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1, Vol. 27 ›› Issue (05): 600-611.
戴其根;霍中洋;张洪程; 苏宝林; 许轲; 邱枫
Dai Qigen;Huo Zhongyang;Zhang Hongcheng;Su Baolin;Xu Ke;Qiu Feng
摘要: 抛秧稻秧苗在田间垂直方向上浅栽而变异大的特点(-0.5~2.5cm)使分蘖节入土状况不同,秧姿各异.同时,浅栽后,分蘖节及土中茎鞘周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温、肥、气、压(受土壤压力)等生态因素改善,但因分蘖节处于土-水-气的交界层面上,这些生态因素在这个层面上变化大,使水稻生长受这些因素胁迫机率大.分蘖节入土状况在活棵
中图分类号:
[1] | 董合忠,杨国正,李亚兵,田立文,代建龙,孔祥强. 棉花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及其生理生态学机制[J]. 作物学报, 2017, 43(05): 631-639. |
[2] | 李华伟,司纪升,徐月,李升东,吴建军,王法宏. 栽培技术优化对冬小麦根系垂直分布及活性的调控[J]. 作物学报, 2015, 41(07): 1136-1144. |
[3] | 尹宝重,甄文超,冯悦. 海河低平原深松播种对夏玉米根系生理的影响及其节水增产效应[J]. 作物学报, 2015, 41(04): 623-632. |
[4] | 李国强, 汤亮, 张文宇, 曹卫星, 朱艳. 施氮量对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叶型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01): 127-137. |
[5] | 单成钢;廖树华 ;龚宇;梁振兴;王璞. 应用数字图像技术估测冬小麦冠层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7, 33(03): 419-424. |
[6] | 张德奇;廖允成;贾志宽;季书勤. 旱地谷子集水保水技术的生理生态效应[J]. 作物学报, 2006, 32(05): 738-742. |
[7] | 周海燕. 毛乌素沙地主要作物糜子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1, 27(06): 908-914. |
[8] | 王法宏;王旭清;李松坚;边麦玲;于振文;余松烈. 高产小麦生育后期不同层次土壤中根系活性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1, 27(06): 891-895. |
[9] | 戴其根;许轲;张洪程;苏宝林;霍中洋;周家麟.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Ⅲ.秧苗地面水平向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J]. 作物学报, 2001, 27(06): 802-810. |
[10] | 戴其根;张洪程;苏宝林; 邱枫;霍中洋;许轲.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J]. 作物学报, 2001, 27(03): 278-285. |
[11] | 吕冰;朱华伟;梁建生;曹显祖;宋平. 外源Ca2+及其相关物质对抛秧稻立苗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1, 27(01): 55-58. |
[12] | 熊洪;冉茂林;徐富贤;洪松.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 作物学报, 2000, 26(03): 297-304. |
[13] | 蒋彭炎;马跃芳;洪晓富;冯来定;史济林;顾宏辉. 水稻分蘖芽的环境敏感期研究[J]. 作物学报, 1994, 20(03): 290-2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