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920964110@qq.com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为试材, 常规粳稻镇稻1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 将穗部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 6个部分, 比较不同类型品种的穗部特征和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 (1)两年中甬优538平均产量为12.5 t hm-2, 较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分别高17.6%和15.2%; 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以甬优538最高。(2)单穗重和着粒密度以甬优538最高; 甬优538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 且以上部二次枝粳籽粒和中部二次枝粳籽粒数增加最为明显。(3)甬优538中, 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 但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中浙优1号和镇稻18中, UP、US和MP为同步灌浆, 而UP、US、MP与LP、LS为异步灌浆。品种类型间, 穗部6个部位米粒终极生长量的平均值以镇稻18最高, 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平均值为中浙优1号>镇稻18>甬优538, 有效灌浆时间为甬优538>镇稻18>中浙优1号。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indica-japonica rice Yongyou 538 as the material,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Zhendao 18, and hybrid indica rice Zhongzheyou 1 as the check. The panicle was separated into six parts, i.e. upper primary branches (UP), upper secondary branches (US), middle primary branches (MP), middle secondary branches (MS), low primary branches (LP), and low secondary branches (LS). W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in panicle traits and grain-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ultivars of rice types.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Yongyou 538 had an average yield of 12.5 t ha-1 across two years, which was 17.6% and 15.2% higher than that of Zhongzheyou 1 and Zhendao 18, respectively, Yongyou 538 also had the highest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total spikelets among the three varieties. (2) Yongyou 538 had higher grain weight per panicle and grain density, as well as higher number of grains in the six corresponding parts of panicle compared with Zhongzheyou 1 and Zhendao 18,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secondary branches and the middle secondary branches of panicle. (3) For Yongyou 538, grain-filling processes were synchronous types between UP and MP, US and MS, and LP and LS, but were asynchronous types between UP and MP, US and MS, and LP and LS. For Zhongzheyou 1 and Zhendao 18, grain-filling processes of UP, US, and MP were synchronous types, while asynchronous types existed between UP, US, MP and LP, LS. Among the varieties, the mean final weight of a kernel in the six parts of the panicle in Zhendao18 was the highest, mean value of maximum grain-filling rate and mean grain-filling rate showed Zhongzheyou 1>Zhendao 18>Yongyou 538, while effective grain-filling period showed Yongyou 538>Zhendao 18>Zhongzheyou 1
水稻籽粒灌浆是影响籽粒产量和稻米品质的重要生理过程[1]。前人根据颖花开花时期的先后和在穗部着生位置的不同将籽粒划分为强势粒和弱势粒。一般而言, 强势粒着生在稻穗上部、开花早、灌浆快、充实好; 弱势粒则着生在稻穗下部、开花迟、灌浆慢、充实差[2]。朱庆森等[3]采用Richards方程对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 通过一系列次级参数的求导分析了强、弱势粒的灌浆特性。众多研究者基于Richards方程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4, 5, 6], 同时就栽培措施如水分和养分管理[7, 8]、耕作方式[9, 10]等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几年, 我国在籼粳杂交稻的选育工作上取得重要进展, 选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的品种(组合), 如甬优系列[11]、浙优系列[12]、春优系列[13]等。这其中以甬优系列最具代表性, 多个品种(组合)相继在长江中下游创造13.5 t hm-2以上高产纪录[14, 15]。姜元华等[16]和许德海等[17]研究表明, 与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一般具有10%以上的产量增幅。