应最强, 5B染色体具早抽穗的新基因。 3B、 5B和7D F2群体中单体株与二体株比较的结果表明, 早抽穗基因是半合、 有效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40. 超干花生种子耐藏性与脂质过氧化作用
朱诚;曾广文;郑光华
作物学报    2000, 26 (02): 235-238.  
摘要1499)      PDF(pc) (32KB)(1377)    收藏
超干花生种子(含水量2.11%)在常温条件下能显著地延长种子耐藏期。 超干燥贮藏过程中, 种子内部清除活性氧的酶(SOD、 POD、 CAT)系统仍保持较高的活性, MDA和挥发性醛产生量较低。 结果认为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是超干种子耐贮藏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