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1991, Vol. 17 ›› Issue (06): 453-460.
李星华;陈宛妹;增禄
Li Xinghua;Chen Wanmei;Li Zenglu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世代平均值分析,估算了 a、d、aa、ad 和 dd 各类基因效应。结果表明:主茎节数、分枝数、不稔荚和百粒重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加性率均在50%以上。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性效应最重要,显性率分别是59.97%、64.73%和49.79%。所研究的9个性状均表现较高的上位效应,上位率在13.19%(单株粒
[1] | 姚姝, 张亚东, 刘燕清, 赵春芳, 周丽慧,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Balakrishna Pillay, 王才林. 水稻Wxmp背景下SSIIa和SSIIIa等位变异及其互作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0, 46(11): 1690-1702. |
[2] | 李卓坤,彭涛,张卫东,谢全刚,田纪春. 利用“永久F2”群体进行小麦幼苗根系性状QTL分析[J]. 作物学报, 2010, 36(3): 442-448. |
[3] | 齐林,杨国敏,周勋波,陈雨海,高会军,刘岩. 夏大豆群体内植株分布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9, 35(9): 1722-1728. |
[4] | 董春林;孙业盈;王平荣;黄晓群;邓晓建. 水稻显性早熟基因Ef-cd的基因效应分析及育种应用潜力的初步评价[J]. 作物学报, 2007, 33(03): 384-388. |
[5] | 徐冉;陈存来;邵历;张礼凤;王彩洁;李永孝. 夏大豆叶片光合作用与光强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05, 31(08): 1080-1085. |
[6] | 魏良明;戴景瑞;张义荣;刘占先. 玉米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与基因效应分析[J]. 作物学报, 2005, 31(07): 833-837. |
[7] | 左清凡;宋宇;张冬玲;李伟;谢平;许良珠;李燕. 水稻稻穗灌浆生长的基因效应全程分析[J]. 作物学报, 2005, 31(07): 821-826. |
[8] | 李林海;邱丽娟;常汝镇;贺学礼. 中国黄淮和南方夏大豆(Glycine max L.)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研究[J]. 作物学报, 2005, 31(06): 777-783. |
[9] | 崔艳华;邱丽娟;常汝镇;吕文河. 黄淮夏大豆(G. max)初选核心种质代表性检测[J]. 作物学报, 2004, 30(03): 284-288. |
[10] | 王振华;李新海;李明顺;李文华;张世煌.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04, 30(02): 95-99. |
[11] | 李斯深;尹承佾;李晴祺;王洪刚. 小麦异附加系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1994, 20(05): 570-577. |
[12] | 郑有良;颜济;杨俊良. 小麦多小穗品系“10-A”4个特异性状的基因效应及其相关分析[J]. 作物学报, 1994, 20(05): 536-541. |
[13] | 王福亭;崔党群;郑天存;李新平. 普通小麦主要性状的双交效应分析[J]. 作物学报, 1994, 20(04): 432-438. |
[14] | 莫惠栋.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1993, 19(03): 193-200. |
[15] | 李永孝;崔如;丁发武;李佩珽;王法宏;赵经荣. 夏大豆植株氮、磷、钾含量与水肥的关系[J]. 作物学报, 1992, 18(06): 463-4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