人们也就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高产形成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16, 17, 18], 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穗大粒多是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的重要基础。当前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且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穗部特征、穗部籽粒分布以及籽粒灌浆特性上具有哪些差异, 尚缺乏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此外, 以往关于水稻籽粒灌浆的研究多选取强势粒和弱势粒, 这并不能全面反映穗部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特性, 尤其对于大穗型品种而言。本研究将穗部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 6个部分, 比较不同类型品种在6个部位的籽粒分布以及籽粒灌浆特性上的差异, 以明确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及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籽粒灌浆特征, 从而为籼粳杂交稻高产栽培和籽粒灌浆过程的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选用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538, 以常规粳稻镇稻18、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两年试验过程中, 镇稻18和中浙优1号在同种类型品种中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以及高产、稳产性。2012— 2013年供试品种的主要生育期情况见表1。
试验于2012— 2013年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进行。土壤类型为黄化青紫泥田, pH 5.51、含有机质 38.37 g kg-1、速效磷 20.14 mg kg-1、速效钾 78.45 mg kg-1、水溶性盐总量 0.13 g kg-1。两年中水稻生长期间的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降雨量见图1。
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 20 m2, 3次重复。小区间作埂隔离, 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埂体, 保证单独排灌。毯苗育秧, 播种期见表1, 秧龄20 d, 栽插株行距为30.0 cm × 13.2 cm。常规粳稻每穴4苗, 杂交籼稻和籼粳杂交稻每穴2苗。对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施纯氮270 kg hm-2, 杂交籼稻施纯氮225 kg hm-2, 按基蘖肥∶ 穗粒肥=6∶ 4施用。各小区磷、钾肥施用量一致, 即过磷酸钙(含12% P2O5) 1150 kg hm-2, 全部基施, 钾肥(含60% K2O) 450 kg hm-2, 按基蘖肥∶ 穗粒肥=4∶ 6施用。移栽后采用湿润灌溉为主, 建立浅水层; 群体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搁田, 控制无效分蘖发生; 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间3 cm水层, 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 干湿交替, 收割前7 d断水搁田。病虫害按常规高产栽培要求防治。
1.2.1 籽粒灌浆动态
于抽穗期一次选择并标记同日始花、生长基本一致的稻穗300穗, 自开花至成熟期每隔3 d取标记穗10个, 将每个穗样本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 6个部分。先将整穗按一次枝粳数平均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遇到不能分的, 则上部和下部取平均数的整数部分, 多余的归为中部。之后将这三部分再按籽粒着粒位置分成一次枝粳籽粒和二次枝粳籽粒。剔除未受精籽粒, 105℃下杀青30 min, 80℃烘72 h至恒重后称重, 并求出减去壳重后的平均米粒重。
1.2.2 穗部特征
取成熟期每小区20穴考察穗部特征, 即穗长、单穗重、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
1.2.3 产量
成熟期调查每小区100穴, 计算有效穗数, 取20穴调查每穗粒数、结实率和测定千粒重并计算理论产量; 每小区实产收割面积10 m2, 脱粒后晾晒, 并称重。
参照朱庆森等[3]的方法, 采用Richards方法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 并计算相应的灌浆特征参数, 分析籽粒灌浆特性。以米粒重量W (去除谷壳)为因变量、开花后天数为自变量(开花当天为0), 用非线性最小平方法配成Richards方程:
式中, W为各期米粒重量(mg), A为终极生长量(mg), t为开花后天数(d), B、N、K为方程参数。
最大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平均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d)=
有效灌浆时间(d)=
灌浆阶段前期(0-t1)、中期(t2-t1)和后期(t3-t2)灌浆参数计算公式为:
t1 (d) =
t2(d) =
t3 (d) =
前期平均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
中期平均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
后期平均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
参照姜元华等[14]的方法, 采用Logistic方法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 并计算相应的灌浆特征参数, 分析籽粒灌浆特性。以米粒重量W(去除谷壳)为因变量、开花后天数为自变量(开花当天为0), 用非线性最小平方法配成Logistic方程:
式中, W为各期米粒重量(mg), A为终极生长量(mg), t为开花后天数(d), B、K为方程参数。
最大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平均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d)=
有效灌浆时间(d)=
灌浆阶段前期(0-t1)、中期(t2-t1)和后期(t3-t2)灌浆参数计算公式为:
t1 (d) =
t2 (d) =
t3 (d) =
前期平均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
中期平均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
