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s): 高聚林, E-mail:nmgaojulin@163.com; 于晓芳, E-mail:yuxiaofang815@126.com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nmg_cuichao@sohu.com
以不同类群的18个玉米自交系为母本, 6个标准测验种为父本, 利用NC-II设计, 组配108个杂交组合, 对亲本自交系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杂交组合的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吐丝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在2个施氮处理下均与氮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Traits related to maiz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ere analyzed in 108 hybrids (18 female inbred lines and six male standard testers). Nitrogen efficiency related traits in maize inbred lin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NC-II design experiments, and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bridized combination were evaluated in combining abilit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lative chlorophyll content,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t silking stage in two treatments,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maize inbred line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played the main role in control treatment; however absorption efficiency was more important when nitrogen was applied. Combining abil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t least one inbred with higher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were necessary to make a combination with high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breeding. Total combining ability (TCA) of the parents determined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F1, certifying TCA could be used in nitrogen efficiency breeding. Inbred lines, BL12 in N225 treatment and BL48 in N450 treatment, presented higher GCA, performing as potential good breeding materials; BL12 × 178 in N225 treatment and BL48×Ye 478 in N450 treatment were combinations with outstanding nitrogen efficiency.
氮素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也是旱作土壤中最易缺乏的元素之一[ 1]。近年来, 随着农田氮肥的大量投入, 在促进玉米增产的同时, 因氮肥利用率降低也带来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是当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选育氮高效利用的玉米品种[ 2]。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氮效率存在着一定差异[ 3, 4, 5], 基因型明显影响吸氮量[ 6]。国内外诸多玉米科研单位及种子公司也在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品种选育方面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开发研究[ 7]。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Lafitte和Edmeades[ 8]利用耐低氮玉米种群Across 8328 BN进行了3代轮回选择, 在每一循环选育后, 低氮环境下籽粒产量增加2.8%, 在高氮环境下增加2.3% ( P<0.10)。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已选育出在低氮条件下比常规品种增产11%的杂交种[ 9]。德国KWS公司选育的氮高效玉米品种可在玉米产量不减的前提下, 减少30%的氮肥施用量[ 10]。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主要集中在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研究上[ 11, 12]。陈新平等[ 13]研究认为, 选择氮高效玉米品种(系)提高氮肥利用率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到目前, 在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生理基础, 选择氮效率密切相关指标及品种改良途径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14]。