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zhangyujiao@nwsuaf.edu.cn, Tel: 15029904879
为探索不同肥力水平对渭北旱塬连作冬小麦田在长周期免耕/深松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和作物增产效应的影响, 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 应用WinEPIC模型长周期定量模拟研究了1980-2009年渭北旱塬免耕/深松轮耕连作麦田5个不同施肥水平下(T1, N 75 kg hm-2+P2O5 60 kg hm-2; T2, N 120 kg hm-2+P2O5 90 kg hm-2; T3, N 150 kg hm-2+P2O5 120 kg hm-2; T4, N 180 kg hm-2+P2O5 150 kg hm-2; T5, N 255 kg hm-2+P2O5 90 kg hm-2)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效应。在30年模拟期间, 各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年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表现为T5>T4>T3>T2>T1。0~5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呈季节性波动降低趋势, 且随施肥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5个处理的麦田平均干燥化速率依次为每年13.5、17.1、17.4、20.1和23.9 mm。0~1.5 m土层土壤湿度随季节降水波动; 各处理在不同深度形成稳定的土壤干层, 其中T1在1.5~2.0 m, T2和T3在1.5~3.0 m, T4和T5在1.5~4.0 m。上述结果表明, 随着肥力水平的增加, 旱作冬小麦产量和耗水量也增加, 土壤干层加厚。综合考虑认为, 在渭北旱塬免耕/深松轮耕长期连作小麦田适宜的施肥量为纯氮150 kg hm-2+P2O5 120 kg hm-2。
This stud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s of grain yield and soil moisture to fertilization level in dryland winter wheat under long-term alternative no-tillage and subsoil tillage. The WinEPIC model was employed on the basis of precision verification with five fertilization levels (T1, N 75 kg ha-1+P2O5 60 kg ha-1; T2, N 120 kg ha-1+P2O5 90 kg ha-1; T3, N 150 kg ha-1+P2O5 120 kg ha-1; T4, N 180 kg ha-1+P2O5 150 kg ha-1; and T5, N 255 kg ha-1+P2O5 90 kg ha-1) and the simulation period was from 1980 to 2009. During the 30-year period,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winter wheat tended to decrease in a fluctuating manner at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levels with the ranking sequence of T5>T4>T3>T2>T1. In the 0-5 m soil depth, the monthly available soil moisture tended to decrease in a seasonally fluctuating manner and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ertilization amount. The soil desiccation rates from T1 to T5 were 13.5, 17.1, 17.4, 20.1, and 23.9 mm per year,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simulation period, the soil humidity in 0-1.5 m soil layer fluctuated with the seasonal rainfall. A stable dry soil layer was found under all fertilization levels which was 1.5-2.0 m under T1, 1.5-3.0 m under T2 and T3, and 1.5-4.0 m under T4 and T5.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in yield and water consumption of winter wheat may increase with more fertilizer input, however, the dried soil layer is thickened. In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we suggest N 150 kg ha-1+P2O5 120 kg ha-1 to be the optimal fertilization rates in winter wheat under long-term alternative no-tillage and subsoil tillage in Weibei Highlands.