后期平均灌浆速率(mg grain-1 d-1) =
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数据、计算, 用DPS软件作统计分析。由于2年试验趋势一致, 若无特殊说明, 本文主要以两年数据的平均值进行整理分析。
由表2可知, 两年中产量均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最高, 如2012年甬优538较镇稻18和中浙优1号高15.87%和19.05%。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可知, 每穗粒数和颖花量均以甬优538最高, 穗数和结实率以镇稻18最高, 千粒重则以中浙优1号最高。
分析穗部性状可知, 单穗重和着粒密度均以甬优538最高, 穗长则以中浙优1号最高。甬优538在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均显著高于镇稻18和中浙优1号, 且以上部二次枝粳和中部二次枝粳的增加最为明显(表3)。
由图2可知, 甬优538上部和中部一次枝粳籽粒增重动态较为相似, 中浙优1号和镇稻18的上部和中部一次枝粳籽粒增重动态也较为相似。甬优538上部二次枝粳、中部二次枝粳和下部一次枝粳的籽粒增重曲线更近于直线, 而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则为典型的“ S” 曲线(图2)。以开花后天数为自变量, 对应的米粒重为依变量, 对甬优538和对照品种的穗部不同部位的籽粒增重过程进行拟合, 各自最适的拟合曲线见表4。由表4可知, 除了甬优538下部二次枝粳籽粒的灌浆过程用Logistic方程拟合较为适宜外, 其余均以Richards方程拟合较为适宜, 拟合系数一般都在0.990左右。比较方程参数可知, 甬优538和对照品种的穗部6个部位的平均籽粒终极生长量(A)以镇稻18最高, 其次为中浙优1号和甬优538。甬优538的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终极生长量则呈UP> MP> US> MS> LP> LS (表4)。
由图3可知, 中浙优1号上部一次枝粳(UP)、上部二次枝粳(US)和中部一次枝粳(MP)籽粒灌浆速率变化曲线类似, 时间上近于同步, 下部一次枝粳(LP)和下部二次枝粳(LS)籽粒灌浆速率变化曲线也较类似。镇稻18也呈现上述类似规律。甬优538上部一次枝粳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部位的籽粒, 上部二次枝粳籽粒、中部二次枝粳籽粒、下部一次枝粳籽粒、下部二次枝粳籽粒在上部一次枝粳籽粒和中部一次枝粳籽粒生长速率下降到十分微小时, 才进入生长高峰期。顾世梁等[19]根据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划分同步灌浆与异步灌浆, 提出时间间隔在5~10 d以上的为异步灌浆, 小于5 d的为同步灌浆。由表5可知, 对照品种中, 中浙优1号UP、US和MP为同步灌浆, 而UP、US、MP与LP、LS为异步灌浆。镇稻18也表现类似规律。甬优538中, UP与MP、MS与US、LP与LS均为同步灌浆, 但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表5)。
就不同穗部部位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而言, 甬优538呈UP> MP> MS> US> LP> LS的趋势, 中浙优1号呈UP> MP> US> MS> LP> LS的趋势, 镇稻18则呈UP> US> MP> MS> LP> LS的趋势。穗部6个部位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平均值以中浙优1号最高, 有效灌浆时间则以甬优538最高(表5)。
根据灌浆速率曲线的两个拐点, 将籽粒灌浆过程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表6)。由表6可知, 甬优538灌浆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灌浆天数均呈UP< MP< MS< US< LP< LS的趋势, 中浙优1号呈UP< MP< US< MS< LP< LS的趋势, 镇稻18则呈UP< US< MP< MS< LP< LS的趋势。甬优538穗部6个部位在灌浆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平均灌浆量均显著高于中浙优1号和镇稻18。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已在生产上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14, 15, 16, 20]。马荣荣等[18]研究发现, 甬优6号的产量较秀水63和汕优63分别高出15.49%和11.89%。姜元华等[16]研究表明,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生产力较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高出11.94%和19.68%。陆永法等[21]研究表明, 甬优12产量较中浙优8号、黄华占和秀水09分别高出26.5%、49.6%和63.7%。本试验条件下, 两年中甬优538平均产量为12.5 t hm-2, 较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分别高出17.6%和15.2%。这与目前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生产上较为明显的产量优势一致。
较多的每穗粒数是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的重要基础[16, 17, 18]。姜元华等[16]认为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着粒密度和单穗重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和常规粳稻。许德海等[17]观察到, 与对照品种相比, 甬优6号的穗型大且实谷粒数多。本试验条件下, 甬优538的每穗粒数大致在350粒左右, 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则分别为200粒和155粒左右。可见较多的每穗粒数是甬优538产量优势的重要原因。比较穗部特征发现, 两年中甬优538的着粒密度和单穗重分别为15.0粒 cm-1和6.3 g, 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本文表明甬优538在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均显著高于中浙优1号和镇稻18, 且以上部二次枝粳籽粒数和中部二次枝粳籽粒数的增加最为显著。
