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7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1-07-12
    • 研究论文
      线性回归分析的逆预测
      莫惠栋
      作物学报. 2001, (05):  545-549. 
      摘要 ( 1507 )   PDF (295KB) ( 14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逆预测又称逆回归,是从依靠变数Y的某一定值Y0预测独立变数X的对应值X0及其100(1-α)%可信区间.本文详细地解释了逆回归的原理、方法和注意问题,推导了逆回归的一些基本公式,并用两个实例分别说明Y0为Y总体的条件平均数和单一观察值时的逆回归程序.
      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及相关性状的研究
      叶小利;李加纳;唐章林; 梁颖;谌利
      作物学报. 2001, (05):  550-556. 
      摘要 ( 1715 )   PDF (254KB) ( 1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三套不同来源的黑籽和黄籽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种皮中的总酚、花色素、类黄酮、黑色素含量及其相关的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酸、酪氨酸酶活性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种皮中总酚、花色素及类黄酮在种子发育的前期逐渐增加,在开花35至43天后,其含量开始下降,PPO和PAL活力与总酚和花色素的变化
      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籽粒生理活性的关系
      谢光辉;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
      作物学报. 2001, (05):  557-565. 
      摘要 ( 1639 )   PDF (264KB) ( 18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籽粒灌浆特征及其与籽粒生理活性的关系.籽粒充实较好的武育粳3号和9516,强、弱势粒灌浆趋于同步,强、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以及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差异较小.籽粒充实较差的扬稻4号、汕优63、PC311/早献党18和PC311/IR36,强、弱势粒灌浆表现为异
      不同锌离子活度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王人民;杨肖娥
      作物学报. 2001, (05):  566-574. 
      摘要 ( 1718 )   PDF (279KB) ( 1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以耐低锌水稻品种IR34、IR36、IR8192和锌敏感水稻品种IR26、测64-7(Ce64-7)、二九丰(Erjiufeng)为材料,采用HEDTA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法,在各种锌离子活度(pZn2+9.7,10.3,10.6,11.0,11.3,>11.5)下,研究了不同锌离子活度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耐低锌基因型水稻和锌敏感基因型水稻的临界锌离子活
      CIMMYT群体与中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李新海;徐尚忠;李建生;刘纪麟
      作物学报. 2001, (05):  575-581. 
      摘要 ( 1491 )   PDF (190KB) ( 12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旨在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在武汉的两年试验研究10份CIMMYT群体与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关系,以探讨利用外来种质拓宽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在与我国优良骨干自交系交配的组合中,群体Staygreen、群体43-C11和群体21-C2三个群体穗部性状表现较好,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表现出较高的利
      冬小麦种质“矮孟牛”中新型小麦-黑麦复杂易位的遗传传递分析
      亓增军;刘大钧;陈佩度;王苏玲;李斯深;李晴祺
      作物学报. 2001, (05):  582-589. 
      摘要 ( 1597 )   PDF (261KB) ( 9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矮孟牛中一种新型小麦-黑麦复杂易位IRS·7DS,1BL·7DL与1BL·1RS易位所构建的一套重组自交系(包括109个F6株系)和8个矮孟牛衍生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09个F6株系中,纯合复杂易位占69个,纯合1BL·1RS占36个,二者比例约2∶1,杂合类型占4个,出现频率4/109;对矮孟牛8个衍生品种的分析表明,6个品种包含来自矮孟牛的
      被子植物的无融合生殖和它的应用前景
      母锡金;蔡雪;孙德兰;时光春;朱至清
      作物学报. 2001, (05):  590-599. 
      摘要 ( 1802 )   PDF (268KB) ( 26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融合生殖是植物以无性繁殖产生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被子植物的无融合生殖以其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分为:未减数配子体无融合生殖;减数配子体无融合生殖和珠心胚结构(或孢子体无融合生殖)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体细胞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和珠心胚结构是被子植物常见的无融合生殖类型.这三种常见类型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和遗传特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Ⅱ. 秧苗田间垂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
      戴其根;霍中洋;张洪程; 苏宝林; 许轲; 邱枫
      作物学报. 2001, (05):  600-611. 
      摘要 ( 1564 )   PDF (283KB) ( 10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抛秧稻秧苗在田间垂直方向上浅栽而变异大的特点(-0.5~2.5cm)使分蘖节入土状况不同,秧姿各异.同时,浅栽后,分蘖节及土中茎鞘周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温、肥、气、压(受土壤压力)等生态因素改善,但因分蘖节处于土-水-气的交界层面上,这些生态因素在这个层面上变化大,使水稻生长受这些因素胁迫机率大.分蘖节入土状况在活棵
      硼、钼对花生氮代谢的影响
      杜应琼;廖新荣;黄志尧;何江华;周晓洪;袁彩庭
      作物学报. 2001, (05):  612-616. 
      摘要 ( 1842 )   PDF (230KB) ( 12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取广东省花生主产区土壤研究硼、钼对花生氮代谢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施用硼、钼和二者配合施用均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花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和根瘤固氮酶活性,促进花生固氮及对氮的利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花生氮的积累量,促进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籽粒转移,提高花生产量和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并使土壤中有效氮含量提高.
      连作花生田主要微生物类群与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其交互作用
      孙秀山;封海胜;万书波;左学青
      作物学报. 2001, (05):  617-621. 
