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0, Vol. 26 ›› Issue (04): 424-430.
赵炳然;贾建航;阳和华;李传友;詹庆才;王斌;周坤炉;袁隆平
ZHAO Bing-Ran;JIA Jian-Hang;YANG He-Hua;Li Chuan-You;ZHAN Qing-Cai;WANG Bin;ZHOU Kun-Lu;YUAN Long-Ping
摘要: 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是培育超高产栽培稻(Oryza sativa L, 2n=24AA染色体组型)的主 要技术路线之一。 本研究通过穗茎注射法将小粒野生稻O. minuta(2n=4x=48, BBCC染 色体组型)总DNA导入杂交稻当家亲本V20B, 获得了变异株的3个高世代株系; 用RAPD方 法 对上述3个株系、 供、 受体及对照品种明恢63共6个材料进行了多态性研究
[1] | 闫超,郑剑,段文静,南文斌,秦小健,张汉马,梁永书. 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相关QTL定位[J]. 作物学报, 2019, 45(4): 522-537. |
[2] | 段世华;李绍清;李绍波;朱英国. 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J]. 作物学报, 2009, 35(3): 467-474. |
[3] | 杨杰,王军,曹卿,陈志德,仲维功. 水稻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开发及其应用[J]. 作物学报, 2009, 35(11): 2000-2007. |
[4] | 张安宁;王飞名;余新桥;梅捍卫;罗利军. 基于土壤水分梯度鉴定法的栽培稻抗旱标识品种筛选[J]. 作物学报, 2008, 34(11): 2026-2032. |
[5] | 戴小军;欧立军;李文嘉;梁满中;陈良碧. 栽培稻种内rDNA基因IGS序列分析及系统学意义[J]. 作物学报, 2008, 34(09): 1569-1573. |
[6] | 张晓丽;郭辉;王海岗;吕建珍;袁筱萍;彭锁堂;魏兴华. 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J]. 作物学报, 2008, 34(04): 591-597. |
[7] | 戴小军;梁满中;陈良碧. 栽培稻种内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比较研究[J]. 作物学报, 2007, 33(11): 1874-1878. |
[8] | 张文绪;邱立诚;杨式挺;肖东方. 广东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古稻研究[J]. 作物学报, 2006, 32(11): 1695-1698. |
[9] | 汤圣祥;江云珠;魏兴华;李自超; 余汉勇. 中国栽培稻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J]. 作物学报, 2002, 28(02): 203-207. |
[10] | 张文绪, 裴安平. 澧县八十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2, 28(01): 90-93. |
[11] | 张泽民; 张桂权. 水稻S-c座位的PCR标记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 作物学报, 2001, 27(06): 704-709. |
[12] | 邓志瑞;曹树青;唐运来; 陆巍;张荣铣.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光合功能衰退的比较[J]. 作物学报, 2001, 27(04): 453-459. |
[13] | 张文绪;裴安平. 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 26(05): 579-586. |
[14] | 张文绪.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99, 25(04): 408-417. |
[15] | 李任华;徐才国;孙传清;李自超;王象坤. 栽培稻的基因型差异程度和分类[J]. 作物学报, 1999, 25(04): 518-5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