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510531588@qq.com
六倍体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 2 n = 42)由四倍体小麦( T. turgidum, AABB, 2 n = 28)与节节麦( Aegilops tauschiiCosson, DD, 2 n=14)天然杂交, 然后通过染色体自动加倍形成。加倍过程主要受四倍体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控制, 且不同四倍体小麦存在不同的遗传效应。本研究利用位于3B染色体上未减数配子基因 QTug.sau-3B的连锁SSR标记 Xgpw1146和高通量DArTseq分子标记, 筛选出可能转入四倍体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的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后代。在105份改良材料中检测出17份具有四倍体小麦的 Xgpw1146等位位点, 表明四倍体小麦的未减数配子基因可能转入了这17份材料。利用DArTseq高通量标记技术分析人工合成小麦SHW-L1的88份改良后代, 发现含四倍体小麦 Xgpw1146等位位点的材料均具有来自SHW-L1、且可能包含 Xgpw1146的一个染色体区段, 表明未减数配子基因临近区域以一个区段传递到改良后代。这些人工合成小麦改良材料在加倍单倍体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Hexaploid common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L., AABBDD, 2 n = 42) arose from spontaneous chromosome doubling of the hybrid between T. turgidumand Aegilops tauschiiCosson. The process of chromosomes doubling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unreduced gametes (UG) genes in T. turgidum. The genetic effects on the UG production may vary among T. turgidum lines. In this study, a SSR marker close to the UG gene QTug.sau-3B( Xgpw1146) and high throughput DArTseq genotyping technique were used to screen the UG gene in common wheat lines transferred from T. turgidum via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SHW) as a bridge. Out of the analyzed 105 SHW-derived elite lines, 17 had the Xgpw1146 allele from T. turgidum, indicating that the UG gene was probably transferred into these wheat lines. According to the DArTseq genotyping data on 88 lines derived from the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SHW-L1, all these lines with the T. turgidum Xgpw1146 allele contained a chromosomal segment of SHW-L1, probably covering the Xgpw1146 locu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adjacent region of the UG gene as a chromosomal segment was transferred into wheat lines. These SHW-derived lines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 potential on wheat doubled haploid breeding.
许多重要作物是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的产生通常包括两个关键过程, 一是不同物种的远缘杂交, 即异源过程; 二是远缘杂种的染色体自然加倍, 即多倍化过程。远缘杂种产生的未减数配子在染色体组自然加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2, 3]。未减数的雌雄配子结合, 能够实现染色体自然加倍。未减数配子不仅在多倍体物种起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在加倍单倍体育种和创制新双二倍体的遗传育种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3, 4, 5, 6, 7]。未减数配子能够让单倍体自动加倍, 从而克服了用秋水仙碱溶液等药品人工加倍存在的处理程序繁琐、成功率低、污染环境且导致加倍植株不正常等不利于大规模批量生产加倍单倍体的缺点[5, 6, 8]。因而, 通过未减数配子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 可克服人工染色体加倍过程中的技术瓶颈, 从而大大加快小麦单倍体育种的进程。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 2n = 42)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该异源六倍体物种由四倍体小麦(T. turgidum, AABB, 2n = 28)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 DD, 2n = 14)天然杂交和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的[9]。研究表明, 一些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的单倍体杂种F1有好的育性, 并自交结实产生具有与正常普通小麦一样的AABBDD染色体组, 表明染色体发生了自动加倍[10, 11, 12, 13, 14, 15, 16, 17]。染色体自然加倍来自于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分裂核再组或单次减数分裂形成的未减数雌雄配子的结合, 因为花粉母细胞仅发生了单次分裂, 因此这样的减数分裂被称为“ 类似有丝分裂的减数分裂” (类有丝分裂)[10]。事实上, 未减数配子的形成在许多小麦族物种的远缘杂种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不配对是未减数配子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18], 因此该过程也被称为“ univalent-dependent meiotic non-reduction” [19, 20, 21]。
四倍体小麦-节节麦杂种的未减数配子的形成主要受四倍体小麦主效基因控制[11, 12, 13, 14], 不同四倍体小麦存在不同的遗传效应[10, 17]。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基因可能通过延长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分离过程促进了未减数配子的形成[20]。四倍体小麦的未减数配子形成基因被导入六倍体小麦后, 仍然发挥作用。一些四倍体小麦-节节麦合成的六倍体小麦与黑麦[22]和Ae. variabilis[23]等物种的远缘杂种仍然能够形成未减数配子, 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最近, Hao等[20]在四倍体小麦3B染色体上定位了一个未减数配子主效QTL, 即QTug.sau-3B。为了在小麦育种中利用QTug.sau-3B, 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将该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推广品种遗传背景中, 获得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单倍体育种桥梁材料。
