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5, Vol. 31 ›› Issue (10): 1386-1388.
• 研究简报 • 上一篇
张祖新;方明镜;杜何为;邓莉蓉;郑用琏
ZHANG Zu-Xin;FANG Ming-Jing;DU He-Wei;DENG Li-Rong;ZHENG Yong-Lian
摘要: 1971年,Beckett依据育性恢复专效性原理将30种不同来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胞质划分为T、C、S三个基本类型[1]。此后,郑用琏和刘纪麟[2]、温振民[3]分别对育性恢复专效性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1978年,Levings 和 Pring首次报道了玉米4种细胞质的线粒体DNA存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多型性,从分子水平证明了雄性不育基因存在于线粒体DNA(mtDNA)上,并证实mtDNA的差异既存在于各组CMS材料之间,也存在于组内[4]。根据mtDNA的酶切图谱可将C组和S组不育胞质进一步区分为几个亚组[4,5]。近年来,利用RFLP、RAPD等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玉米胞质mtDNA多型性,证明RFLP和RAPD多态性可有效地用于不同胞质分类[6~8];利用线粒体DNA上嵌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也可准确地将CMS的不同胞质区分开来[9]。本研究采用RFLP和特异引物的PCR方法,对3个未知细胞质类型的不育系进行分子水平鉴定,并证实了基于PCR技术的玉米CMS系胞质类型的快速鉴定方法是有效的。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