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2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6-07-12
    • 综述
      植物关联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冯建英,温阳俊,张瑾,章元明
      作物学报. 2016, (07):  945-956.  doi:10.3724/SP.J.1006.2016.00945
      摘要 ( 1367 )   RICH HTML    PDF (950KB) ( 4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联分析在人类和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新方法及其软件包不断涌现。为对其更好选择和应用,本文综述了关联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软件包。首先,介绍了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其次,重点介绍了单位点关联分析、多位点关联分析、上位性和多性状关联分析方法及其软件包;最后,展望了关联分析的发展动向。应当指出,基于群体结构和多基因整体背景控制的全基因组单标记快速扫描算法在目前的实际资料分析中应用较广泛,与其结果互补的是假阳性率较高的非参数方法。但是,今后的方法应当是以多位点模型、环境互作、上位性检验和多个相关性状联合分析为主。这为今后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有益信息。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水稻斑马叶突变体zebra1349的表型鉴定及基因精细定位
      郭国强,孙学武,孙平勇,尹建英,何强,袁定阳,邓华凤,袁隆平
      作物学报. 2016, (07):  957-965.  doi:10.3724/SP.J.1006.2016.00945
      摘要 ( 542 )   RICH HTML    PDF (2129KB) ( 10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恢复系育种材料[R128//(R318/R1025)F1] F6中获得一个新的斑马叶突变体zebra1349突变体秧苗期如果不移栽,与野生型一样表现绿色,移栽后5 d新抽出的叶片包括叶鞘会呈现出与叶脉垂直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移栽后30 d抽出的叶片又表现正常绿色,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六叶期斑马叶黄区部位的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下降了55.86%、61.02%、39.34%和47.03%。透射电镜(TEM)观察表明, 突变体斑马叶绿区部位叶绿体发育正常;黄区部位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结构异常,类囊体膜退化和分解严重,类囊体基粒片层数量明显减少,片层间距拉大,排列疏松。对zebra1349与正常叶色品种杂交F1、F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192株zebra1349/02428F2隐性定位群体, 最终把ZEBRA1349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2染色体InDel标记indel39和indel44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04 cM和0.17 cM,根据日本晴基因组序列推测,两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89 kb。本研究为ZEBRA1349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功能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一个水稻显性斑点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精细定位
      郭丹,施勇烽,王惠梅,张晓波,宋莉欣,徐霞,贺彦,郭梁,吴建利*
      作物学报. 2016, (07):  966-975.  doi:10.3724/SP.J.1006.2016.00966
      摘要 ( 621 )   RICH HTML    PDF (2723KB) ( 8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EMS (ethane methyl sulfonat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显性斑点叶突变体HM113。在大田环境下,突变体褐色斑点在播种后3周的叶片上产生,始穗期扩散至叶鞘。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HM113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突变体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上升。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叶片中积累了大量活性氧,且斑点处细胞坏死。白叶枯病菌接种结果显示,HM113是一个广谱抗性增强的突变体。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HM113中防卫反应基因AOS2PAL4PR10PR1b等的表达大幅上调。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褐斑性状受单显性基因(SplHM113)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法将该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RM21605和RM418之间,物理距离约为308 kb。本研究为褐斑基因SplHM113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水稻早衰突变体esl6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杨波,夏敏,张孝波,王晓雯,朱小燕,何沛龙,何光华,桑贤春*
      作物学报. 2016, (07):  976-983.  doi:10.3724/SP.J.1006.2016.00976
