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10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整合GWAS和WGCNA分析挖掘甘蓝型油菜黄籽微效作用位点
      鲜小华,王嘉,徐新福,曲存民,卢坤,李加纳,刘列钊
      作物学报. 2018, (8):  1105-1113.  doi:10.3724/SP.J.1006.2018.01105
      摘要 ( 1182 )   HTML ( 84 )   PDF (678KB) ( 1274 )   PDF(mobile) (6083KB) ( 1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蓝型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黄籽是提高品质的重要育种目标。本研究以520份具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 结合种子发育过程中8个时期的转录组数据, 采取整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的策略, 挖掘油菜黄籽性状微效作用位点, 2年共检测到199个SNP位点, 在SNP位点附近共挖掘出1826个名义候选基因。利用R语言中的WGCNA软件包构建了8个共表达模块,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 turquoise模块和blue模块与黄籽表型相关。苯丙烷代谢途径、类黄酮途径的关键基因BnATCAD4BnF3H以及BnANS为turquoise模块的枢纽基因(hub gene)。通过已知的黄籽相关基因, 挖掘出了一部分黄籽微效作用基因, 这些基因多参与苯丙烷、类黄酮以及原花青素代谢途径。本研究挖掘的这些位点和候选基因可作为影响油菜黄籽形成的重要候选区域和基因, 有助于探究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资源信息、揭示油菜黄籽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丰富分子育种理论以及提高油菜品质。

      海岛棉CSSLs分子评价及纤维品质、产量性状QTL定位
      李超,李志坤,谷淇深,杨君,柯会锋,吴立强,王国宁,张艳,吴金华,张桂寅,阎媛媛,马峙英,王省芬
      作物学报. 2018, (8):  1114-1126.  doi:10.3724/SP.J.1006.2018.01114
      摘要 ( 875 )   HTML ( 21 )   PDF (5015KB) ( 445 )   PDF(mobile) (5015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课题组前期以陆地棉中棉所8号(CCRI8)为轮回亲本, 海岛棉Pima 90-53为供体亲本培育了一套陆地棉中棉所8号为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对该置换系群体BC3F5进行基因型检测, 在3个不同环境下(河北保定、青县和新疆轮台)鉴定其纤维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并进行QTL定位。该置换系群体包含182个家系, 置换片段数在1~15个之间, 平均为6.6个; 导入片段长度在0.7~83.2 cM之间, 平均长度为16.8 cM; 置换片段总长度20 249.6 cM; 背景回复率在92.3%~99.6%之间, 平均为96.2%。共检测出59个相关的QTL, 其中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41个, 单个QTL的贡献率为1.27%~26.66%; 与产量性状相关的18个, 单个QTL的贡献率为2.03%~19.38%; 检测到14个稳定的QTL, 其中4个马克隆值和2个纤维伸长率相关的稳定QTL增效基因均来自高值亲本海岛棉Pima 90-53, 2个铃重相关的稳定QTL增效基因来自高值亲本陆地棉中棉所8号。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QTL精细定位、QTL间互作和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玉米雄穗分枝数主效QTL定位及qTBN5近等基因系构建
      代资举,王新涛,杨青,王艳,张莹莹,席章营,李保全
      作物学报. 2018, (8):  1127-1135.  doi:10.3724/SP.J.1006.2018.01127
      摘要 ( 954 )   HTML ( 34 )   PDF (5081KB) ( 677 )   PDF(mobile) (5081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足于发掘玉米雄穗分枝数优异基因资源, 利用郑单958骨干亲本郑58和昌7-2构建的188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家系群体, 结合288个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和2年玉米雄穗分枝数表型数据, 运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 共检测到5个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的一致性主效QTL, 分别位于玉米5条染色体上。通过连续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位于bin 5.05的控制雄穗分枝数主效QTL-qTBN5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 NIL), 对基因遗传效应进行了验证, 并将qTBN5进一步定位在13.2 Mb区间之内, 为玉米雄穗分枝数主效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绿豆不同品种对绿豆象的抗性初探
      王宏民,成小芳,樊艳平,郑海霞,张耀文,张仙红
      作物学报. 2018, (8):  1136-1141.  doi:10.3724/SP.J.1006.2018.01136
      摘要 ( 693 )   HTML ( 23 )   PDF (411KB) ( 440 )   PDF(mobile) (411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有效成分, 采用室内人工接虫方法, 进行了13个不同绿豆品种(品系)对绿豆象的抗虫性鉴定, 并对筛选获得的抗豆象品种的抗虫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绿豆象对B18、B20、B23、B27、A22和晋绿7号绿豆的为害率均低于10%, 为高抗型绿豆; 其余7个绿豆品种受害率均在90%以上, 属高感型绿豆。绿豆象卵的孵化率在抗、感绿豆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 而绿豆象发育历期、雌、雄成虫体重及成虫羽化率在抗、感绿豆品种间差异显著, 同一品种去皮绿豆与带皮绿豆相比, 绿豆象卵孵化率、成虫羽化率及种子受害率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抗虫成分试验表明, 当绿豆象取食添加抗虫绿豆蛋白25%和50%的人工(合成)绿豆后, 其成虫羽化率由30.48%降低到0, 但不随淀粉比例的增加而变化。可见, 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主要成分为其种子中的蛋白质。

