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5, Vol. 31 ›› Issue (09): 1241-1246.
• 研究论文 • 上一篇
邓其明;周宇爝;蒋昭雪;万映秀;赵斌;杨莉;李平
DENG Qi-Ming;ZHOU Yu-Jue;JIANG Zhao-Xue;WAN Ying-Xiu;ZHAO Bin;YANG Li;LI Ping
摘要: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世界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常年给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20%~30%[1], 严重的可减产80%[2], 甚至绝收[3]。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从根本上控制白叶枯病的有效措施[4~6]。但长期以来,我国利用的白叶枯病抗性具有专化性,抗性基因单一,加强了病菌的选择压,必然加速新的或原来处于劣势的病原菌小种变迁,使品种失去原有的抗性[7]。Huang等(1997)曾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于同一个品种(系),提高了抗性,拓宽了抗谱,这是改良和延长品种抗性的一个有效措施[8]。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