渭北旱塬是我国北方典型雨养旱作农区[1, 2], 干旱缺水是当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3]。冬小麦是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 产量低而不稳[4, 5]。研究表明, 干旱胁迫不仅限制冬小麦的生长, 影响植株的株高、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总生物量, 还导致冬小麦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的显著降低[6]。施肥能够有效增加土壤生产力和有机碳含量, 提高小麦产量[7]。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 适宜的氮磷钾配比及用量可促进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 形成较大的群体数量和干物质, 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8, 9]。目前, 关于施肥增产的相关研究较多, 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 但超过一定限度后, 增产不显著, 甚至减产[9, 10, 11], 且施肥量增加会导致产麦田深层土壤水分消耗, 发生持续性土壤干燥化[12]。保护性轮耕将翻耕、深松、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合理组合与轮换, 能够克服各项单一土壤耕作措施弊端, 改善耕层土壤结构与通气状况, 有利于充分和持续均衡发挥保持水土和蓄水保墒效应, 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物产量[13, 14, 15, 16, 17]。柏炜霞等[18]研究表明, 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轮耕处理比传统连续翻耕增产9.1%和7.6%,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6%和11.0%。但由于轮耕试验周期比较长、实施难度较大, 相关土壤轮耕和施肥效应相结合的长期田间试验研究还不多见。
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EPIC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研制的农田生产和水土资源管理综合评价动力学模型, 能够长周期连续定量模拟和评价“ 气候— 土壤— 作物— 管理” 综合连续系统响应, 可用来定量评价农田作物生产力和水土资源管理策略的效果[19, 20, 21, 22, 23]。本研究采用的WinEPIC3060模型, 对土壤水分动力学过程描述比较细致, 可以输出逐日分层土壤水分数据, 适用于作物生产系统综合性模拟分析和应用研究, 特别适合于旱地不同田间管理措施下土壤水分生态环境效应的模拟和分析研究。WinEPIC模型能够精确有效地模拟土壤中氮磷运转和不同耕作方式[24, 25], 可较为精确地模拟不同施肥条件下作物轮作的产量和土壤水分状况[26]。在模型中免耕、深松处理主要是通过各土壤耕作处理参数差异体现的, 免耕时不同的土壤耕作深度、秸秆和土壤混合效率、土壤紧实度与深松、翻耕处理等能影响夏闲期土壤耕层结构、土壤水分入渗和水分蒸发。本研究旨在定量分析和评价不同降水年型下不同施肥水平下免耕/深松轮耕麦田的蓄水保墒效果和增产效应, 筛选该旱作麦田最佳施肥量, 为渭北旱塬麦田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选择陕西省合阳县为试验点。合阳县位于渭北旱塬东部, 为暖温带半湿润易旱区, 海拔850 m, 无霜期192 d, 年平均气温11.8℃, 年平均降水量571.9 mm, 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 年际间变化较大。运行WinEPIC模型的必要参数包括当地逐日气象要素、土壤剖面理化特性、作物生长参数和肥料参数等模型数据集。由于缺乏合阳气象站多年逐日气象数据, 本研究借用临近的白水气象站数据。白水县与合阳县直线距离约52 km, 同属于渭北旱塬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 农业气象和农业生产条件基本相同。白水站逐日实时气象要素包括1980— 2009年逐日太阳辐射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根据渭北旱塬冬小麦田间试验测定数据和文献资料, 确定了渭北旱塬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18, 22, 23]。合阳县农田代表性土壤为黑垆土, 土层疏松深厚, 土壤容重1.31 g cm-3, 田间持水量25.2%, 饱和含水量平均为33.9%。根据合阳大田试验土壤数据, 土壤剖面理化性状参数包括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容重和氮磷钾等, 参考《陕西土壤》[27]中黑垆土土壤普查数据来确定。本研究根据渭北旱塬农业生产的施肥习惯, 在EPIC模型中肥料数据库添加了尿素和磷酸二铵两种肥料, 并对这两种肥料的参数进行修订, 包括矿质氮和矿质磷等, 建立肥料参数数据库。