      花生出仁率和株高的QTL定位分析
      陈伟刚,郭建斌,徐志军,喻博伦,邱西克,黄莉,宋延滨,陈玉宁,周小静,罗怀勇,刘念,任小平,姜慧芳
      作物学报. 2018, (8):  1142-1151.  doi:10.3724/SP.J.1006.2018.01142
      摘要 ( 831 )   HTML ( 20 )   PDF (1171KB) ( 348 )   PDF(mobile) (1171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生出仁率、株高等性状都对产量有重要影响, 鉴定出仁率和株高相关的主效QTL, 分析QTL的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以及出仁率与株高之间的遗传关系, 有助于加快花生分子育种研究进程。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 在4个环境中调查出仁率和株高等表型性状,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4个环境中, 出仁率与株高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利用前期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通过QTLNetwork 2.0软件对出仁率和株高进行QTL定位分析, 检测到13个具加性效应的出仁率QTL, 8个具加性效应的株高QTL, 其中, 2个与出仁率相关的主效QTL (qSPA05.2qSPA09.1)和1个与株高相关的主效QTL (qPHA09.1)至少能在3个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还检测到11对上位性QTL, 包括出仁率6对和株高5对, 与环境之间均存在互作效应。比较QTL在连锁群上的位置发现, 在A09染色体Ad91I24-AGGS2492区间同时检测到稳定的出仁率主效QTL (qSPA09.1)和株高主效QTL (qPHA09.1)。通过条件QTL排除该位点株高的效应后, 出仁率加性效应贡献率从14.37%下降到5.50%, 表明qSPA09.1qPHA09.1为同一位点, 同时控制株高和出仁率。

      利用FBP7::iaaM转基因材料同步改良短季棉品种晋棉11纤维产量
      和品质
      丁晓艳,赵娟,钱山山,阎星颖,裴炎
      作物学报. 2018, (8):  1152-1158.  doi:10.3724/SP.J.1006.2018.01152
      摘要 ( 491 )   HTML ( 9 )   PDF (3339KB) ( 527 )   PDF(mobile) (3339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短季棉品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 发展短季棉对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提高短季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育种的重要课题。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时空精确调控iaaM基因, 适当增加生长素在棉花胚珠种皮中的水平, 获得了纤维产量和细度同步改良的转基因棉花材料IF1-1 (FBP7::iaaM)。本文通过回交育种, 将FBP7::iaaM基因导入低衣分、高马克隆值的短季棉品种晋棉11, 获得了衣分提高、马克隆值降低、同时保留早熟特点的回交后代JBC4。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JBC4的衣分比回交亲本提高了12.8%, 小区纤维产量增加56.3%, 马克隆值降低10.7%。说明该转基因性状能在杂交和回交过程中稳定遗传, 可用于棉花产量和马克隆值的定向改良。

      大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GmCYS2的功能鉴定
      柯丹霞,彭昆鹏,贾妍,曾硕,王英枝,张静怡
      作物学报. 2018, (8):  1159-1168.  doi:10.3724/SP.J.1006.2018.01159
      摘要 ( 603 )   HTML ( 21 )   PDF (3819KB) ( 691 )   PDF(mobile) (3819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 CYS)在结瘤, 根瘤发育和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1个大豆CYS家族基因GmCYS2, 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 GmCYS2与木豆(Cajanus cajan) CYS相似性最高。在体外对该基因编码蛋白进行了表达和纯化, 重组蛋白GmCYS2的酶活性抑制实验显示, 该蛋白对L类和B类组织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H类组织蛋白酶, 并且在30 d根瘤提取物中的抑制活性高于在60 d根瘤提取物中。此外, 构建GmCYS2的植物表达载体, 通过百脉根毛根转化法获得转GmCYS2基因的超表达复合体植株。GmCYS2的超量表达增加了百脉根的结瘤数目, 并且上调共生标记基因的表达。结果说明GmCYS2蛋白具有一定的酶活性抑制作用, 并且正调控百脉根共生结瘤过程。

