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4-12
    • 综述
      粮食作物生产系统定量调控理论与技术模式
      赵明,周宝元,马玮,李从锋,丁在松,孙雪芳
      作物学报. 2019, (4):  485-498.  doi:10.3724/SP.J.1006.2019.83051
      摘要 ( 1154 )   HTML ( 58 )   PDF (754KB) ( 11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今作物生产正在向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等多目标协同方向发展,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作物生产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实现多元化目标协同, 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当前作物生产调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并结合当今作物生产发展形势, 在全面总结前人成果和笔者30余年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从作物生产系统的整体性角度出发, 通过定量分析作物生产系统气候、土壤、作物三要素的协同关系, 将“气候-作物”、“土壤-作物”和“群体-个体”三者协同优化的作物高产高效调控途径, 构建了作物生产系统气候-土壤-作物“三协同”定量优化体系, 并对其生产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以期为实现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玉米开花期相关的Indeterminate domain (IDD)蛋白家族基因的鉴定
      李云富,王静贤,杜艳芳,邹华文,张祖新
      作物学报. 2019, (4):  499-507.  doi:10.3724/SP.J.1006.2019.83068
      摘要 ( 1614 )   HTML ( 60 )   PDF (602KB) ( 13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花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Indeterminate1 (ID1)编码玉米Indeterminate domain (IDD)家族蛋白, 是玉米开花期的重要调控因子。然而, 其他玉米IDD蛋白家族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在玉米基因组中鉴定并分离了37个IDD家族基因, 记作ZmIDD。表达分析发现这些ZmIDD基因在8个玉米组织中显示出多种表达模式。为进一步探讨ZmIDD基因在调控玉米开花期上的作用, 检测了37个ZmIDD在172个自交系中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35个ZmIDD基因在自交系间具有多态性, 平均每个基因具有37.8个多态性位点。关联分析鉴定到包含ID1在内的7个ZmIDD基因在多个环境下与开花期性状显著关联。对Zm00001d020683基因2 kb的启动子区和600 bp编码区重测序, 共鉴定到64个多态性位点。候选基因关联分析鉴定到2个启动子区的插入缺失(In/Del)位点与开花期显著关联, 其中2个位点分别插入3 bp和2 bp的单倍型为一种提早开花的基因型。研究结果为玉米开花期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利用研究提供了候选基因和选择靶点。

      用3种方法定位玉米萌发期和苗期的耐盐和耐碱相关性状QTL
      张春宵,李淑芳,金峰学,刘文平,李万军,刘杰,李晓辉
      作物学报. 2019, (4):  508-521.  doi:10.3724/SP.J.1006.2019.83060
      摘要 ( 1025 )   HTML ( 32 )   PDF (4401KB) ( 5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耐盐碱郑58和盐碱敏感昌7-2为亲本, 构建包含151份F2:5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基于3K芯片对郑58、昌7-2及其F2:5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 构建了包含1407个SNP分子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的各染色体标记数在84~191之间, 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81 cM。胁迫液为200 mmol L -1 NaCl和100 mmol L -1 Na2CO3, 对照液为蒸馏水或霍格兰营养液, 对盐、碱胁迫和自然条件下玉米的发芽率(GP)、株高(PH)、植株干、鲜重(FW、DW)、幼苗组织含水量(TWS)、植株地上部分钠含量(SNC)、钾含量(SKC)、钠/钾含量比(NKR)、苗期耐盐率(STR)、耐碱率(ATR) 10项指标, 采用3种不同的作图方法同时定位研究, 对加性QTL定位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 对加性QTL与环境互作联合分析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结果表明, (1)与对照条件下各性状表型值相比, 耐碱相关性状的降低较耐盐相关性状明显, 说明玉米对碱胁迫更加敏感和碱胁迫对玉米的伤害更严重。碱与盐胁迫下SKC相当而SNC差异较大, 表明Na +、K +的吸收和运输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 玉米盐、碱胁迫可能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胁迫。(2)在自然、盐和碱胁迫条件下, 运用CIM分别检测到27、28、40个加性QTL; 运用ICIM分别检测到28、23、17个加性QTL; 运用MCIM共检测到11个耐盐加性QTL、4个环境互作QTL以及11个耐碱加性QTL、3个环境互作QTL。(3)盐胁迫条件下的qPH-9qSTR-8qNKR-6qNKR-7和碱胁迫条件下的qPH-9qATR-3能被3种作图方法重复检测到。与前人结果比较, qPH-9qSTR-8qNKR-6q-ATR-3定位在相同或邻近区域, qNKR-7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为精细定位玉米耐盐碱主效基因、挖掘候选基因和开发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的实用功能标记奠定基础。

