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6, Vol. 32 ›› Issue (10): 1566-1572.
赵明1,*;李建国2;张宾2;董志强1;王美云2
ZHAO Ming1 *,LI Jian-Guo2,ZHANG Bin2,DONG ZHi-Qiang1,WANG Mei-Yun2
摘要:
挖掘作物产量潜力,探索作物高产新途径,实现产量新突破一直是作物科学的艰巨任务。本文在分析作物逆境反应的补偿基本规律和机制基础上,提出了作物广义补偿的概念,即作物系统的构成因子间发生不平衡变化,并通过系统调节使得不同程度变化因子之间产生补偿效应统称为作物补偿。按其变化因子间的变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得失补偿和差异补偿。得失补偿是指作物系统在一定层次上,有些因子损失原有的性能为代价以换取另外因子的改善和提高,这通常出现在逆境条件中,是作物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补偿。差异补偿是指作物系统在一定层次构成因子共同增效中,增量多的因子与增量少的因子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获得补偿的特殊现象。作物补偿在补偿效果上可分为超量补偿、等量补偿和部分补偿;在补偿的层次和范围上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即在作物与环境、作物内部各因子间以及从群落到分子水平各层次均可存在补偿机制。基于作物于广义补偿和产量分析的“三合结构”基本框架,指出作物高产突破是基于得失补偿基础上重点突破差异补偿,所采取的技术途径是结构性挖潜和功能性挖潜,两条途径在作物超高产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作物补偿机制及其挖潜途径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高产突破的进程。
中图分类号:
[1] | 郭程瑾;李宾兴;王斌;李雁鸣;肖凯.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机制[J]. 作物学报, 2006, 32(08): 1209-1217. |
[2] | 张凤路;江亚丽;赵国顺;张俊花. 14C同化物在玉米果穗上的分布与籽粒败育关系[J]. 作物学报, 2006, 32(07): 1104-1106. |
[3] | 郎有忠;杨建昌;朱庆森. 亚种间杂交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其与籽粒充实度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3, 29(02): 230-235. |
[4] | 张凤路; S.N.Mugo. 玉米根系电容双向选择研究[J]. 作物学报, 2002, 28(04): 561-563. |
[5] | 谢瑞芝; 董树亭;胡昌浩;王空军. 不同基因型玉米硫素吸收利用差异研究Ⅰ.根系吸收动力学参数与品种对硫肥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02, 28(03): 345-350. |
[6] | 张凤路, D.Kirubi. 玉米雌雄穗开花间隔与产量关系研究[J]. 作物学报, 2002, 28(01): 76-78. |
[7] |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张新春;申加祥;潘海军;赵甲美;尹玉波;武传杰. 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Ⅱ. 间作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J]. 作物学报, 2001, 27(06): 974-979. |
[8] | 王晓云;李向东;邹琦. 施氮对花生叶片多胺代谢及衰老的调控作用[J]. 作物学报, 2001, 27(04): 442-4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