      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耐苯磺隆种质筛选与综合评价
      王倩,崔翠,叶桑,崔明圣,赵愉风,林呐,唐章林,李加纳,周清元
      作物学报. 2018, (8):  1169-1184.  doi:10.3724/SP.J.1006.2018.01169
      摘要 ( 862 )   HTML ( 16 )   PDF (426KB) ( 1079 )   PDF(mobile) (426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基因型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耐除草剂苯磺隆特性, 建立其筛选的评价体系, 选育萌发期耐苯磺隆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采用苯磺隆耐性度量值(T值)、平均隶属函数值(ASF值)、加权耐性系数(WTC值)等指标及相关分析、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鉴定萌发期耐性。通过11份供试材料相对根长的方差分析, 确定了油菜萌发期耐苯磺隆种质资源筛选及评价研究的最佳苯磺隆浓度为25 mg kg -1。在此浓度胁迫下, 241份甘蓝型油菜的根长、芽长、率、发芽势、鲜重5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T值的聚类分析, 将供试种质划分为5个苯磺隆耐性级别, 其中I级3份、II级30份、III级198份、IV级6份、V级4份。对苯磺隆耐性较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希望106、SWU95和WH-33, 可作为甘蓝型油菜苯磺隆耐性育种和耐性机制研究的重要资源。根长、鲜重、发芽率可作为评价油菜种质资源萌发期耐性的指标性状。

      甜荞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
      李英双,胡丹,聂蛟,黄科慧,张玉珂,张园莉,佘恒志,方小梅,阮仁武,易泽林
      作物学报. 2018, (8):  1185-1195.  doi:10.3724/SP.J.1006.2018.01185
      摘要 ( 830 )   HTML ( 18 )   PDF (587KB) ( 673 )   PDF(mobile) (587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甜荞极易倒伏, 而株高和茎粗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性状。以高秆健壮品种酉荞2号和矮秆纤细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 P1、P2、F1、B1、B2和F2群体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表明, 株高和茎粗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株高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1.39, 显性效应分别为-6.59和-7.91, 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45.73%、63.49%和81.12%,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27.41%、0.95%和0; 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63, 显性效应分别为-7.03和-4.19,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41.51%、66.18%和81.81%,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9%、0和0。茎粗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03, 显性效应分别为-0.50和-0.08,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7.26%、48.80%和72.10%,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8%、0和0; 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15, 显性效应分别为-0.30和-0.16,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76.22%、47.12%和82.51%,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4.53%和0。可见, 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上, 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 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下, 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荞麦抗倒伏能力。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氮肥对非充分灌溉下棉花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补偿作用
      石洪亮,严青青,张巨松,李春艳,窦海涛
      作物学报. 2018, (8):  1196-1204.  doi:10.3724/SP.J.1006.2018.01196
      摘要 ( 848 )   HTML ( 10 )   PDF (298KB) ( 837 )   PDF(mobile) (298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氮肥对非充分灌溉下棉花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补偿作用及其机制, 以期为干旱地区棉花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新陆中54号”为试材,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 主区为总灌溉量2800 m 3 hm -2(非充分灌溉)和3800 m 3 hm -2(常规灌溉), 副区为4个施氮(纯N)水平(0、150、300和450 kg hm -2)。同一氮肥处理下, 非充分灌溉处理棉花花铃期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单株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及籽棉产量均低于常规灌溉处理, 但籽棉增产率和灌溉水生产力高于常规灌溉处理; 同一灌溉量下,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 棉花花铃期LAI和单株光合产物积累量先增后降, 且表现为N450>N300>N150>N0, TrPn、单株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籽棉增产率及灌溉水生产力均表现为N300>N450>N150>N0; 非充分灌溉下增施氮肥的补偿效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N300处理补偿效果最显著, 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 补偿效应主要表现在棉花花铃期Pn平均提高10.9%, 单株光合产物积累向生殖积累器官分配比例提高10.7%, 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籽棉增产率及灌溉水生产力分别提高5.0%、8.0%、7.1%和7.5%; 氮肥对棉花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水分。非充分灌溉下氮肥施用量为300 kg hm -2时补偿效应最大, 虽然在产量上有所下降, 但从干旱地区农业缺水的现实考虑, 可准确灌溉施肥, 且籽棉产量较常规灌溉处理仅下降1.3%。因此, 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 非充分灌溉下施氮300 kg hm -2时棉花花铃期LAI、TrPn及单株光合产物积累量适宜, 向生殖器官转运补偿效果显著, 具有最大的产量补偿作用, 且节水26.3%。