      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相关QTL定位
      闫超,郑剑,段文静,南文斌,秦小健,张汉马,梁永书
      作物学报. 2019, (4):  522-537.  doi:10.3724/SP.J.1006.2019.82045
      摘要 ( 718 )   HTML ( 12 )   PDF (3329KB) ( 6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冬栽培稻是一类能越过自然冷冬季节并在第2年春季萌芽、正常开花结实、收获稻谷的水稻品种。本文通过对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QTL分析, 明确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 旨在进一步解析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的遗传机制, 为育种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3份越冬栽培稻构建的3个半同胞F2群体为材料。各考察15个产量相关性状, 利用Excel 2003、GraphPad Prism 5.0和QTL IciMapping 4.10软件分析数据、绘制遗传图谱、定位QTL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 产量性状表型值在3群体中呈连续正态分布, 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共检测到37个QTL和26对上位性QTL, 贡献率分别介于2.32%~36.31%和1.04%~2.05%; 检测到9个同时影响2个及以上产量性状(一因多效) QTL标记区间; 以联合分析检测到13个产量性状相关QTL, 其中4个QTL区间与单群体检测QTL区间重叠; 越冬栽培稻产量相关性状QTL以加-显性效应遗传为主、上位性遗传效应为辅。本研究将为越冬栽培稻产量相关基因挖掘及育种创新利用奠定基础。

      籼型血缘对籼粳稻杂交后代产量和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王旭虹,李鸣晓,张群,金峰,马秀芳,姜树坤,徐正进,陈温福
      作物学报. 2019, (4):  538-545.  doi:10.3724/SP.J.1006.2019.82031
      摘要 ( 654 )   HTML ( 5 )   PDF (627KB) ( 4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东北水稻大多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实际情况, 为了明确籼型血缘对东北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以Sasanishiki(粳稻)/Habataki(籼稻)//Sasanishiki///Sasanishiki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ILs) 85个株系为试材, 分别在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和黑龙江哈尔滨种植, 以籼型频率(Fi)即来自籼型亲本分子标记比例为指标, 分析了籼型血缘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BILs群体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能够正常成熟, 株系数和Fi平均值有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 三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黑龙江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缺失); 穗数在辽宁、吉林>在黑龙江, 每穗粒数在黑龙江>在吉林>在辽宁; 糙米率在黑龙江显著高于辽宁, 而在吉林与辽宁和黑龙江差异不显著; 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辽宁、吉林>在黑龙江, 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辽宁>在吉林>在黑龙江, 三地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总体上Fi与千粒重、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糙米率和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 三地Fi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与总体相似, 只是在黑龙江大多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在辽宁和吉林Fi与粒宽呈显著负相关, 而只有在辽宁Fi与长宽比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 控制籼型频率在10%左右可能有利于实现籼粳亚种有利基因互补, 促进东北粳稻产量和品质在更高水平上统一起来。

      以分子标记辅助连续回交快速提高花生品种油酸含量及对其后代农艺性状的评价
      黄冰艳,齐飞艳,孙子淇,苗利娟,房元瑾,郑峥,石磊,张忠信,刘华,董文召,汤丰收,张新友
      作物学报. 2019, (4):  546-555.  doi:10.3724/SP.J.1006.2019.84096
      摘要 ( 915 )   HTML ( 21 )   PDF (4870KB) ( 6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油酸是花生重要的品质性状, 高油酸花生及其制品具有较好的品质稳定性和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我国高油酸花生的育成品种类型较少, 遗传背景不够丰富, 育种手段比较单一。针对上述问题, 本研究开发了AS-PCR-MP高油酸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优化了KASP分子标记检测体系,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连续回交, 结合近红外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及南繁加代技术, 以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豫花15、远杂9102、豫花9327、豫花9326四个不同类型品种为轮回亲本, 5年内连续回交4代、自交4代, 定向获得了4个轮回亲本遗传背景的BC4F4和BC4F5稳定高油酸改良材料24个。调查分析了BC4F4和BC4F5单株的13个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的相似度, 并利用轮回亲本与非轮回亲本之间的差异SNP的KASP分子标记进行了BC4F4和BC4F5株系的轮回亲本遗传背景检测。结果表明, 轮回亲本的遗传背景在BC4F5的比例为79.49%~92.31%。本研究为快速高效改良花生油酸含量探索了新的方法, 获得的新品系拓展了高油酸花生的遗传背景, 获得的一系列近等基因系可作为遗传研究材料进一步加以利用。

