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2025, 51 (
):
1959-1968.
10.3724/SP.J.1006.2025.41078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连作普遍、氮肥施用量大等问题, 开展轮作结合免耕对减量施氮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以期为优化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依据。2022—2023年, 通过裂区试验, 重点研究前茬玉米及其处理方式(免耕留茬、翻耕)对减量施氮小麦干物质累积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试验主区为免耕轮作小麦(NTRW)、翻耕轮作小麦(CTRW)、翻耕连作小麦(CTCW) 3种种植方式, 裂区设小麦225 kg hm-2 (常规, N1)和180 kg hm-2 (减氮20%, N2) 2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 轮作较连作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 且轮作能有效补偿氮肥减施引起的产量下降负效应, 与免耕结合能进一步强化补偿效应。与CTCW相比, NTRW、CTRW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1.7%、17.3%, 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5.3%、10.3%; 氮肥减施20%后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分别降低6.2%、3.7%。但CTRWN2较CTCWN1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5.8%和4.6%, 且NTRWN2较CTCWN1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1.9%、11.6%。与CTCW相比, NTRW、CTRW孕穗期—成熟期的CGR分别提高22.4%、13.6%, 全生育期Vmean分别提高15.0%、10.2%; 氮肥减施20%后CGR及Vmean分别降低3.8%、3.6%。但CTRWN2较CTCWN1的CGR和Vmean分别提高6.3%、4.5%, 且NTRWN2较CTCWN1的CGR和Vmean分别提高19.3%、11.6%。与CTCW相比, NTRW、CTRW穗粒数分别提高12.0%、4.7%, 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4.4%、6.5%, 穗数分别提高5.0%、8.0%; 氮肥减施20%后穗粒数、收获指数、穗数分别降低2.5%、2.9%、2.3%。但CTRWN2较CTCWN1的穗数提高4.3%, 穗粒数、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 且NTRWN2较CTCWN1穗粒数、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0.3%、9.3%, 穗数差异不显著。因此, 在河西绿洲灌区, 免耕轮作小麦结合180 kg hm-2施氮量是该区适宜推广利用的小麦节氮增产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