试验区为冬小麦连作田, 前茬收获后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播前采用免耕与深松交替的耕作模式, 其中深松为每隔60 cm宽深松土壤30~35 cm。根据渭北旱塬麦田长期定位试验施肥处理和大田生产施肥水平, 设置5种不同施肥水平, 即T1 (N 75 kg hm-2, P2O5 60 kg hm-2)、T2 (N 120 kg hm-2, P2O590 kg hm-2)、T3 (N 150 kg hm-2, P2O5 120 kg hm-2)、T4 (N 180 kg hm-2, P2O5 150 kg hm-2)、T5 (N 255 kg hm-2, P2O5 90 kg hm-2), 其中氮磷肥分别为尿素和磷酸二铵, 于每年9月25日播种施肥。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晋麦47, 播量为150 kg hm-2。
在实时气象条件下, 逐日定量模拟了T1、T2、T3、T4和T5施肥处理下旱作麦田作物生长和产量响应、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为了充分反映麦田土壤水分消耗和降水补充平衡状况, 在模型输出的麦田0~5 m土层土壤湿度逐日数据序列中, 选择每月15日麦田0~5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代表麦田该月土壤有效含水量特征, 以便比较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选择每年8月15日麦田土壤湿度剖面分布数据来代表该年麦田土壤湿度剖面分布特征, 比较分析不同耕作处理麦田土壤湿度剖面分布逐年变化特征。
WinEPIC模型在长武旱塬麦玉轮作试验中, 不同施肥条件下产量和土壤水分模拟值和观测值相关系数均为0.818~0.886 (P< 0.01) [12, 26]; 在其他地区农田、草地和果园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的模拟验证相关系数均在0.78以上(P< 0.05) [28, 29, 30, 31]。WinEPIC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大田作物产量和土壤水分变化状况。
利用2008— 2013年合阳试点保护性耕作田间定位试验数据为观测值, 选取每年的产量和每隔3个月的土壤水分数据验证T1、T3和T5施肥处理下免耕/深松轮耕麦田冬小麦产量和0~3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值(表1)。比较模拟值和观测值发现, 对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效含水量的模拟效果均令人满意, 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均超过0.80, 达到极显著水平(表2)。冬小麦产量模拟值平均值低于其观测值, 相对误差介于-3.12%和-12.03%之间(表2), 模型的模拟精度是误差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0~3 m的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吻合度较高(图1), 相对误差介于0.50%和2.60%之间(表2)。
30年模拟期内年度降水量平均值为569.8 mm, 变化范围为369.7~836.3 mm, 变异系数为21.9%, 且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图2-A)。前10年(1980— 1989)平均降水量为628.0 mm, 后10年(2000— 2009)平均降水量为573.3 mm, 后期较前期减少54.7 mm。
根据冬小麦生产年度降水量(Pi)及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
冬小麦生产年度麦田耗水量与上年降水量有密切关系。与平水年相比, 干旱年型麦田耗水量急剧降低, 丰水年型耗水量明显升高(表3)。由于年降水量趋势性降低, 麦田耗水量也随着降水量年度变化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干旱年型T5耗水量高于其他施肥水平, 差异显著; 平水年型, 各施肥水平的耗水量差异不显著; 丰水年型降水量明显增加, T4耗水量也明显增加, 与其他施肥水平差异显著。