Richards方程和Logistic方程是拟合禾谷类作物(主要指水稻、小麦和玉米)籽粒灌浆的两种主要模型。对水稻籽粒灌浆的拟合一般采用Richards方程[3, 4, 5, 6, 7, 19, 22], 小麦、玉米籽粒灌浆的拟合多采用Logistic方程[23, 24, 25]。朱庆森等[3]利用Richards方程对去壳的强、弱势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 并通过一系列参数的求导, 分析了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特性。该方法也被众多研究者所广泛采用[4, 5, 6, 7, 8]。姜元华等[16]认为Logistic方程对于带壳水稻籽粒的拟合效果好于Richards方程。本研究发现, 镇稻18和中浙优1号穗部6个部位籽粒灌浆过程均以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更好, 甬优538除了下部二次枝粳籽粒灌浆以Logistic方程拟合较好外, 其余部位也以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该结果一方面说明Richards方程对于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穗部6个部位以及籼粳杂交稻穗部中上部籽粒灌浆过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另一方面也说明Logistic方程对于大穗型品种(如本文中的甬优538)下部二次枝粳籽粒灌浆的拟合效果或许好于Richards方程。
关于水稻籽粒灌浆类型, 顾世梁等[19]根据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划分同步灌浆与异步灌浆, 提出时间间隔在5~10 d以上的为异步灌浆, 小于5 d的为同步灌浆。龚金龙等[5]研究江苏里下河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籼稻和常规粳稻的灌浆特性差异发现, 杂交籼稻和常规粳稻均为异步灌浆型, 但杂交籼稻两段灌浆现象更为明显。王嘉宇等[26]以东北地区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品种为试材, 认为这3种穗型品种籽粒灌浆均为同步灌浆型。杨志远等[27]认为籽粒灌浆类型与水稻自身遗传特性密切相关, 但不同的种植方式也会改变籽粒灌浆类型。本文以顾世梁等[19]提出的划分籽粒灌浆类型的方法为依据表明, 中浙优1号和镇稻18的穗部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和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均为同步灌浆型, UP、US和MP与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为异步灌浆型。甬优538中, 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 但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该结果说明, 与镇稻18和中浙优1号相比, 甬优538籽粒多段灌浆现象更为明显。
龚金龙等[5]认为粳稻的米粒终极生长量、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时间均高于籼稻。程旺大等[28]认为散穗型品种的米粒终极生长量高于密穗型品种, 散穗型和密穗型品种强、中势粒起始生长势和最大灌浆速率均较为接近。杨建昌等[29]认为与常规水种栽培相比, 旱种水稻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增大、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前、活跃灌浆期缩短。本研究中, 米粒终极生长量以镇稻18最高, 穗部6个部位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平均值则呈中浙优1号> 镇稻18> 甬优538, 有效灌浆时间呈甬优538> 镇稻18> 中浙优1号。总体而言, 尽管甬优538灌浆速率偏低, 但依靠较长的有效灌浆时间以及较多的穗粒数, 使得甬优538在灌浆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穗部6个部位的灌浆量均显著高于中浙优1号和镇稻18。
此前较多的研究已表明籼粳杂交F1代每穗粒数多、库容大、产量潜力大, 但由于较低的结实率等问题, 籼粳杂交F1并未在生产上表现出预期的产量潜力。因此, 如何提高籼粳杂交稻的结实率一直是育种和栽培领域研究的重点[30, 31]。Mohapatra等[32]、Ohsumi等[33]的研究表明, 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呈负相关。Yang等[34]认为通过选择结实率较高的父、母本, 可以组配出结实率较高的大穗型籼粳杂交稻品种。本试验条件下, 甬优538的每穗粒数大致在350粒左右, 显著高于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的每穗粒数(常规粳稻为100~150粒, 杂交籼稻为200~250粒), 同时两年中甬优538的结实率稳定在85%左右, 这说明甬优538较好地实现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协同提高。此外, 近几年培育出的籼粳杂交稻种如甬优12[14]、甬优2640[15]、春优84[35]等也都实现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同步提高(每穗粒数在250粒以上, 同时结实率稳定在85%以上)。
本研究中, 甬优538在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势、单茎绿叶数、根系活力、以及最大茎鞘物质输出量等均显著高于镇稻18和中浙优1号(另文发表), 因此, 灌浆阶段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输出能力是甬优538大库容基础上保持较高结实率的重要形态生理特征。从籽粒灌浆特征来看, 甬优538中, 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 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 这种籽粒灌浆特征显得更为有序, 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按UP、MP、US、MS、LP、LS的次序较为分散地依次进入灌浆高峰期, 对灌浆物质的竞争较为缓和, 更能有效充分地利用灌浆物质, 这也是其结实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下部籽粒灌浆充实差一直是影响大穗型品种结实率提高的重要因素[2]。本文中, 甬优538下部籽粒(LP和LS)的进入灌浆盛期较迟, 有效灌浆时间较长。因此, 在灌浆中、后期, 切勿断水过早, 可采用干湿交替灌溉, 不仅可协调水气, 还可延缓植株及根系早衰, 促使灌浆籽粒充实[36]。
不同类型品种在穗部特征和籽粒灌浆特性上存在较大差异。甬优538的单穗重、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显著高于对照, 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也显著高
于对照, 且以上部二次枝粳籽粒和中部二次枝粳籽粒数增加最为明显。甬优538 穗部6个部位中, 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 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尽管甬优538灌浆速率偏低, 但依靠较长的有效灌浆时间以及较多的穗粒数, 提高了穗部的灌浆充实量以及单穗重, 最终产量较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