目前, 关于氮效率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已有不少报道[ 7, 15, 16], 但多集中于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面, 很少涉及配合力总体效应, 且未明确其在氮效率育种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进行了亲本自交系氮效率相关性状统计分析, 同时利用NC-II设计, 评价亲本自交系氮效率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配合力总体效应, 并从108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氮高效优势组合, 探讨氮高效育种中亲本选配规律, 从而加快氮高效育种效率, 并为玉米氮高效研究及遗传改良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园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试验地, 前茬均为玉米。供试土壤为沙壤土, 2010年和2011年0~30 cm耕层分别含有机质20.14 g kg-1、26.31 g kg-1, 碱解氮40.11 mg kg-1、48.46 mg kg-1, 速效磷14.06 mg kg-1、18.20 mg kg-1, 速效钾98.72 mg kg-1、114.67 mg kg-1, pH值分别为7.6、7.5。
选用玉米自交系吉4112、吉412、K12、Lx9801、中106、BL04、齐205、8112、获唐黄、海014、沈118、196、BL08、BL12、BL22、BL27、BL48、BL49为母本, 记为P1, 编号为1~18。选取六大类群标准测验种B73、Mo17、掖478、178、444、丹340为父本, 记为P2, 编号为19~24, 按照NC-II设计组配108个组合。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 施氮量为主区, 品种为副区。
在亲本自交系试验中设置不施氮和施氮2个处理, 施纯氮量分别为0、225.0 kg hm-2, 分别以N0、N225表示。双行区, 行长4.5 m, 行距50 cm, 3次重复。种植密度6.75万株 hm-2。磷钾肥分别为P2O5 105 kg hm-2、K2O 101 kg hm-2。其中, 施氮处理氮肥按比例3﹕7分别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以尿素追施, 磷肥为过磷酸钙(P2O5 14%), 钾肥为硫酸钾(K2O 50%), 均一次性作基肥施入, 全生育期灌水4次, 每次灌水量为750 m3 hm-2。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栽培。
根据目前的玉米产量水平及高产栽培经验[ 17], 为使选育氮高效杂交种更能适应生产实践的高产(12 000 kg hm-2以上)及高密植条件, 在108个组合试验中设置常规施氮和高产施氮2个处理, 施纯氮量分别为225、450 kg hm-2, 分别以N225、N450表示。双行区, 行长4.5 m, 行距50 cm, 3次重复。种植密度8.25万株 hm-2。磷钾肥分别为P2O5 210.0 kg hm-2、K2O 202.5 kg hm-2, 磷肥为磷酸二铵(N 18%, P2O546%), 钾肥为硫酸钾(K2O 50%), 均一次性作基肥施入, 剩余氮按比例3﹕7分别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以尿素追施, 全生育期灌水4次, 每次灌水量为750 m3 hm-2。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栽培。
1.4.1 光合特性参数 于吐丝期采用日本美能达公司产手持式SPAD-502型叶绿素计, 测定各小区穗位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每叶测定10点取平均值。
于吐丝期选择晴朗无云天气上午9:00—12:00用美国LI-COR公司产LI-6400XT光合测定系统, 采用开放式气路及内置光源, 光强设为1500 μmol CO2 m2 s-1, 测定穗位叶净光合速率( Pn)。
于吐丝期选晴朗无风天气上午9:00左右用Handy PEA植物效率分析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即初始荧光( Fo)、最大荧光( Fm)和可变荧光( Fv), 并计算PSII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Fv/ Fm)。
1.4.2 植株干重及全氮含量 于收获前每小区取样2株, 分成营养体和籽粒两部分, 在鼓风干燥箱中105℃杀青30 min, 80℃烘至恒重, 称量干重, 粉碎后, 采用H2SO4-H2O2消煮法, 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氮含量。
依Moll等[ 18]的计算方法: (1)氮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产量/供氮量。供氮量为耕层土壤氮与施氮量之和。(2)氮吸收效率(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NUpE)=植株总吸氮量/供氮量。供氮量为耕层土壤氮与施氮量之和。(3)氮利用效率(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NUtE)=产量/植株总吸氮量。
1.4.3 产量 按小区试验理论测产方案, 测量小区面积, 数出试验小区内所有株数、穗数, 并连续取10穗样穗带回实验室考种, 测定千粒重及含水量, 并计算产量。
1.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均为两年平均值,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处理, 采用DPS 7.05软件进行通径分析, 按NC-II设计估算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及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值(SCA),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总体配合力(total combining ability, TCA) = GCA i+ GCA j+ SCA ij
式中TCA为总体配合力效应, GCA i为第 i个母本的一般配合力, GCA j为第 j个父本的一般配合力, SCA ij为第 i个母本与第 j个父本的特殊配合力。