      开花期干旱胁迫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施龙建,文章荣,张世博,王珏,陆卫平,陆大雷
      作物学报. 2018, (8):  1205-1211.  doi:10.3724/SP.J.1006.2018.01205
      摘要 ( 814 )   HTML ( 37 )   PDF (349KB) ( 801 )   PDF(mobile) (349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开花期(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对鲜食糯玉米(吐丝后23 d采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试材, 采用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控制土壤含水量, 设置开花期正常供水(土壤相对含水量80%)和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60%) 2个处理, 研究干旱胁迫对鲜食糯玉米产量(鲜果穗和鲜籽粒)、籽粒组分、糊化和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开花期干旱胁迫减少籽粒数量、降低籽粒重量、缩小籽粒体积, 导致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损失。开花期干旱胁迫下鲜食期籽粒淀粉含量升高, 但对于蛋白质含量渝糯7号降低, 苏玉糯5号变化不显著。蛋白质组分中, 对球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 清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均显著降低。开花期干旱胁迫显著降低淀粉粒平均粒径。碘结合力2015年度显著下降, 2014年度受干旱影响不显著。开花期干旱胁迫下籽粒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终值黏度在苏玉糯5号中降低, 在渝糯7号中升高。开花期干旱胁迫下两品种峰值温度降低, 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升高, 而热焓值仅渝糯7号在2014年度升高。总之, 开花期干旱降低糯玉米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 增加籽粒淀粉含量, 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粒径和支链淀粉中长链比例, 进而使籽粒回生增加, 但糊化黏度两品种表现不同(渝糯7号升高, 苏玉糯5号下降)。

      CO2浓度对大豆叶片气孔特征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李菲,刘亮,张浩,王清涛,郭丽丽,郝立华,张茜茜,曹旭,梁伟佳,郑云普
      作物学报. 2018, (8):  1212-1220.  doi:10.3724/SP.J.1006.2018.01212
      摘要 ( 689 )   HTML ( 10 )   PDF (3612KB) ( 783 )   PDF(mobile) (3612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可精准控制CO2浓度的大型气候箱设置7个CO2浓度处理(400、600、800、1000、1200、1400和1600 μmol mol -1), 对大豆进行CO2浓度富集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显著减小大豆叶片近轴面的气孔密度和远/近轴面的气孔面积指数。当CO2浓度为400 μmol mol -1时, 远轴面气孔分布最规则, 提高CO2浓度导致远轴面气孔的不规则分布; 与远轴面相反, CO2浓度升高导致近轴面气孔的空间分布更加规则, 即在较高CO2浓度处理下的Lhat(d)最小值均低于对照组。不同叶面(远/近轴面)气孔特征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 但大豆可以通过调整气孔形态特征和气孔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改变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气孔特征响应的角度深入理解CO2浓度对大豆叶片气体交换过程产生的影响。

      低氮诱导小麦灌浆期旗叶衰老与膜脂的关系
      李倩,齐凌云,殷俐娜,王仕稳,邓西平
      作物学报. 2018, (8):  1221-1228.  doi:10.3724/SP.J.1006.2018.01221
      摘要 ( 976 )   HTML ( 13 )   PDF (539KB) ( 360 )   PDF(mobile) (539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产量主要来自于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产物, 低氮造成的灌浆期旗叶早衰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本试验以小麦品种“长旱58”为试验材料, 在大田环境下设置低氮(120 kg hm -2)和正常氮(180 kg hm -2)处理, 研究低氮诱导的小麦旗叶衰老与膜脂的关系。结果表明, 开花14 d后, 低氮处理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旗叶总氮含量均显著降低; 旗叶中膜脂各组分含量均显著下降, DGDG/MGDG的比值升高; 以C18:3、C18:2为代表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 以C16:0为代表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 不饱和双键指数显著降低; 此外类囊体蛋白质堆积密度也显著降低。综合分析认为低氮处理导致小麦灌浆期旗叶早衰, 早衰过程伴随着膜脂降解和组分改变, 降低了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 导致叶绿素降解, 使光合功能受损。同时, 植物通过调整DGDG/MGDG比例来响应低氮胁迫, 利用DGDG的双层特性来部分弥补其它双层膜脂的降解对膜功能造成的损伤。

