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1, Vol. 27 ›› Issue (01): 130-132.
张金财;郭志明;张德玉;包红霞;冯文君;周福荣; 陈皆辉;于静辉
Zhang Jincai;Guo Zhiming;Zhang Deyu;Bao Hongxia;Feng Wenjun;Zhou Furong;Chen Xiehui;Yu Jinghui
摘要: 目前, 高粱杂交种株型按叶角大小, 可分为平展型和紧凑型杂交种两类, 平展型杂交种靠挖掘高配合力的亲本, 而达到丰产性, 适合于较瘠薄的土地种植; 紧凑型杂交种靠提高群体生产力而提高产量, 适合于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1]。 1988年王桂梅[2]和1993年赵延明[3]对高粱株型的叶角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紧凑型杂
中图分类号:
[1] | 仪治本;梁小红;赵威军;崔贵梅;孙毅;崔丽霞. 高粱A3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观察及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 32(12): 1909-1912. |
[2] | 梁小红;仪治本;赵威军;段运平;崔贵梅;孙毅. 高粱A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和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 32(08): 1107-1110. |
[3] | 仪治本;孙毅;牛天堂;梁小红;刘龙龙;赵威军;李炳林. 高粱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在杂交种和亲本间差异研究[J]. 作物学报, 2005, 31(09): 1138-1143. |
[4] | 平俊爱;张福耀;崔贵梅;程庆军;杜志宏;张义贤. 高粱无融合生殖系2083自主结实特性及胚胎学研究[J]. 作物学报, 2004, 30(07): 714-718. |
[5] | 詹秋文;钱章强. 高粱与苏丹草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4, 30(01): 73-77. |
[6] | 李玥莹;赵姝华;杨立国;刘世强. 高粱抗蚜基因分子标记的建立[J]. 作物学报, 2003, 29(04): 534-540. |
[7] | 王龙昌;王立祥;贾志宽;冯金侠. 旱作农区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的建立及效益[J]. 作物学报, 2003, 29(04): 557-561. |
[8] | 杨伟光;韩立军;牟金明;高士杰. 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研究[J]. 作物学报, 2001, 27(05): 627-6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