根据24份亲本自交系(表1)在不施氮和施氮2个处理下裂区试验结果, 对叶片净光合速率、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效率、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等6个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如表2, 品种和氮处理×品种间的6个氮效率相关性状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处理间除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相对含量未达到显著水平外, 其他4项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关性分析表明(表3), 不施氮处理下, 氮效率与氮利用效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r= 0.516, 0.553), 与净光合速率、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r= 0.442, 0.450); 氮吸收效率仅与氮利用效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573), 而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此外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 0.610), 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施氮处理下, 氮效率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 0.639), 而与其他指标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氮吸收效率与氮利用效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573), 而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氮利用效率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显著相关( r = 0.493), 此外净光合速率与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 0.591), 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
通径分析表明(表4), 不施氮处理下, 各性状对氮效率的直接贡献表现为氮利用效率( r2)>氮吸收效率( r1)>叶绿素相对含量( r5)>净光合速率( r3)>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r4), 分别为1.155、1.047、0.017、-0.069和-0.076。因氮吸收效率与氮利用效率为氮效率构成的2个方面, 所以其对氮效率直接影响较大, 且氮利用效率( r2)大于氮吸收效率( r1); 而叶绿素相对含量( r5)、净光合速率( r3)、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r4)对氮效率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但均与氮利用效率极显著或显著相关, 通过对氮利用效率( r2)的间接作用使其与氮效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施氮处理下, 各性状对氮效率的直接贡献表现为氮吸收效率( r1)>叶绿素相对含量( r5)>氮利用效率( r2)>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r4)>净光合速率( r3), 分别为0.710、0.619、0.455、0.128和-0.102。此时氮效率构成的2个方面中, 氮吸收效率起主要作用, 氮吸收效率( r1)对氮效率的贡献大于氮利用效率( r2); 叶绿素相对含量( r5)对氮效率的贡献显著提高, 与氮效率达极显著相关, 而净光合速率( r3)、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r4)对氮效率直接作用相对较小, 通过叶绿素相对含量( r5)及氮利用效率( r2)的间接作用对氮效率的总影响有所提高, 但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4.1 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表5), 不施氮处理, 父本P2各性状的配合力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母本P1除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的配合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外, 其他性状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杂交组合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的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施氮处理, 父本P2除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的配合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其他性状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母本P1除氮利用效率的配合力差异未达到显著, 其他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1与P2互作和杂交组合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的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可见, 在两个施氮处理下, 父本P2各性状的配合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母本P1在籽粒产量和氮效率2个性状上的配合力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杂交组合在籽粒产量、氮效率、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等4个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因此可进一步估算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双亲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2.4.2 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指标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