      水稻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生理生化分析及基因定位
      张莉莎,米胜南,王玲,委刚,郑尧杰,周恺,尚丽娜,朱美丹,王楠
      作物学报. 2019, (4):  556-567.  doi:10.3724/SP.J.1006.2019.82041
      摘要 ( 1196 )   HTML ( 33 )   PDF (8923KB) ( 5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光合作用及叶绿素合成与降解途径的理想材料, 有助于了解高等植物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西农1B, 获得一个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 (short radicle and albino 1), 从出芽至第三叶期叶片始终为白色, 胚根较同时期野生型明显变短。对相同位置的叶片观察发现, 西农1B叶肉细胞叶绿体含量丰富且膜系统发育完整, 而sra1叶肉细胞液泡化严重, 叶绿体数目明显减少或没有, 基粒类囊体垛叠松散且稀少。生理生化分析发现sra1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接近于零, 净光合速率为负值。遗传分析表明该短根白化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 最终将SRA1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Z-20和Z-42间, 物理距离约657 kb, 是一个未报道的新基因。

      玉米Suwan种质改良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组区段发掘
      李秀诗,吴迅,吴文强,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祝云芳,陈泽辉
      作物学报. 2019, (4):  568-577.  doi:10.3724/SP.J.1006.2019.83052
      摘要 ( 951 )   HTML ( 7 )   PDF (3887KB) ( 6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Suwan种质抗性好、适应性强、籽粒品质优, 在现代育种尤其是南方玉米育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Suwan种质优良特性在改良过程中的遗传机制对我国南方玉米生态区的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Suwan 1 (Suwan 1C10)及其衍生群体(苏兰1号C0)不同改良世代为材料, 利用包含5.6万个SNP标记的MaizeSNP50芯片对供试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遗传分析发现: Suwan 1群体不同改良世代间的基因组差异片段较少, 仅出现5个, 其中4个出现在第11轮改良世代(Suwan 1 C11), 1个出现在第15轮改良世代(Suwan 1 C15); 苏兰1号不同改良世代间的基因组差异片段相对较多, 共有18个, 其中8个在不同改良世代间稳定遗传; Suwan种质改良形成苏兰1号群体的过程中, 共获得43个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 其中35个在苏兰1号不同改良世代间稳定遗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16个与穗行数显著关联的QTN, 分别位于第2、第3、第5、第6、第7、第8、第9染色体上, 其中SYN25713和SYN36577位于苏兰1号群体的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内; 共检测到13个控制穗长相关的QTN, 分别位于第1、第2、第5、第7、第8、第9染色体上, 其中PZE-105143697位于苏兰1号群体的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内。该结果为后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江淮优良食味高产中熟常规粳稻品种的特征
      朱盈,徐栋,胡蕾,花辰,陈志峰,张振振,周年兵,刘国栋,张洪程,魏海燕
      作物学报. 2019, (4):  578-588.  doi:10.3724/SP.J.1006.2019.82040
      摘要 ( 877 )   HTML ( 9 )   PDF (289KB) ( 7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103个中熟常规粳稻品种(品系)中, 根据不同食味值和产量水平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味中高产), 系统比较各类型品质和产量, 以探究江淮优质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品种特征。结果表明, 味优高产类型品种加工品质与味中高产类型品种无显著差异。与味中高产类型相比, 味优高产类型品种垩白粒率、垩白面积比、垩白度分别高82.06%、56.34%和93.28%, 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低14.21%、39.78%, 胶稠度高8.73%, 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低282.11%、37.88%。在产量方面, 味优高产类型比味优中产类型高26.73%, 其高产原因主要是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味优中产类型相比, 味优高产类型单位面积穗数低22.26%, 每穗粒数与结实率分别高42.12%、6.18%, 成穗率高4.2%, 抽穗期与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分别高5.47%、16.94%, 叶面积衰减率低7.25%, 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分别高24.07%和15.50%, 着粒密度高40.33%。综上所述, 味优高产类中熟常规粳稻的特征是, 出糙率和整精米率都达国标1级; 透明度由3级至5级不等; 蛋白质含量在8%左右; 直链淀粉含量在10%左右; 胶稠度在75 mm以上; RVA谱消减值在-300 cP以下, 回复值在600 cP以下。在产量方面其单位面积穗数310万穗 hm -2左右, 每穗粒数140个左右, 抽穗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与积累比例都能维持较高水平。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
      周宝元,马玮,孙雪芳,丁在松,李从锋,赵明
      作物学报. 2019, (4):  589-600.  doi:10.3724/SP.J.1006.2019.81067
      摘要 ( 1057 )   HTML ( 23 )   PDF (385KB) ( 11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明周年产量20,000 kg hm -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 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9个高产点共45个田间试验的数据, 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产形成与季节间光温水资源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 三省9个试验点冬小麦-夏玉米均实现了周年20,000 kg hm -2以上高产, 但区域间差异较大, 河南和山东小麦产量最高, 山东夏玉米产量最高, 河南和山东周年产量分别高于河北16.9%和21.5%。产量的变化主要由光温水分配差异造成, 河南和山东小麦季积温量在1924.2~2608.0°C和降雨量小于201.1 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北, 山东玉米季辐射量在2168.5~2953.8 MJ m -2、积温量小于2990.7°C和降水量小于591.3 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南和河北。然而省份间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热量资源分配率和分配比值相对固定, 即小麦季和玉米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3%和57%, 两季间积温比值为0.7, 这是该区当前生产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定量标准。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依据该定量指标来指导黄淮海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资源优化配置, 对促进黄淮海该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谷子苗期耐低磷种质筛选及其根系保护酶系统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苑乂川, 陈小雨, 李明明, 李萍, 贾亚涛, 韩渊怀, 邢国芳
      作物学报. 2019, (4):  601-612.  doi:10.3724/SP.J.1006.2019.82029
      摘要 ( 680 )   HTML ( 29 )   PDF (1042KB) ( 10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基因型谷子苗期耐低磷特性, 建立其筛选的评价体系, 筛选出苗期耐低磷谷子种质材料。对160份核心谷子种质资源的苗期株高、根长、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叶长、叶宽、茎粗、地上磷含量、地下磷含量、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11个指标的耐低磷系数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谷子耐低磷相关指标和耐低磷特性; 针对筛选出的低磷敏感和耐低磷品种, 在生理水平上分析其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 9份材料属于低磷敏感品种, 66份材料属于低磷较敏感品种, 70份材料属于较耐低磷品种, 15份材料属于耐低磷品种; 低磷胁迫促使谷子根系SOD、POD、CAT活性增加。总之, 以综合指标对谷子耐低磷特性的鉴定更为客观; 根系保护酶系统对谷子在低磷胁迫下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新疆机采棉花实现叶片快速脱落需要的温度条件
      田景山,张煦怡,张丽娜,徐守振,祁炳琴,随龙龙,张鹏鹏,杨延龙,张旺锋,勾玲
      作物学报. 2019, (4):  613-620.  doi:10.3724/SP.J.1006.2019.84068
      摘要 ( 786 )   HTML ( 5 )   PDF (385KB) ( 6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机采棉的快速推进, 籽棉含杂率过高导致清理工序过多及纤维不必要的损伤。新疆棉区棉花生长后期的热量资源有限, 如何合理喷施脱叶催熟剂是改善原棉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本研究采用分期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方式, 探讨了温度变化对棉花叶片脱落率的影响及实现棉花叶片快速脱落需要的温度条件。结果表明, 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 d内, 棉花叶片脱落率最高, 达55%~79%, 且与最高温度和每日≥12°C有效积温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若要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 d内实现>55%的叶片脱落率, 则应满足该时间段最高温度大于27.2°C、每日≥ 12°C有效积温大于7.0°C·日的要求。因此, 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 d内是实现良好脱叶效果的关键时间段, 期间的最高温度和每日≥12°C有效积温则是影响的关键因素。