随着降水量的减少, 冬小麦生产年度耗水量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图2-B)。5个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 T5的平均年耗水量最高, T4次之, T1最低(表4)。在30年模拟期内, 后10年的年度耗水量平均值低于前10年平均值, T1~T5分别降低85.0、84.3、87.3、72.9和76.0 mm。
模拟期内5个施肥水平的旱作麦田冬小麦产量均随降水量年际变化呈现剧烈同步波动性变化趋势, 且施肥量越高, 冬小麦产量相应也越高(图3和表5)。T2、T3、T4和T5较T1分别增产39.9%、77.7%、88.7%和102.4%, 各施肥水平间产量有显著差异。但是各施肥水平的小麦产量随时间均呈现明显的减产趋势, T1~T5前10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62、3.55、4.45、4.69和5.01 t hm-2, 而后10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81、2.56、3.16、3.37和3.60 t hm-2, 减产率依次为31.1%、27.9%、29.1%、28.0%和28.1%。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指作物消耗单位水分所形成的经济产量。在模拟期内, T2、T3、T4和T5的WUE分别较T1提高14.2%、27.2%、38.1%和46.8%, 各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 且施肥量越高WUE增长率也越高(表5)。30年间小麦WUE均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 T1~T5前10年的WUE平均值分别为8.44、9.61、10.69、11.46和12.24 kg hm-2 mm-1 (图3), 而后10年降为5.25、5.99、6.69、7.37和7.83 kg hm-2 mm-1, 减少37.8%、37.6%、37.5%、35.7%和36.0%。
与平水年型相比, 干旱年型的小麦产量和WUE急剧降低, 而丰水年型明显升高(表6), 反映出小麦产量和WUE与年度降水量密切相关。无论哪种降水年型, T2、T3、T4和T5的小麦产量和WUE均明显高于T1。在30年模拟期间, 小麦产量和WUE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 5个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 以T5的产量和WUE最高, T4次之, T1最低。
干旱胁迫是指由于土壤供水量低于作物需水量对作物生长产生的胁迫, WinEPIC模型通过计算逐日土壤有效含水量和逐日作物需水量判断作物生长是否遭受干旱胁迫。在模拟期内, 不同施肥水平间干旱胁迫日数差异显著, 并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表7)。不同施肥水平下干旱胁迫日数变化趋势类似(图4), 且与冬小麦生产年度降水量变化呈相反趋势, 即降水量呈逐年趋势性减少, 而干旱胁迫日数呈趋势性增加, T1~T5的平均干旱胁迫日数从前10年的5.5、8.7、10.5、15.6和21.4 d增加到后10年的36.2、41.5、44.8、48.4和56.7 d。
随着作物持续高强度耗水作用, 土壤水库贮水量逐渐降低, 在模拟中后期阶段土壤供水量难以满足作物需水量, 干旱胁迫逐渐显现并逐年加剧。施肥量越高, 氮素胁迫(由于土壤氮素供应不足对作物生长产生的胁迫)日数越大。WinEPIC模型中通过计算逐日作物氮素需求量和逐日土壤氮素供给量判断作物生长是否受到氮素胁迫。在30年模拟期内, 不同施肥水平间冬小麦生育期氮素胁迫日数差异显著(表7), 且变化趋势类似(图4), 均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土壤氮素逐年消耗, 在模拟中后期采用全部化肥播种期基施的施肥方式, 至小麦生长旺盛期土壤供氮量无法满足作物需氮量, 氮素胁迫逐渐显现并呈现波动性加剧趋势。随着施肥量增加, 氮素胁迫程度逐渐降低, 增加施氮量能明显延迟氮素胁迫出现的时间, 降低氮素胁迫程度。
土壤有效含水量是土壤总含水量减去凋萎湿度含水量后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水分含量。不同施肥水平下0~5 m土层逐月有效含水量呈现季节性波动变化趋势(图5)。在30年模拟时段内, T2、T3、T4和T5的土壤有效含水量明显低于T1 (表8), T2和T3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变化曲线接近重合(图5)。