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分析表明(表6), 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的GCA表现出正向和负向两类效应。不施氮处理, 氮效率及籽粒产量GCA较高(>10)的自交系有BL12、BL49、中106、BL48、获唐黄、BL27, 分别为21.39、13.87、13.39、12.37、10.58、10.03, 利用它们作亲本较容易配制氮高效组合, 在低氮高效育种上利用价值较高。其余自交系氮效率及籽粒产量的GCA较低或为负向效应, 不易组配高产组合。从表4还可看出, BL49和中106氮效率的GCA较高是因为其氮利用效率的GCA较高, BL48氮效率的GCA较高是因为其氮吸收效率的GCA较高, 而BL12则氮吸收效率与氮利用效率均表现较好, 使得BL12氮效率的GCA达到了最大, 为21.39。
施氮处理, 氮效率及籽粒产量GCA较高(>10)的自交系有BL12、BL48和齐205, 分别为32.63、25.56、11.61。利用它们作亲本较容易配制高产高效组合, 在高氮高效育种上利用价值较高。其中, BL12氮效率的GCA较高是因为其氮利用效率的GCA高, BL48则是氮吸收效率与氮利用效率均表现较好, 齐205氮效率的GCA较高是因为其氮吸收效率的GCA较高。
同时可以看出, 在2种施氮处理下, 亲本BL12、BL48氮效率一般配合力均表现为较高的正向效应值, 且在施氮条件下的氮效率值高于不施氮; 而吉4112和吉412在2种施氮处理下一般配合力均表现出较大负向效应, 为-20左右, 且吉4112受施氮量的影响更大。
2.4.3 氮效率特殊配合力及总体配合力效应
氮效率特殊配合力及总体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表7), K12×掖478、K12×丹340、获唐黄×掖478、沈118×B73、BL08×444、BL12×Mo17、BL27×444、BL48×掖478、BL49×丹340均是氮效率SCA较高(>10)的氮高效组合, 氮效率为19.68~48.10。中106×掖478、BL12×444、BL12×丹340则都是氮效率SCA较低但仍是正向效应的氮高效组合, 氮效率为19.97~37.13, 由此可知氮高效组合中氮效率SCA并非都高, 但是从以上组合可以看到氮高效组合的亲本至少有一个是GCA较高的自交系, 这样才更有利于组配出氮高效组合。
总体配合力效应是决定组合表现优劣的关键, 总体配合力由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共同决定, 两者之一有较大正向效应值或均有较大正向效应值时, 都会使总体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如常规施氮处理下的, BL48×掖478、BL12×Mo17、BL49×丹340、BL27×444; 高产施氮处理下的, BL12×178、BL12×Mo17、BL48×掖478、BL12×444, 其母本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均有较大正向效应值, 使得总体配合力效应值较大, 分别为34.43~61.25和38.91~67.18, 其组合氮效率也较高, 分别为40.11~ 48.10和24.54~29.57。此外, 常规施氮处理下, BL12× 178、BL12×444、BL12×丹340、BL49×Mo17、BL49×掖478的氮效率SCA较小或为负值, 但其亲本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值较大使得氮效率总体配合力效应较高, 分别为29.18、22.14、24.48、25.15、23.92, 其组合氮效率也较高, 达到38.55、36.40、37.13、37.31、36.94; 而吉4112×B73、吉412×178、吉412×444、海014×B73的氮效率SCA较大, 但其亲本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值较小或呈负向效应使得氮效率总体配合力效应较小, 其组合氮效率较低, 分别为27.72、33.71、33.26、32.46。高产施氮处理下, 齐205×178、沈118×444、BL12×掖478、BL2×444、BL48×178、BL48×丹340其氮效率SCA较小或为负值, 但其亲本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值较大使得氮效率总体配合力效应较高, 分别为21.19、18.55、20.25、38.91、57.19、27.03, 其组合氮效率也较高, 分别为21.43、20.93、21.29、24.54、22.15、22.48; 而吉4112×B73、吉4112×丹340、吉412×178其SCA较大, 但其亲本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值较小或呈负向效应使得氮效率总体配合力效应较小, 其组合表现一般或较差, 分别为16.83、17.96、17.07。
目前, 提高氮高效基因型选择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应用相关次级性状。Edmeades等[ 19]认为对于耐低氮品种的选育, 辅助一些形态、生理等性状选择, 能加快筛选和育种速度。叶绿素SPAD值与植物氮素营养关系密切, 可以用叶绿素计读数估计叶片单位面积含氮量[ 20, 21]。陈范骏等[ 7]研究表明, 在低氮条件下吐丝期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与氮效率极显著相关, 且与其他性状有较好的相关性, 说明可以将其作为次级选择指标。冯学民等[ 22]研究发现, 玉米抽丝期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在低氮及适宜氮水平下作为筛选氮高效高产品种的指标是可行的。但在以上研究中关于叶绿素相对含量对氮效率的哪个构成因素影响最为显著, 未得出明确结论。本研究通过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 不施氮处理下从氮效率构成的2个方面来说, 氮利用效率较氮吸收效率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而在施氮处理下则是氮吸收效率起主要作用; 叶绿素相对含量在不施氮处理下通过对氮利用效率的间接作用而对氮效率产生极显著影响, 而在施氮处理下则直接影响氮效率; 净光合速率与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在不施氮处理下与叶绿素相对含量相类似, 通过对氮利用效率的间接作用而对氮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但在施氮处理下对氮效率的直接影响与总影响均不显著。因此, 叶绿素相对含量在2个处理下均对氮效率有着极显著影响, 可以作为评价亲本自交系氮效率高低的评价指标, 而净光合速率与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只适合在不施氮处理下对亲本自交系进行氮效率的评价。
