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7, Vol. 33 ›› Issue (02): 262-268.
何强1,2;陈立云1,*;邓华凤2;唐文邦1;肖应辉1;袁隆平2
HE Qiang12,CHEN Li-Yun1*,DENG Hua-Feng2,TANG Wen-Bang1,XIAO Ying-Hui1,YUAN Long-Ping2
摘要:
对C815S及其同源株系通过12种人控光温组合处理、短日遮光处理以及分期播种试验,就其育性光温特性、发育感光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815S及其同源株系不育起点温度低,均在23℃以下。在长沙自然长日条件下没有明显不育向可育的转换;在长沙短日条件下,育性出现轻微波动。其育性受光温双因子共同作用,且这种作用的程度与发育感光性强弱似乎存在密切联系。提出了光温敏不育系光温双因子互作量化的光温效应连动假设。这一假设能提供每一光长条件下与之对应的育性转换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制种和繁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1] | 孙辉**,张风廷**,王永波,叶志杰,秦志列,白秀成,杨吉芳,高建刚,赵昌平*. 雄性不育小麦BS210育性转换特性[J]. 作物学报, 2017, 43(02): 171-178. |
[2] | 周琳璘,宋国琦,李红燕,胡银岗,何蓓如. 小麦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相关基因TaG3BP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作物学报, 2010, 36(10): 1683-1690. |
[3] | 张建奎;董静;宗学凤;余国东;戴秀梅;阮仁武. 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12S的育性转换及其APRT基因的表达[J]. 作物学报, 2009, 35(4): 662-671. |
[4] | 周琳璘;宋国琦;李红燕;胡银岗;何蓓如. 一个与小麦雄性不育育性转换相关的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J]. 作物学报, 2008, 34(04): 598-604. |
[5] | 贺安娜;梁满中;肖辉海;陈良碧. 隐性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育性与抽穗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6, 32(09): 1311-1315. |
[6] | 徐孟亮;康公平;梁满中;陈良碧. 不同世代温敏核不育水稻96-5-2S育性对低温的反应[J]. 作物学报, 2006, 32(01): 20-24. |
[7] | 汤继华;赫忠友;陈伟程;谭树义;谢惠玲;李永亮. 玉米温敏核雄性不育育性转换与内源激素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03, 29(03): 336-338. |
[8] | 邹江石;姚克敏;邓芳萍. 培矮64S的育性特征及其安全使用技术[J]. 作物学报, 2003, 29(01): 87-92. |
[9] | 陆燕鹏;万邦惠;陈雄辉;彭海峰;梁克勤. 广州的短日照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1S育性转换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1, 27(02): 216-221. |
[10] | 孙宗修;程式华;闵绍楷;熊振民;应存山;斯华敏;杨仁崔;梁康迳;王乃元.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研究[J]. 作物学报, 1993, 19(01): 83-87. |
[11] | 薛光行;陈平. 温度对光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影响研究[J]. 作物学报, 1992, 18(06): 429-4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