      摘要 ( 588 )   RICH HTML    PDF (4147KB) ( 5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衰老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生命历程,但在农业生产中,叶片一旦早衰,将极大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索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机理,我们对EMS诱变获得的一个早衰突变体esl6进行了研究。田间种植情况下,四叶期之前,esl6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之后心叶发育成完整叶后叶尖黄化,叶基部保持正常绿色,一直持续到开花期;在灌浆期,esl6的所有叶片均不同程度地黄化早衰,且叶片上部的衰老程度明显严重于叶片基部。衰老部位细胞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破裂、液泡变大和细胞器不完整等,叶绿体中基质类囊体破裂,含有较多的淀粉粒。与野生型相比,esl6叶尖衰老部位的SODCATPOD活性以及超氧阴离子O2?H2O2和羟自由基·OH含量均极显著升高。早衰不仅导致esl6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极显著降低,还引起esl6的植株变矮和叶片变短,倒一和倒二节间极显著变短是导致esl6植株矮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西大1A/esl6F2分离群体,最终将调控基因定位在第9染色体203 kb的物理范围内,为下一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水稻叶片衰老分子机理的阐释。

      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连锁标记及染色体区段检测
      寇春兰,赵来宾,刘梦,郝明,甯顺腙,袁中伟,刘登才,张连全*
      作物学报. 2016, (07):  984-989.  doi:10.3724/SP.J.1006.2016.00984
      摘要 ( 537 )   RICH HTML    PDF (1867KB) ( 7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 L., AABBDD, 2n=42)由四倍体小麦(T. turgidum, AABB, 2n=28)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 DD, 2n=14)天然杂交,然后通过染色体自动加倍形成。加倍过程主要受四倍体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控制,且不同四倍体小麦存在不同的遗传效应。本研究利用位于3B染色体上未减数配子基因QTug.sau-3B的连锁SSR标记Xgpw1146和高通量DArTseq分子标记,筛选出可能转入四倍体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的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后代。在105份改良材料中检测出17份具有四倍体小麦的Xgpw1146等位位点,表明四倍体小麦的未减数配子基因可能转入了这17份材料。利用DArTseq高通量标记技术分析人工合成小麦SHW-L1的88份改良后代,发现含四倍体小麦Xgpw1146等位位点的材料均具有来自SHW-L1、且可能包含Xgpw1146的一个染色体区段,表明未减数配子基因临近区域以一个区段传递到改良后代。这些人工合成小麦改良材料在加倍单倍体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大豆盐胁迫相关GmNAC基因的鉴定、表达及变异分析
      张彦威,张礼凤,李伟,王彩洁,张军,徐冉
      作物学报. 2016, (07):  990-999.  doi:10.3724/SP.J.1006.2016.00990
      摘要 ( 482 )   RICH HTML    PDF (3825KB) ( 1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AC基因在植物的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参照水稻和拟南芥的逆境相关NAC基因,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大豆逆境相关GmNAC基因,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GmNAC基因在耐盐差异的大豆品种根部、叶片的表达及其对NaCl胁迫的应答, 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了表达差异显著的GmNAC基因。结果表明, 大豆GmNAC基因家族包含175个基因, 其中11个GmNAC蛋白与水稻和拟南芥的逆境相关NAC蛋白位于同一进化分支, 这些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NAC结构域; 这11个GmNAC基因在大豆根部的表达均高于在叶片, 而且在叶片和根部均受NaCl诱导, 部分基因在根部和叶片以及品种间表现出不同的表达规律; 在大豆品种齐黄34、徐豆10和汾豆95中, Glyma06g11970.1存在3个同义突变和1个非同义突变, Glyma06g16440.2存在1个同义突变。

      甘蓝型油菜BnFAD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刘睿洋,刘芳,官春云
      作物学报. 2016, (07):  1000-1008.  doi:10.3724/SP.J.1006.2016.01000
      摘要 ( 459 )   RICH HTML    PDF (1275KB) ( 10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油酸油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在甘蓝型油菜中,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是控制油酸含量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克隆了甘蓝型油菜A5、C5、A1连锁群上3个BnFAD2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BnFAD2-A5BnFAD2-C5BnFAD2-A1,各自编码384、384、136个氨基酸。分别使用TMHMM、Clust X软件分析FAD2基因的跨膜结构域和酶活中心表明,BnFAD2-A1不具备脱氢酶活性。采用酵母功能互补实验对4个基因(含已发表的BnFAD2-C1)进行功能验证,发现BnFAD2-A5BnFAD2-C5基因去饱和能力接近,均大于BnFAD2-C1基因。采用qRT-PCR分析4个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血凝素标签法分析BnFAD2-C1、BnFAD2-A5和BnFAD2-C5的蛋白稳定性,表明BnFAD2-A5BnFAD2-C5是影响油菜种子油酸积累的主效基因。

      河南夏大豆区近30年主要大豆品种产量改良的遗传进展
      黄中文,徐新娟,王伟,梅沛沛
      作物学报. 2016, (07):  1009-1015.  doi:10.3724/SP.J.1006.2016.01009