      利用混合蛙跳算法优化基于APSIM的旱地小麦产量形成模型参数
      聂志刚,李广,雒翠萍,马维伟,代永强
      作物学报. 2018, (8):  1229-1236.  doi:10.3724/SP.J.1006.2018.01229
      摘要 ( 699 )   HTML ( 12 )   PDF (206KB) ( 527 )   PDF(mobile) (206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型参数的快速、准确估算是产量形成模型应用的重要前提。在基于APSI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的旱地小麦产量形成模型参数本土化率定过程中, 存在体量大、耗时长、精度低、效率低的缺点, 本研究利用智能算法优化模型参数, 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依据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麻子川村2002—2005年、凤翔镇安家沟村2015—2016年大田试验数据以及定西市安定区1971—2016年气象和产量资料, 运用混合蛙跳算法分组轮换和全局信息交换的智能策略, 对基于APSIM的旱地小麦产量形成模型参数进行了优化, 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检验。该优化方法利用青蛙智能的群体生物进化学习策略, 可实现对小麦产量形成模型参数的估算, 较APSIM平台参数本土化率定常用的穷举试错法, 参数优化后产量模拟精度显著提高, 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值由79.13 kg hm -2降低到35.36 kg hm -2, 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值由5.97%降低到2.63%, 模型有效性指数(ME)平均值由0.939提高到0.989。该方法全局优化能力强, 收敛速度快。

      甘薯苗期耐盐性鉴定及其指标筛选
      段文学,张海燕,解备涛,汪宝卿,张立明
      作物学报. 2018, (8):  1237-1247.  doi:10.3724/SP.J.1006.2018.01237
      摘要 ( 944 )   HTML ( 18 )   PDF (869KB) ( 732 )   PDF(mobile) (869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8个甘薯品种(系)为试验材料, 设置对照和200 mmol L -1 NaCl浓度处理, 通过苗期盐土栽培胁迫方式, 对各处理下各品种(系)的茎叶鲜重、根系鲜重、茎叶干重、根系干重、叶片相对电导率、Fv/Fm、SPAD值、SOD酶活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根系活力、根系Na +和K +含量、Na +/K +比值等14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 通过对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系数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品种(系)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 将盐胁迫处理下甘薯苗期的14个单项指标转换成5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 通过隶属函数分析, 得到不同品种(系)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值), 并通过聚类分析, 将18个甘薯品种(系)划分为4种耐盐类型, 其中盐敏感型4个、弱耐盐型3个、中度耐盐型7个和高度耐盐型4个。在此基础上, 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可用于甘薯苗期耐盐性评价的回归方程, 同时筛选出茎叶鲜重、根系鲜重、茎叶干重、叶片SPAD值、SOD酶活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根系Na +/K +比值等8个可用于甘薯苗期耐盐性评价的生理指标。本研究可为甘薯耐盐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并为甘薯苗期耐盐性评价及耐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简报
      不同环境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稻米外观品质QTL定位
      彭强,李佳丽,张大双,姜雪,邓茹月,吴健强,朱速松
      作物学报. 2018, (8):  1248-1255.  doi:10.3724/SP.J.1006.2018.01248
      摘要 ( 927 )   HTML ( 5 )   PDF (1946KB) ( 563 )   PDF(mobile) (1946KB) ( 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析稻米外观品质遗传基础, 挖掘稳定存在的控制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 本研究以籼稻品种V20B和爪哇稻品种CPSLO17作为亲本, 构建包含150个重组自交家系(recombinantion inbred line, RIL)的RIL作图群体, 进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分析。利用特定位点扩增长度测序(SLAF-seq)技术, 构建了一个由12个连锁群包含8602个标记, 平均间距为0.29 cM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IciMapping 4.0软件的ICIM-ADD方法在3种环境(贵阳、贵定、三亚)对4个外观品质性状(粒长、粒宽、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进行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分析。结果表明: 3种环境共检测到9个粒长QTL、6个粒宽QTL、3个垩白度QTL和4个垩白粒率QTL; 有5个QTL在多个环境被重复检测到, 其中3种环境都定位到的粒宽QTL qGW5-1和垩白度QTL qCha5-1为同一定位区间(第5染色体的Marker1642127-Marker1514505); 此外, 垩白度QTL qCha5-2的定位区间(Marker1554573-Marker1554589)和垩白粒率QTL qCGP5-2也是一样的。序列比对发现QTL qCha5-1定位区间仅51.5 kb, 是新的垩白性状主效QTL。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挖掘新的外观品质性状基因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开发新的分子标记进行水稻外观品质性状遗传改良。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杨洋,陈国康,郭成,张炜,孙素丽,王晓鸣,朱振东,段灿星
      作物学报. 2018, (8):  1256-1260.  doi:10.3724/SP.J.1006.2018.01256
      摘要 ( 954 )   HTML ( 21 )   PDF (221KB) ( 922 )   PDF(mobile) (221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 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 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 占鉴定总数的17.1%, 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 占鉴定材料数的13.1%, 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 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 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 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