研究表明, 四倍体小麦AS2255、LDN和PI94666含有未减数配子基因[17]。我们前期利用这些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创制的人工合成小麦, 与四川小麦新品种(系)杂交、顶交, 获得了一批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本试验利用与QTug.sau-3B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和高通量DArTseq分型技术, 筛选出人工合成小麦衍生系中可能携带来自四倍体小麦AS2255、LDN、PI94666的QTug.sau-3B基因的材料, 为下一步的加倍单倍体育种研究提供亲本资源。
105份人工合成小麦改良新品系来自11个组合(表1), 由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品种杂交而来, 其亲本包括18份普通小麦(SY95-71、700-011689、MY68942、川农16、Pm99915、04103、03-DH1959、南农02Y393、CN04-1、渝98767、ZL-21、川育18、郑麦9023、SW8188、川麦42、绵麦51、川麦47和川07001)和5份人工合成小麦。这105份人工合成小麦改良新品种(系)是从大量的新品系中挑选得到的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状突出的优良品系。这5份人工合成小麦分别是SHW-L1 (系谱AS22 55/ AS60)、Syn-SAU-14 (系谱AS2255/AS2393)、Syn- SAU-7 (系谱LDN/AS77)、Syn-SAU-11 (系谱LDN/ AS2407)和Syn-SAU-39 (系谱PI94666/AS2407) [17]。上述所有改良品系、人工合成小麦及其四倍体小麦亲本AS2255 (T. turgidum ssp. turgidum)、LDN (T. turgidum ssp. durum)和PI94666 (T. turgidum ssp. dicoccon)均由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提供。
取新鲜叶片, 采用改良2×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24], 选用3个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285、Xcfp1012和Xgpw1146筛选未减数配子形成基因QTug.sau-3B[20]。按Zhang等[25]描述的反应体系和程序进行PCR扩增和产物电泳鉴定。
将DNA样品提供给澳大利亚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 Pty Ltd. 公司(Canberra, Australia, http:// www.Triticarte.com.au)进行基于基因组简化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DArTseq分析, 人工合成小麦改良材料和亲本材料的基因型鉴定。从DArTseq获得的silicoDArTs标记为显性标记, 其结果分别赋值“ 1” (有)、“ 0” (无)和“ -” (不确定)。SilicoDArTs标记在3B染色体上的位置信息由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 Pty Ltd. 公司提供。
利用3个与QTug.sau-3B紧密连锁SSR标记检测表明, 只有Xgpw1146在四倍体小麦AS2255及合成小麦SHW-L1的扩增产物大小相同, 且扩增产物小于在普通小麦亲本04103、Pm99915、川农16中的扩增片段(图1-A)。以前的研究表明, Xgpw1146可作为跟踪QTug.sau-3B的理想标记[26], 因此, Xgpw1146标记被进一步用于筛选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图1-B)。
利用标记Xgpw1146检测105份人工合成小麦改良材料, 共检测到17份材料存在与人工合成小麦(或四倍体小麦)相同的等位位点(表1), 占所筛选后代的9.1%。其中, 源于四倍体小麦AS2255的改良新品系有16份, 占所筛选后代的17%, 涉及LDN的合成小麦改良后代仅有L14-6品系(图1-B)。由于该品系的人工合成小麦亲本涉及两个四倍体小麦(LDN和PI94666), 且这2个四倍体材料在Xgpw1146位点没有差异, 因此, 不能判断该材料导入的该位点来自哪个四倍体小麦。
选择人工合成小麦SHW-L1改良品系88个进行DArTseq分析, 其中10份材料含有SHW-L1的Xgpw1146标记等位位点(表1)。DArTseq分析获得815个位于3B染色体上且具有位置信息的SilicoDArTs标记。考虑到可能存在假阳性标记, 以1 cM为步长, 分别计算每个品系在这1 cM内与其对应亲本间的相同标记占标记总数的百分率, 并根据百分率的高低来判断该区段来源于哪个亲本。如果一个品系在该1 cM区段内大于90%的标记与其中一个亲本相同, 且和其他亲本相同的标记数小于90%, 则认为该区段来源于大于90%相同标记的亲本材料; 如果一个品系相邻的1 cM区段来源于同一个亲本, 则合并这些区段为一个更大的区段, 并重新计算该区段内分子标记和该品系各个亲本之间的相同率。根据已构建的遗传图谱, 与未减数配子基因QTug.sau-3B连锁的SSR标记Xgpw1146与DArT标记wPt-7152的遗传距离为4.66 cM [20](图2-A), 而DArTseq图谱上标记wPt-7152位于101.69 cM处(图2-B)。因此, 对包含wPt-7152标记的染色体区段101.67~107.37 cM和临近wPt-7152的93.78~98.97 cM区段重点分析, 因为QTug.sau-3B可能位于这2个区段之间。根据标记分布情况, 已检测到含有SHW-L1分子标记Xgpw1146等位位点的10个品系全部含有这2个染色体区段(图2-B), 表明这些品系可能具有源于四倍体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QTug. sau-3B的染色体区段。另外, 虽然L13-336、L13-376和L13-71的93.78~98.97 cM区段可能也来源于SHW-L1, 但是包含wPt-7152标记的染色体区段101.67~107.37 cM及其Xgpw1146标记等位位点均不来自SHW-L1亲本。因此推测, 四倍体小麦的未减数配子基因可能没有导入这3个品系。
加倍单倍体在遗传和育种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产生加倍单倍体包括两个关键步骤, 一是产生单倍体, 目前已经有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比较成熟和可靠的方法, 如小麦-玉米杂交法; 二是对获得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 目前常见的加倍方法是用秋水仙碱等药品, 处理, 但是该方法存在处理程序繁琐、工作量大、条件不易控制、成功率低、药品对植株有毒害作用、诱导遗传变异等缺点, 而且秋水仙碱等药品对人畜有毒, 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 人工加倍方法不利于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加倍单倍体, 从而限制了加倍单倍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实际应用效率。利用普通小麦单倍体自身具有的染色体自动加倍功能, 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筛选出的可能具有未减数配子基因QTug.sau-3B、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新材料, 是单倍体育种潜在的育种亲本。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将这些材料诱导成单倍体, 评价其实际加倍效果, 同时利用它们构建育种群体评估在加倍单倍体育种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后代中筛选出17个具有未减数配子基因连锁标记的品系, 这些材料在小麦加倍单倍体育种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