      摘要 ( 526 )   RICH HTML    PDF (234KB) ( 6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产量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研究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展,对于今后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随机选择近30年河南主要育成品种中的18个大豆品种,进行两年产量评价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种年份增加总体呈递增趋势,遗传进展为17.39kghm-2年递增率是0.7%;有效分枝、主茎节数、百粒重、株高有弱的正向遗传进展,而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表现弱的负向遗传进展,但均不显著。百粒重、主茎节数和株高与产量有显著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不显著,表明这3个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力,随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这3个性状均协同提高,且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每荚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它们与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有极显著负遗传相关所致。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养分管理对直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郭九信,孔亚丽,谢凯柳,李东海,冯绪猛,凌宁,王敏,郭世伟
      作物学报. 2016, (07):  1016-1025.  doi:10.3724/SP.J.1006.2016.01016
      摘要 ( 578 )   RICH HTML    PDF (424KB) ( 1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在实地农户种植条件下对直播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田间稻麦轮作条件下,分别选取茅山东村、茅山西村和冯顾村各8个农户,开展3个不同养分管理模式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FFP)和优化施肥(OPT1和OPT2)4个处理,主要研究了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累积分配和氮肥利用率等对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肥较不施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优化施肥(226 kg N hm-2)在较习惯施肥(333 kg N hm-2)平均减氮32.1%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水稻产量5.5%,增产原因是提高了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OPT2较OPT1平均增产3.1%,其原因是在孕穗期增施了钾肥(18 kg hm-2 K2O)。(2)优化施肥水稻植株各部位氮浓度、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和秸秆氮累积均显著低于习惯施肥,且降低营养器官的氮素分配比例。(3)优化施肥较习惯施肥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其氮肥偏生产力(PFPN)、氮肥农学效率(AEN)、氮肥回收效率(REN)和氮肥生理效率(PEN)分别平均增加55.5%、79.1%、18.7%和48.7%。(4)水稻植株氮累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优化施肥单位氮累积的增产效果高于习惯施肥。因此,基于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和增施钾肥的养分优化管理措施可在实地农户直播稻种植上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褚光,展明飞,朱宽宇,王志琴,杨建昌*
      作物学报. 2016, (07):  1026-1036.  doi:10.3724/SP.J.1006.2016.01026
      摘要 ( 753 )   RICH HTML    PDF (1668KB) ( 1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影响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大田种植3个当地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24 (粳稻)、扬两优6号(两系杂交籼稻)与甬优2640 (三系籼/粳杂交粳稻)。自移栽后7 d设置: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和干湿交替灌溉(AWD),观察这2种灌溉模式对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相比,AWD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3个供试品种产量分别提高了5.34%、5.85%和6.6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8.9%、25.3%和27.6%。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水稻根系和地上部植株的生理功能的改善,表现出灌浆期较高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液强度、根系与叶片中玉米素与玉米素核苷的含量、剑叶净光合速率、籽粒中较高的蔗糖合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酶活性、较大的深层(10~20 cm)根系、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与叶面积指数。

      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刘艳慧,王双磊,李金埔,秦都林,张美玲,聂军军,毛丽丽,宋宪亮,孙学振
      作物学报. 2016, (07):  1037-1046.  doi:10.3724/SP.J.1006.2016.01037