根据Sattelmacher等[ 23]的研究, 植株的氮效率主要由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组成, 前者关注的是土壤中有效养分被植株吸收的比例, 后者则着眼于氮素对于植株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向籽粒中的转移。Moll等[ 18]研究表明, 在低N下, 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主要来源于氮素利用效率, 而高N下氮素吸收效率起主要作用。本研究表明, 不施氮处理下, 氮效率的不同主要来源于氮利用效率即所积累的氮的利用不同, 而在施氮处理下则氮吸收效率起主要作用。氮利用效率不仅取决于细胞水平上的氮需求, 还取决于氮素向植物体内需求量较大部分的分配率; 不同基因型玉米的氮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籽粒产量和氮效率, 而植株吸收土壤中氮素的多少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
配合力是评价育种材料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 GCA是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的, 是可以遗传的部分, SCA是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的, 即受基因间的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效应所控制, 是不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的部分[ 24, 25, 26]。本研究中各亲本相关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 2个施氮处理下, 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组合间配合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且双亲的GCA效应对F1代各性状有极显著影响, 组合的SCA效应对F1各性状亦有极显著影响。余世权等[ 27]认为, 在玉米育种中, GCA和SCA对杂交组合的高产都具有重要作用, 要组配优良的杂交组合, 至少要选择1个GCA高的材料作亲本, 并在此基础上, 选择SCA高的组合。本研究中, 低氮条件下, 产量及氮效率GCA相对效应值较高的是BL12、BL49、中106、BL48, SCA效应值最高的是BL48×掖478, SCA效应值最低的是吉412×丹340, 而氮效率高的组合是BL48×掖478, 达到48.10; 高氮条件下, 产量及氮效率GCA相对效应值较高的是BL12、BL48、齐205, SCA效应值最高的是BL12×178, SCA效应值最低的是吉412×B73, 氮效率高的组合是BL12×178, 达到32.38。根据以上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研究, 对18份母本自交系分析表明, BL12、BL49、BL48、中106和齐205氮效率性状表现较好, 具有较大的氮高效育种利用潜势, 特别是BL12和BL48在氮吸收效率与氮利用效率2个方面均表现较好, 在氮高效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 同时要注重利用亲本间氮效率性状的优势互补来达到选育氮高效杂交组合的目的。
韩登旭等[ 28]认为在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中, 今后的研究应放在目标性状的总配合力效应上, 通过总配合力对目标性状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 可为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前人关于氮效率配合力已有较多研究[ 7, 12, 22], 但多利用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进行评价, 对双亲的配合力总体效应考虑不足, 没有充分分析其评价价值。本研究表明, 在氮高效育种中, 双亲的配合力总体效应(TCA)对组合F1代产量及氮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TCA相对值与组合F1的氮效率具有一致性, 可作为衡量亲本及组合氮效率的依据。常规施氮处理下, BL48×掖478的TCA相对效应值最高, 其产量及氮效率表现最优, 这是两亲本氮效率GCA及其组合SCA均较高所致, 此组合在耐低氮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 高产施氮处理下, BL12×178的TCA相对效应值最高, 其产量及氮效率表现最优, 同样由于两亲本氮效率GCA及其组合SCA均较高, 此组合在高氮高产选育中利用价值较高。
在氮高效亲本自交系筛选中, 叶绿素相对含量适合作为氮利用效率评价的指标。在氮高效品种选育中, 应保证氮高效组合的亲本至少有一个是GCA较高的自交系, 并选择SCA高的组合。同时更要注重双亲配合力总体效应(TCA)的分析与评价, TCA决定着组合F1代产量及氮效率的高低, 可作为选育氮高效杂交组合的理论依据。BL12和BL48分别在N225和N450处理下, 具有较高的GCA效应, 是较好的氮高效育种材料, 可直接用于组配杂交种, 也可用作供体改良其他自交系。同时其杂交组合BL12×178和BL48×掖478分别在N225和N450处理下表现较优, 是优良的氮高效杂交组合。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