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8, Vol. 34 ›› Issue (01): 106-110.doi: 10.3724/SP.J.1006.2008.00106
崔秀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嫩江农科所,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
CUI Xiu-Hui
Nenjiang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Qiqihaer 161041, Heilongjiang, China
摘要: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 以喷药时期为主区, 喷药剂量为副区, 探讨了用SQ-1诱导产生的雄性不育率、杂交率及自然授粉结实率3项指标评价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喷药时期、喷药剂量及时期与剂量一级互作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不育率和杂交率。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喷药剂量为4.0和5.0 kg hm-2时诱导雄性不育率、杂交率都在95%以上; 花粉粒分化形成初期, 喷药剂量为5.0 kg hm-2时诱导雄性不育率和杂交率都在95%以上。喷药时期对自然授粉结实率影响不显著, 剂量及时期与剂量一级互作影响显著, 自然授粉结实率随着剂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SQ-1用于糜子的最佳时期为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最适剂量4.0 kg hm-2。
[1] | 谢呈辉, 马海曌, 许宏伟, 徐郗阳, 阮国兵, 郭峥岩, 宁永培, 冯永忠, 杨改河, 任广鑫. 施氮量对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糜子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2): 463-477. |
[2] | 王娜, 白建芳, 马有志, 郭昊宇, 王永波, 陈兆波, 赵昌平, 张立平. 小麦lncRNA27195及其靶基因TaRTS克隆及表达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8): 1417-1426. |
[3] | 周步进, 李刚, 金刚, 周瑞阳, 刘冬梅, 汤丹峰, 廖小芳, 刘一丁, 赵艳红, 王颐宁. 利用红麻HcPDIL5-2a非全长基因创制雄性不育新种质[J]. 作物学报, 2021, 47(6): 1043-1053. |
[4] | 吴然然, 林云, 陈景斌, 薛晨晨, 袁星星, 闫强, 高营, 李灵慧, 张勤雪, 陈新. 绿豆雄性不育突变体msm2015-1的遗传学与细胞学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5): 860-868. |
[5] | 唐鑫, 李圆圆, 陆俊杏, 张涛. 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系160S花药败育的形态学特征和细胞学研究[J]. 作物学报, 2021, 47(5): 983-990. |
[6] | 李京琳, 李佳林, 李新鹏, 安保光, 曾翔, 吴永忠, 黄培劲, 龙湍. 水稻ptc1隐性核不育系的创制及其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173-2183. |
[7] | 蒋会兵,杨盛美,刘玉飞,田易萍,孙云南,陈林波,唐一春. 厚轴茶雄性不育株花药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学研究[J]. 作物学报, 2020, 46(7): 1076-1086. |
[8] | 田士可, 秦心儿, 张文亮, 董雪, 代明球, 岳兵. 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i-ms-3的遗传分析及分子鉴定[J]. 作物学报, 2020, 46(12): 1991-1996. |
[9] | 牟碧涛,赵卓凡,岳灵,李川,张钧,李章波,申汉,曹墨菊. 两份玉米CMS-C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力测定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J]. 作物学报, 2019, 45(2): 225-234. |
[10] | 党科,宫香伟,陈光华,赵冠,刘龙,王洪露,杨璞,冯佰利. 糜子绿豆带状种植下糜子的氮素积累、代谢及产量变化[J]. 作物学报, 2019, 45(12): 1880-1890. |
[11] | 王晓娟,潘振远,刘敏,刘忠祥,周玉乾,何海军,邱法展. 一个新的玉米silky1基因等位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J]. 作物学报, 2019, 45(11): 1649-1655. |
[12] | 张征,张雪丽,莫博程,代志军,胡中立,李兰芝,郑兴飞. 籼型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 作物学报, 2017, 43(10): 1448-1457. |
[13] | 杨慧丽,林亚楠,张怀胜,卫晓轶,丁冬,薛亚东. 玉米开花期性状的QTL及杂种优势位点定位[J]. 作物学报, 2017, 43(05): 678-690. |
[14] | 王瑞云,季煦,陆平,刘敏轩,许月,王纶,王海岗,乔治军. 利用荧光SSR分析中国糜子遗传多样性[J]. 作物学报, 2017, 43(04): 530-548. |
[15] | 孙辉**,张风廷**,王永波,叶志杰,秦志列,白秀成,杨吉芳,高建刚,赵昌平*. 雄性不育小麦BS210育性转换特性[J]. 作物学报, 2017, 43(02): 171-1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