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报道了花生属的栽培花生(6个品种)和两个野生种的核型,它们的核型公式如下:姜半、开封一撮秧、伏花生、白沙1016和西洋生均为2n=40=38m+2sm(SAT);四粒红为2n=40=38m(2SAT)+2sm(SAT);A.cardenasii 为 2n=20=18m+2sm(SAT);A.batizocoi 为2n=20=16m+4sm(2SAT)。最后,本文对栽培花生起源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1] | 马殿荣;李茂柏;王楠;徐正进;陈温福. 中国辽宁省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J]. 作物学报, 2008, 34(03): 403-411. |
[2] | 陈红;秦瑞珍. 一种新的鉴定水稻初级三体的方法[J]. 作物学报, 2001, 27(06): 923-928. |
[3] | 董英山;庄炳昌;赵丽梅;孙寰;张明;何孟元.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J]. 作物学报, 2000, 26(05): 521-527. |
[4] | 高俊华;毛丽萍;王润奇. 谷子四体的细胞学和形态学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 26(06): 801-805. |
[5] | 宋平;季道藩;许复华. 二倍体栽培棉种草棉和亚洲棉的核型比较研究[J]. 作物学报, 1991, 17(02): 102-106. |
[6] | 闫龙;关建平;宗绪晓. 木豆种质资源AFL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07, 33(05): 790-798. |
[7] | 傅大雄;阮仁武;戴秀梅;刘咏梅. 西藏昌果古青稞、古小麦、古粟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 26(04): 392-398. |
[8] | 殷冬梅;崔党群. 不同花生基因型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 32(10): 1466-1471. |
[9] | 王坤波; 李懋学. 棉属D染色体组的核型变异和进化[J]. 作物学报, 1990, 16(03): 200-207. |
[10] | 俞履圻. 读《印度农业史》,评普通栽培稻种起源问题[J]. 作物学报, 1989, 15(01): 86-93. |
[11] | 李子先;曹熙德;刘东旭;刘俊;张作仕;贾勇炯. 中国种诸葛菜变种群的核型研究[J]. 作物学报, 1994, 20(05): 595-600. |
[12] | 蓝泽蘧;罗鹏;杨毅;李英;罗林;游志胜. 电脑图象分析在油菜及其近缘植物染色体研究中的应用[J]. 作物学报, 1994, 20(02): 129-135. |
[13] | 洪彦彬,陈小平,刘海燕,周桂元,李少雄,温世杰,梁炫强. 源于大豆EST的花生属(Arachis)同源SSR标记的开发及利用[J]. 作物学报, 2010, 36(3): 410-421. |
[14] | 张晗, 王建成, 王东建, 姚凤霞, 许金芳, 宋国安, 管延安, 李汝玉. 中国高粱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评价及中、外高粱遗传变异水平比较[J]. 作物学报, 2011, 37(02): 224-234. |
[15] | 郭东伟, 张仁和, 李春莲, 陈耀锋, 闵东红, 陈明, 李连成, 徐兆师, 马有志. 以流式核型分析小麦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步化过程[J]. 作物学报, 2011, 37(10): 1794-18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