渭北旱塬降水集中在7月至9月, 正值冬小麦的休闲期, 此时0~5 m土壤有效含水量多出现高峰。在模拟初期, 当地年降水量较高, 初始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均较高, 因而模拟期第1~第2年(1980— 1981)的0~5 m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随着作物生长而剧烈波动性降低, 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效含水量影响不大; 随着模拟年限延长, 土壤养分和水分亏缺现象逐渐显现, 且年降水量趋势性降低, 施肥对麦田土壤水分影响逐渐增大, 模拟中前期5个施肥水平间差异逐渐显现, 土壤有效含水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 0~5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表现为T1> T2> T3> T4> T5, 不同施肥水平变化趋势相似, 其中T2和T3施肥处理逐月有效含水量变化曲线十分接近趋向于重合(图5)。在模拟第1年, 5个施肥水平的0~5 m土壤有效含水量均为936.4 mm, 但模拟结束时(2009年6月), T1~T5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543.9、441.1、433.1、353.1和244.3 mm, 比模拟开始时平均每年减少13.5、17.1、17.4、20.1和23.9 mm。T1、T2、T3和T4的土壤有效含水量明显高于T5, 且T5的土壤干燥化速度明显快于其他施肥水平, T1的土壤干燥化速度最慢, 麦田蓄水保墒效果较好。
5个施肥水平下, 以T1施肥处理夏闲期蓄墒效果好, T2和T3次之, T5最差(表8)。不同降水年型夏闲期土壤有效贮水量有明显变化, 在干旱年型各施肥处理夏闲期土壤有效贮水量表现为T1> T2和T3> T4> T5, 说明低肥有利于夏闲期麦田蓄水保墒。
在模拟初期(1981— 1987), 0~5 m土层土壤湿度逐年降低, 由模拟初期、中期(1991— 1997)到末期(2001— 2007), 0~5 m土壤湿度也呈现递减趋势, 各施肥水平下表现一致(图6)。0~5 m土壤湿度均随着施肥水平提高和模拟年限延长, 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 之后形成稳定的土壤干层。模拟初期麦田0~5 m土壤湿度随着年度降水而变化, T1、T2、T3、T4和T5施肥水平下, 土壤水分利用最大深度分别达到2 m (第4~第5年)、3 m (第5~第6年)、3 m (第5~第6年)、3 m (第7~第8年)和5 m (第8~第9年); 到模拟中后期, 5个施肥水平下, 土壤湿度长期保持在稳定低湿状态(0.085~0.089 m m-1左右)的土层深度分别是1.5~2.0、1.5~3.0、1.5~3.0、1.5~4.0和1.5~ 4.0 m。可见, 随模拟时间的延长深层土壤湿度也保持稳定状态, 已不随降水发生年度变化, 只有0~1.5 m土壤湿度随降水发生年度变化, 尤以距地表1 m内的土壤湿度变化剧烈, 在降水量较高的雨季或严重干旱年份, 1.0~1.5 m土层的土壤湿度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在30年模拟期内, 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和降水量的趋势性降低, 麦田土壤干燥化程度逐渐加剧, 土壤干层逐渐加厚。
氮素作为最主要的作物大量营养元素, 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33]。轮耕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结构与通气状况, 促进作物生长发育[17], 起到增产的作用。本研究在1980— 2009年模拟研究期间, T1~T5肥力水平下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1.99、2.78、3.53、3.75和4.03 t hm-2, WUE平均值分别为6.82、7.79、8.68、9.42和10.01 kg hm-2 mm-1, 随着施肥量增加, 免耕/深松麦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之升高, 这与王学春等[23]研究结论相似。免耕/深松能够有效地提高麦田夏闲期土壤蓄水能力, 故其产量较单一翻耕方式高。肥力越高, 作物耗水量越大, 土壤有效含水量越低[30]。在本研究30年模拟研究期间, 冬小麦生产年度耗水量因年降水量变化而有明显波动性降低趋势, T1~T5的0~5 m土层生长季耗水量平均值依次为577.0、582.7、583.0、599.2和608.8 mm。耗水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 这一结果与在晋中半干旱区的研究结果[30]不同, 这可能是免耕/深松轮耕模式的蓄水效果及与施肥量的互作效应带来的影响。由于30年模拟期间冬小麦生产年度降水量和耗水量均呈现波动性减少趋势, 导致冬小麦产量和WUE模拟值均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