      摘要 ( 1989 )   PDF (177KB) ( 19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连续5年盆栽试验,研究了花生不同连作年限对植株生育、土壤及根际微生物主要类群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花生连作,主茎变矮,单株结果数减少,荚果变小,总生物产量和荚果产量降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和根际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减少.土壤中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逐年
      盐胁迫下大麦幼苗多胺与脯氨酸合成竞争前体L-Arg
      赵福庚;孙诚;刘友良;章文华
      作物学报. 2001, (05):  622-626. 
      摘要 ( 1658 )   PDF (192KB) ( 10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mmol/LNaCl处理结合14C-Arg叶面饲喂6日龄大麦幼苗,以L-Arg(精氨酸)为前体合成的Pro(脯氨酸)和PAs(多胺)含量显著上升.处理同时在心叶中滴加ADC(精氨酸脱羧酶)抑制剂D-Arg,游离Pro放射性明显上升,滴加精氨酸酶和鸟氨酸氨基转移酶抑制剂L-Lys,则游离Put(腐胺)和PAs总放射性明显上升.在心叶中滴加Put,游离Pro放射性明显提高,
      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研究
      杨伟光;韩立军;牟金明;高士杰
      作物学报. 2001, (05):  627-632. 
      摘要 ( 1658 )   PDF (235KB) ( 9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2组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和Ⅰ组增广NCⅡ设计研究了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真实存在,加性效应更为重要;有3个主效基因控制着粒重的遗传,大粒对小粒为显性,且有超显性遗传;雌亲(不育系)和雄亲(恢复系)的显性、隐性基因频率有极显著差异,但不育系间无差异.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研究
      郭天财;王之杰;胡廷积;朱云集;王晨阳;王化岑;王永华
      作物学报. 2001, (05):  633-639. 
      摘要 ( 1652 )   PDF (249KB) ( 12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3的群体光合(CAP)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开花期;但生育前期豫麦49的CAP高于周麦13,而开花后周麦13有明显优势.两品种的群体叶源量(CLSC)具有与CAP相同的趋势.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的CAP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上午10h左右.不同穗型品种不同密度处理
      不同小麦品种千粒重对灌浆期弱光的适应性分析
      贺明荣;王振林;高淑萍
      作物学报. 2001, (05):  640-644. 
      摘要 ( 1568 )   PDF (228KB) ( 10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粒重对籽粒灌浆期弱光适应能力不同的4个典型小麦品种(系),分析研究了籽粒灌浆期弱光和人为阶段性遮荫对各品种(系)千粒重、阶段灌浆速率、旗叶光合速率、花后14C同化物分配及开花前积累的干物质再分配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弱光不敏感品种(系)的突出特点是,解除遮荫后的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具有较强的补偿性增长效应.
      甘蔗细茎野生种(Saccharum spontaneum L.)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研究
      陈辉;范源洪;史宪伟;蔡青;张明;张亚平
      作物学报. 2001, (05):  645-652. 
      摘要 ( 1675 )   PDF (316KB) ( 14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RAPD技术,采用2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195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材料进行了地理群体结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甘蔗细茎野生种的种内遗传变异较大,各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分子聚类分析,推论中国甘蔗细茎野生种的起源演化方式为:起源于云南,然后由云南→四川→贵州→
      冬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光合特性的研究初报
      张其德;朱新广;王强;卢从明;匡廷云; 张文祥; 张建华
      作物学报. 2001, (05):  653-657. 
      摘要 ( 1639 )   PDF (178KB) ( 11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10个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杂交组合的子一代(F1)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在这10个杂交组合中,虽然只各有4个杂交组合的F1的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有超亲现象,但绝大多数组合的F1光合功能都与母本十分相近,正反交组合的结果进一步证明这种相关性.可见,母系遗传对于F1光合功
      冬小麦旗叶蔗糖和籽粒淀粉合成动态及与其有关的酶活性的研究
      李永庚;于振文;姜东;余松烈
      作物学报. 2001, (05):  658-664. 
      摘要 ( 1778 )   PDF (263KB) ( 18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麦22和鲁麦14相比,旗叶的光合能力强,蔗糖含量高,催化蔗糖合成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高;籽粒中蔗糖供应充足,降解蔗糖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高;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游离态(或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T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B-STS)均有较高的活性,这是其粒重高的原因.通过对两个品
      水稻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
      陈温福;徐正进;张文忠;张龙步;杨守仁
      作物学报. 2001, (05):  665-672. 
      摘要 ( 1902 )   PDF (339KB) ( 14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单产水平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大的飞跃后,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第三次产量突破将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生物产量是获得超高产的物质基础,优化产量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利用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交或回交优化
      土壤渍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
      周苏玫;王晨阳;张重义;贺德先
      作物学报. 2001, (05):  673-680. 
      摘要 ( 1669 )   PDF (200KB) ( 11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渍水时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孕穗期以前,土壤渍水可刺激次生根的发生,使表层次生根数增多,根系中N含量及分配比例、可溶性糖含量、C/N等经短期渍水上升,延长渍水时间则又下降;孕穗期以后,土壤-经渍水即引起以上诸性状下降,且下降幅度随生育进程的推移而增大.小麦各生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