      摘要 ( 524 )   RICH HTML    PDF (433KB) ( 8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续4年,以德农09068为试材,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调查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0~6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及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分别比未还田处理提高8.16%、13.23%、12.30%、13.63%、11.57%和13.14%;在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6.08%、27.51%、11.47%、14.32%、15.03%和17.44%;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分别提高6.05%、12.87%、8.08%、10.60%和20.30%,但对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提高效果不显著。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籽棉、皮棉产量、总铃数及单铃重,分别提高16.86%、15.03%、5.99%和10.25%,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在长期棉花秸秆还田的棉田中,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连作障碍,注意磷肥的适量施入,以保证实现棉花稳产高产。

      超级稻甬优12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钾素营养特性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戴其根,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
      作物学报. 2016, (07):  1047-1057.  doi:10.3724/SP.J.1006.2016.01047
      摘要 ( 473 )   RICH HTML    PDF (585KB) ( 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2014年,以超级稻甬优12不同产量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研究甬优12高产(10.5~12.0 t hm-2)、更高产(12.0~13.5 t hm-2)、超高产(>13.5 t hm-2)3个产量群体的钾素吸收与积累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甬优12超高产、更高产和高产群体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3.9、12.6和10.8 t hm-2。(2)拔节期植株含钾量呈高产群体>更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钾量呈超高产群体>更高产群体>高产群体;拔节期3个产量群体间钾素吸收量差异不显著,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钾素吸收量分别为364.1 kg hm-2和374.6 kg hm-2,显著高于更高产(326.7 kg hm-2、331.1 kg hm-2)和高产群体(282.8 kg hm-2、284.1 kg hm-2)。(3)随产量上升,植株钾素积累量播种至拔节期随之下降,而拔节至抽穗期随之增加。播种至拔节期钾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拔节至抽穗期钾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4)与对照相比,甬优12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叶片和穗部钾素吸收量较高且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5)与对照相比,尽管甬优12超高产群体钾素吸收总量较高,但其籽粒生产率和钾素偏生产力较低,表明甬优12超高产群体钾素利用率较低,在今后甬优12超高产栽培管理中应重视钾肥的高效利用。最后就提高甬优12超高产群体钾素吸收利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北疆滴灌麦田蒸散量
      李杰,吴杨焕,陈锐,杨平,柴顺喜,崔静,马富裕
      作物学报. 2016, (07):  1058-1066.  doi:10.3724/SP.J.1006.2016.01058
      摘要 ( 587 )   RICH HTML    PDF (695KB) ( 7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不同时段(生育阶段、日、时)的农田水分蒸散特征,分析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因子对农田水分蒸散的影响及产量和蒸散的关系,旨在为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的灌溉制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个灌水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灌溉375600750 mm。结果表明,在滴灌冬小麦全生育期内日蒸散量为抽穗–乳熟>拔节–抽穗>乳熟–成熟>返青–拔节>播种–越冬>越冬–返青;在一天中,滴灌冬小麦农田水分蒸散主要发生在8:00–20:00,夜间20:00–8:00蒸散量较小且比较稳定,时蒸散量随天气变化而改变。滴灌条件下,冬小麦的棵间蒸发量占农田水分蒸散的25.2%~28.3%棵间蒸发与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具有良好的二元二次模拟关系,拟合系数为0.98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滴灌冬小麦的蒸散量为600~650 mm。本研究对合理制定滴灌冬小麦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简报
      小麦花发育MADS-box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李海峰,韩英,刘梦佳,王冰华,苏亚丽,孙其信
      作物学报. 2016, (07):  1067-1073.  doi:10.3724/SP.J.1006.2016.01067
