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1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86-01-12
    • 研究论文
      水稻群体物质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黄策;王天铎
      作物学报. 1986, (01):  1-8. 
      摘要 ( 1241 )   PDF (438KB) ( 9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作物生长过程的电子计算机模拟方面作了一次尝试。建立了计算机模拟所必需的基础软件:将水稻干物质的累积与产量形成分解为几个过程,如 CO2同化,干物质分配,叶面积扩展,分蘖消长和幼穗分化等,分别制定了数学模型和子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总模型和总程序:进行了水稻群体实验,以确定模型的部分参数。模型的表现在形式上符合实际情况,这说明模型的依据和结构是合理的,但在绝对数量上尚有误差。灵敏度试验提供了关于改变某一参数所产生的影响的信息,这对于指导生产和设计实验有一定的意义。
      硝酸还原酶活力与作物耐肥性的研究 Ⅱ、籼、粳稻对硝态氮的吸收和同化
      林振武;郑朝峰;吴少伯;王玉琴;汤玉玮
      作物学报. 1986, (01):  9-14. 
      摘要 ( 1224 )   PDF (371KB) ( 8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籼(原丰早)、粳(京引127)稻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对 NO3的吸收和同化 NO3为氨基酸过程中有关酶的活力。结果指出:1)籼稻幼苗根对外液NO3的吸收能力高于粳稻;2)籼稻叶片把 NO3-同化为 NH4+的硝酸还原酶(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R)活力都高于粳稻;3)在进一步同化 NH4+(无机态氮)为氨基酸(有机态氮)的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两条途径中,籼稻叶片的 GDH、GS 和 GOG-AT 活力都高于粳稻。这些结果说明了耐肥性弱的籼稻对 NO3的吸收同化能力高于耐肥性强的粳稻,也就是说籼稻比粳稻对氮肥的反应更敏感。籼、粳稻的这种差异可能也存在于其他不同耐肥性的作物品种间。这就以作物内在的氮素代谢基础说明了作物品种对氮肥反应的差异原因,即作物耐肥性的生理基础。还应指出在作物对 NO3吸收同化的诸因素中硝酸还原酶起着主要的和关键的作用。
      油菜花粉发芽的研究
      赵庆华;黄剑华;颜昌敬
      作物学报. 1986, (01):  15-20. 
      摘要 ( 1259 )   PDF (1074KB) ( 8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909份甘蓝型油莱(Brassica napus L.)品种作试验材料,以花粉做媒介导入异种或同种有用基因,采用悬浮培养法,对花粉发芽进行了研究。结果:油菜花粉最适发芽的外界条件,是晴朗天气,气温25℃左右,午后1时取样,在温度25~30℃条件下发芽;花粉发芽最适的蔗糖浓度为30%;悬浮培养法,用通常的培养基(蔗糖30%,硼酸120ppm)进行发芽,最高萌发率仅在35%左右;普通培养基中附加2.4-D、NAA、IAA、GA3各50ppm;或6-BA、KT、ZT 各50ppm;或2.4-D+GA3、NAA+GA3、IAA+GA3、6-BA+GA3、KT+GA3、ZT+GA3均为50ppm+30ppm 的不同生长激素处理,对花粉发芽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以细胞分裂素加 GA3,促进发芽效果更佳,萌发率提高到85%以上;用2.5%果胶酶,1.5%RS 纤维素酶,以及30%蔗糖组成的酶液,成功地分离出油菜花粉原生质体。
      九个中国北部普通小麦品种T.aestivum同源转化群5单体单价体在减数分裂后期Ⅰ时的错分裂
      樊路;R.Morris
      作物学报. 1986, (01):  21-30. 
      摘要 ( 1300 )   PDF (981KB) ( 5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对中国北部品种同源转化群5单体单价体错分裂及单双极分布进行了研究。单体5A、5B 和5D 减数分裂后期Ⅰ错分裂频率分别为14.2%、9.2%和9.1%。中国春5A 具有最高错分裂频率(40.0%)。单体染色体或它们的错分裂产物的单极分布频率从18.6%到36.7%。双极分布频率比单极分布频率高,并随错分裂产物的增加而增加。一次、二次、三次错分裂频率差异很大。与欧、美品种相比中国北部品种同源转化群5错分裂行为与日本品种更相似。
      从种子蛋白电泳分析看我国大豆品种Ti和Sp1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
      王衍桐;李福山;常汝镇
      作物学报. 1986, (01):  31-37. 
