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对甘薯组 A 群的种 I.tiliacea 和 I.gracilis 与 B 群的种 I.trifida 和 I.littoralis 杂交观察授粉后的胚胎发生的情况,发现授粉后7小时,花粉粒均能在柱头上发芽,花粉管也能通过花柱到达胚珠。在授粉后两天的子房内,可看到已受精、正受精、未受精等受精过程的各个阶段。此时以 B 群 K_(233-1)为母本的卵细胞受精率可达80%
[1] | 庞朝友;杜雄明;马峙英. 棉属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SSR标记及其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 32(09): 1371-1378. |
[2] | 王兰珍;李惟基;周海鹰;葛玉梅;刘庆昌;陆漱韵. 甘薯与低倍体种间杂种杂交低结实性的克服[J]. 作物学报, 2000, 26(02): 134-142. |
[3] | 周清元;李加纳;崔翠;殷家明;谌利;唐章林. 芥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性状表现[J]. 作物学报, 2005, 31(08): 1058-1063. |
[4] | 王熹;陶龙兴;黄效林;俞美玉. 亚种间杂交稻协优9308的结实特性与生理基础[J]. 作物学报, 2003, 29(04): 530-533. |
[5] | 王国槐;官春云;陈社员;刘本坤;刘忠松. 十字花科芸薹属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的利用研究[J]. 作物学报, 2003, 29(01): 54-58. |
[6] | 郎有忠;杨建昌;朱庆森. 亚种间杂交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其与籽粒充实度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3, 29(02): 230-235. |
[7] | 钱思颖;黄骏麒;刘桂玲;彭跃进;应苗成;徐英俊. 棉属种间杂交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88, 14(02): 96-102. |
[8] | 栗茂腾; 张椿雨;李宗芸;孟金陵. 埃塞俄比亚芥与白菜型油菜间六倍体杂种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5, 31(12): 1579-1585. |
[9] | 孟金陵. 甘蓝型油菜与近缘种、属杂交时花粉-雌蕊相互作用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90, 16(01): 19-25. |
[10] | 高群英;D.V.Glover. 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核DNA含量的变化同籽粒性状的关系[J]. 作物学报, 1994, 20(01): 46-51. |
[11] | 李俊,罗莉霞,王转,李均,陈坤荣,任莉,方小平. 人工合成具有白菜或甘蓝细胞质的甘蓝型油菜[J]. 作物学报, 2010, 36(08): 1280-1285. |
[12] | 张新友,徐静,汤丰收,董文召,臧秀旺,张忠信. 花生种间杂种胚胎发育及内源激素变化[J]. 作物学报, 2013, 39(06): 1127-1133. |
[13] | 韦还和,姜元华,赵可,许俊伟,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郑飞. 甬优系列杂交稻品种的超高产群体特征[J]. 作物学报, 2013, 39(12): 2201-2210. |
[14] | 史春艳,申家恒,李伟. 花生双受精过程及其经历时间[J]. 作物学报, 2014, 40(08): 1513-1519. |
[15] | 岳芳,汪雷,陈燕桂,忻晓霞,李勤菲,梅家琴,熊志勇,钱伟. 利用异源六倍体(A rA rA nA nC nC n)与甘蓝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新方法[J]. 作物学报, 2019, 45(2): 188-1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