      摘要 ( 671 )   RICH HTML    PDF (11194KB) ( 17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析小麦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构建了MADS-box基因系统进化树,发现小麦中存在花发育ABCDE模型的各类基因。半定量RT-PCR和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A类基因AP1/FUL小麦中的同源基因TaFUL在所有花器官中都表达,在外稃和內稃中表达水平最高。B类基因TaAP3和C类基因TaAG的表达模式保守,TaAP3在浆片和雄蕊中表达,TaAG在雄蕊和雌蕊中表达。D类基因OsMADS13的同源基因除了在雌蕊表达外,在浆片也有较高的表达,暗示该基因可能同时影响胚珠和浆片的发育。E类基因TaSEP在内稃和内三轮器官表达,在外稃和护颖中不表达。LHS1是禾本科特有的MADS-box基因亚家族,发挥E类基因的功能。TaLHS1除了在內稃和外稃表达,在护颖中也有表达。水稻中控制心皮发育的DROOPING LEAF(DL)基因的同源基因TaDL除了在外稃和心皮表达外,在护颖中也有表达。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控制小麦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保守,但部分基因功能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分化。另外,结合小麦外稃和护颖形态结构分析,TaLHS1以及TaDL的表达模式暗示小麦的护颖和外稃这两个器官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甘蔗Ca2+/H+反向运转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苏炜华,刘峰,黄珑,苏亚春,黄宁,凌辉,吴期滨,张华,阙友雄
      作物学报. 2016, (07):  1074-1082.  doi:10.3724/SP.J.1006.2016.01074
      摘要 ( 705 )   RICH HTML    PDF (5506KB) ( 19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X (Ca2+/H+ antiporter)是植物细胞膜Ca2+主动运输体系的一个大类。本研究以高粱的CAX1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XM_002441593)为探针,利用电子克隆并结合RT-PCR技术,获得甘蔗CAX1基因的1条cDNA序列,命名为ScCAX1(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T799799)。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cCAX1基因全长784 bp,包含1个64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21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ScCAX1蛋白被定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膜,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存在信号肽。蛋白二级结构元件多为α-螺旋,具有1个Na_Ca_ex superfamily。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甘蔗ScCAX1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各组织中均表达,但在茎中表达量最低,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PEG、NaCl、SA、ABA和MeJA胁迫过程中,ScCAX1基因的表达均受到调控。其中ABA、SA和PEG胁迫下表达量上调,均在胁迫24 h达到最大值。SA胁迫24 h的表达量为对照的5.47倍,而ABA胁迫24 h的表达量为对照的3.5倍。NaCl胁迫6 h的表达量达最大值,为对照的2.14倍。推测ScCAX1基因能够响应逆境胁迫,其表达可能与甘蔗的抗盐、抗渗透胁迫性状有关。

      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遗传与食味结构分析
      龚红兵,曾生元,李闯,左示敏,景德道,林添资,陈宗祥,张亚芳,钱华飞,余波, 盛生兰,潘学彪
      作物学报. 2016, (07):  1083-1093.  doi:10.3724/SP.J.1006.2016.01083
      摘要 ( 533 )   RICH HTML    PDF (1617KB) ( 8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84,平均为0.48;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在0.02~0.68之间,平均为0.37;遗传聚类分析可将86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在正季长日照情况下,品种间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在遗传聚类的I、II、III类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食味分值则反之;而在短日照条件下,第II、第III大类型品种的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较正季显著升高,食味值显著下降,而第I类型品种降幅不大;总体而言,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一般且遗传背景相近,拓宽遗传基础是培育环境钝感型优质食味粳稻的重要途径。

      花生AhDGAT2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验证
      郑玲,史灵敏,田海莹,单雷,边斐,郭峰,宣宁,万书波,彭振英
      作物学报. 2016, (07):  1094-1099.  doi:10.3724/SP.J.1006.2016.01094
      摘要 ( 585 )   RICH HTML    PDF (1083KB) ( 10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三酰甘油(TAG)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对脂肪酸合成的调节具有关键作用。为了研究AhDGAT2a的表达调控,利用GenomeWalking方法从鲁花14基因组中克隆了AhDGAT2a上游5¢侧翼调控区1200 bp序列,即AhDGAT2a启动子(pAhDGAT2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包含的调控元件,发现其含有多个TATA-box和CAAT-box、光调控元件、胁迫防御相关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用pAhDGAT2a构建pAhDGAT2a:GUS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品种SR1。利用组织染色法鉴定转基因烟草的GUS表达模式,发现在转基因烟草的各个器官均有GUS酶活,而在柱头、花药和幼嫩种子中表达量较高,说明pAhDGAT2a具有一定的组成型启动子活性。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