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双列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4个品种及其杂种 F_1的种仁油分和氨基酸成分的资料,分析了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效应,并估算了棉子性状间的简单相关系数。F_1的种仁含油率表现正的平均优势(4.75%),种仁氨基酸总量表现负的平均优势(-3.60%)。这两个性状的显性方差(H_1、H_2)都远大于加性方差(D),表明它
[1] | 崔秀辉.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糜子雄性不育效果研究[J]. 作物学报, 2008, 34(01): 106-110. |
[2] | 汪保华;武耀廷;黄乃泰;郭旺珍;朱协飞;张天真. 陆地棉重组自交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上位性QTL分析[J]. 作物学报, 2007, 33(11): 1755-1762. |
[3] | 袁有禄;张天真;郭旺珍;潘家驹;R J Kohel. 陆地棉优异纤维品系的铃重和衣分的遗传及杂种优势分析(英文)[J]. 作物学报, 2002, 28(02): 196-202. |
[4] | 吴征彬;陈鹏;杨业华;徐裕森;谢红彬. 不同类型抗虫陆地棉对红铃虫的抗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5, 31(01): 53-57. |
[5] | 陈利;张正圣;胡美纯;王威;张建;刘大军;郑靓;郑风敏;马靖. 陆地棉遗传图谱构建及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J]. 作物学报, 2008, 34(07): 1199-1205. |
[6] | 刘小芳;张岁岐;山仑;杨晓青;吴安慧. 玉米单根吸水能力的杂种优势[J]. 作物学报, 2007, 33(10): 1625-1629. |
[7] | 刘娟;宋宪亮;朱玉庆;李学刚;陈二影;孙学振. 高品质陆地棉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对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10): 1781-1787. |
[8] | 曾斌;王庆亚;唐灿明. 三个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的解剖学分析[J]. 作物学报, 2008, 34(03): 496-505. |
[9] | 余守武;尹建华;刘宜柏;胡标林;邹国兴;彭志勤. 三交水稻的育种研究Ⅲ.三交中晚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05, 31(06): 784-789. |
[10] | 张文英;梅拥军. 陆地棉铃形和纤维品质的遗传和相关研究[J]. 作物学报, 2004, 30(08): 816-820. |
[11] | 番兴明;谭静;张世煌;李明顺;黄云霄;杨峻芸;彭泽斌;李新海. 利用SSR标记对29个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J]. 作物学报, 2003, 29(06): 835-840. |
[12] | 刘世建; 荣廷昭;杨俊品;潘光堂. 四川地方玉米种质的SSR聚类分析[J]. 作物学报, 2004, 30(03): 221-226. |
[13] | 陈范骏;米国华;春亮;刘建安;王艳;张福锁. 玉米氮效率的杂种优势分析[J]. 作物学报, 2004, 30(10): 1014-1018. |
[14] | 杨爱国;张世煌;李明顺;荣廷昭;潘光堂. 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 32(09): 1329-1337. |
[15] | 张海珍;石春海;吴建国;任玉玲;李长涛. 油菜籽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胚、细胞质、母体遗传效应分析[J]. 作物学报, 2004, 30(01): 3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