在秸秆还田或覆盖条件下, 免耕、翻耕和深松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各有优缺点, 免耕和深松有利于减缓土壤侵蚀和蓄水保墒, 可使麦田降水蓄存率由翻耕的25%~35%提高到50%~65%, 土壤贮水量增加60~120 mm [34, 35, 36, 37, 38, 39, 40]。研究表明, 2年免耕1年深松能保持较高的入渗率, 增加入渗量和入渗速度, 增强土壤的水分入渗能力, 使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增强[41, 42]。在本研究中, 土壤有效含水量随着肥力水平的增加而降低, 0~5 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表现为T1> T2> T3> T4> T5, 进一步印证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作物耗水量增多, 土壤有效贮水量降低[38]。无论在整个冬小麦生产年度还是夏闲期, 麦田土壤贮水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王学春等[12]研究表明, 低肥麦田的土壤有效含水量比高肥麦田高100~200 mm, 土壤干燥化速率慢(每年46.7 mm)。我们通过研究30年0~5 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动态, 发现0~1.0 m土层土壤湿度年度变化剧烈; 在降水量较高的雨季或严重干旱年份, 1.0~1.5 m土层土壤湿度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5个施肥处理均在模拟过程中发生了土壤湿度降低和土壤干燥化程度加剧现象, 形成一定程度的稳定土壤干层。T1为1.5~2.0 m土层, T2和T3为1.5~3.0 m土层, T4和T5为1.5~4.0 m土层。随着施肥水平提高, 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加厚[30]。降雨量减少和作物耗水量增加是土壤干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合理控制农田施肥量是控制农田土壤干层形成的有效途径[37, 38]。
关于麦田土壤贮水量、产量和WUE模拟值趋势性降低效应。在初期阶段, 麦田初始土壤含水量较高, 且同期年降水量也较高, 所以麦田土壤有效含水量较高; 但随着麦田肥力水平的提高, 麦田的耗水量增加以及作物多年生产耗水, 导致麦田土壤干燥化逐渐显现和加剧, 深层土壤供水能力逐渐削弱, 土壤干层加厚。小麦生长则主要依靠当季降水供给, 并且伴随自然降水趋势性减少导致麦田耗水量降低, 由于干旱胁迫程度逐渐加剧, 最终导致麦田产量和WUE剧烈波动性降低。本研究中, 各施肥水平下0~5 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呈现季节波动性减少趋势, 30年间T1~T5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别减少392.5、495.3、503.3、583.3和629.1 mm, 平均每年减少13.5、17.1、17.4、20.1和23.9 mm, 相当于麦田每年减少一场中等强度降水量。随着麦田土壤有效贮水量下降和土壤供水年际调剂能力削弱, 麦田耗水量趋势性降低导致冬小麦产量和WUE同步趋势性下降, 且产量和WUE年际波动性加剧, 这也是旱作高产麦田土壤水分过耗导致的不良土壤水分环境效应。
本研究采用WinEPIC模型长周期定量模拟不同施肥水平下免耕/深松麦田蓄水保墒和作物产量变化动态, 弥补了传统田间试验中试验周期长、试验难度较大等方面的不足, 能够较为快速、准确地获得不同施肥条件下渭北旱塬旱作麦田较长时间序列下免耕/深松轮耕麦田的小麦生产力和水肥利用规律。在本研究模型精度验证所采用的大田试验施肥处理中包含了钾肥, 但WinEPIC模型中并不包含钾素模块, 模拟结果对钾肥施用量并没有响应, 因而模拟试验施肥处理中没有涉及钾肥相关内容。由于黄土高原土壤富钾, 钾素尚不成为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素。今后需要进一步修订EPIC模型, 补充和完善钾素模块, 以便详细描述氮磷钾肥互作效应及其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通过30年的模型模拟研究, 发现在免耕/深松轮耕模式下, 施肥量越高小麦产量和WUE越高, 作物耗水量越大, 导致土壤有效含水量降低, 土壤干燥化程度严重, 土壤干层加厚, 最终作物产量和WUE增幅缩小, 施肥节水和增产报酬递减。在5个施肥处理中, T3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和土壤干层与T2接近, 深层土壤水分消耗较为适度, 但小麦产量增幅明显, 节水和增产效果最好。从施肥对作物增产影响和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 渭北旱塬免耕/深松轮耕麦田较为适宜的施肥水平为纯氮150 kg hm-2、P2O5 120 kg hm-2。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