      摘要 ( 1318 )   PDF (593KB) ( 7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分析了1,858份我国大豆(G.max)的地方品种种子蛋白中的 Kunitz蛋白 Ti 位点和β-淀粉酶蛋白 Sp1位点及其活性 Am 等各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Kunitz 蛋白 Ti 位点发现 Tia、Tib 和 Tic 三种形式,其中 Tia 频率占99.5%,Tib 在10个品种中,占0.5%,只发现一个品种是 Tic 类型,未发现 ti 型。β-淀粉酶蛋白 Sp1位点也发现了 Sp1a,Sp1b 和Sp1an三种形式,未发现 ~sp_1型。Sp1b占95.3%,Sp1a 为4.7%,仅发现一个品种是 Sp1an型。Tib 分布在黑龙江克山、辽宁省丹东和西藏东南部高原边缘区以及福建晋江地区。从不同地区 Tib 与Sp1a 分布频率的比较来看,辽宁丹东地区与其相邻的朝鲜平安地区相似,推测这里可能是我国大豆向朝鲜和日本传播的主要途径。福建晋江与我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相似,这里可能是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我国西藏大豆 Tib和 Sp1a 分布频率既不同于四川,也不同于尼泊尔...
      大豆不同品种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张贤泽;马占峰;赵淑文;庞士铨
      作物学报. 1986, (01):  43-48. 
      摘要 ( 1275 )   PDF (289KB) ( 7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大豆品种叶子的光合速率,随生育时期、叶位和年份不同而变化。其变化幅度在15~30毫克 CO2·分米-2·小时-1。按早期到近期品种顺序依次增高。单叶的光合速率和产量很少相关。但每类群体,每个品种的主要生育时期的平均光合速率和产量都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 r=0.8592。在不同年份也保持相同趋势。大豆鼓粒时期的群体光合速度和产量是密切相关的,其相关系数r=0.9239。
      普通小麦与六倍体小黑麦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Ⅰ.杂种的胚胎发育
      邱崇力
      作物学报. 1986, (01):  49-56. 
      摘要 ( 1185 )   PDF (2212KB) ( 6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普通小麦与六倍体小黑麦这一组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从胚胎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作母本,杂种胚胎发育与亲本的差异较小;以普通小麦作母本,杂种胚发育逐渐表现出显著的异常,最终是胚败育,种子失去生活力。通过对胚的切片的解剖观察和胚离体培养的研究,表明在以普通小麦作母本的杂交种子中,胚乳的发育异常发生在胚败育之前,及时将胚取出作离体培养可以发育成苗,因而证明胚的败育是由胚乳的异常发育引起的。本文讨论了这些杂交种子中胚乳发育的不同情况对胚的不同影响。
      水稻带蘖秧的生理特性的研究
      倪文
      作物学报. 1986, (01):  57-62. 
      摘要 ( 1171 )   PDF (432KB) ( 6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是在昆明的自然条件下对不同的带蘖秧与对照无蘖秧进行了比较试验和若干生理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带蘖秧根系发达,吸肥力强,群体受光势态好,光合作用效率高,碳水化合物积累多。因而插秧后比对照无蘖秧增产。
      研究简报
      四倍体水稻杂种选株无性系的研究
      秦瑞珍;吴德瑜;陈志勇;宋文昌;张玉华;鲍文奎
      作物学报. 1986, (01):  63-66. 
      摘要 ( 1125 )   PDF (411KB) ( 5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组织培养法可以从四倍体水稻杂种优良选株获得大量的幼苗。这种无性系的植株能保持母株的优良农艺特性,而且整齐度高,大多数无性系内各种性状的标准差低于二倍体栽培品种。已经培养出许多四倍体水稻优良单株的无性系。1982、1983年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有些同源四倍体水稻无性系的产量达到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最好二倍体水稻品种的水平。有些无性系的第一代收获的种子有可能作为下季播种的种子而仍能获得较好的产量和高的整齐度。
      普通小麦(T.aestivum)与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杂交后代的育性与减数分裂行为观察研究初报
      孙振雷;马缘生;许运天
      作物学报. 1986, (01):  67-70. 
      摘要 ( 1283 )   PDF (1649KB) ( 7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利用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培育出形态学似普通小麦的次级六倍体(Sec-ondary hexaploid),是目前广泛开展的一项研究。国外,早在1939年 M(?)NTEiNG就论述了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植株生活力,育性等。之后,对于小麦与小黑麦杂交后代细胞遗传的研究相继有些报道。在国... ...
      玉米叶形系数研究
      胡玉琪;廖晓海
      作物学报. 1986, (01):  71-72. 
      摘要 ( 1238 )   PDF (232KB) ( 6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叶片是玉米的主要同化器官,叶面积大小是产量高低的主要因子之一。因此叶面积的计算是玉米生产和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计量指标。计算方法一般是先求得各个叶片的面积,各叶片面积的总和即为株叶面积。其叶片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KLB 式中 S 为叶片面积,K 为叶形系数,L 为叶片长度,B 为叶片最大宽度。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