      茎秆特性和木质素合成与青稞抗倒伏关系
      王凯,赵小红,姚晓华,姚有华,白羿雄,吴昆仑
      作物学报. 2019, (4):  621-627.  doi:10.3724/SP.J.1006.2019.81064
      摘要 ( 824 )   HTML ( 24 )   PDF (303KB) ( 9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倒伏是影响青稞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子之一, 开展抗倒伏机制研究对抗倒伏品种选育意义重大。以青稞品种昆仑14号、昆仑16号和藏2972为抗倒伏材料, 门源亮蓝、北青6号和化隆红青稞为倒伏材料, 通过茎秆特性、茎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探讨茎秆特性与木质素合成同青稞抗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相比于倒伏品种, 抗倒伏品种的茎较短, 茎秆中酪氨酸解氨酶(TAL)、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 CoA连接酶(4CL)活性升高, 使茎秆内积累较多的木质素, 增大了茎秆抗折力, 进而增强青稞抗倒伏能力。

      研究简报
      陆地棉和野生斯特提棉种间异源六倍体的合成与性状鉴定
      申状状,李昱樱,荣二花,吴玉香
      作物学报. 2019, (4):  628-634.  doi:10.3724/SP.J.1006.2019.84086
      摘要 ( 802 )   HTML ( 6 )   PDF (7739KB) ( 4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是世界上重要的栽培棉种, 野生斯特提棉(G. sturtianum)含有陆地棉所缺乏的许多优质基因。本研究通过陆地棉和斯特提棉的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 获得了自交可育的后代植株, 对其进行流式细胞倍性检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筛选出2株染色体组完整的异源六倍体植株。统计鉴定表明, 六倍体和亲本及三倍体比较, 叶形介于双亲之间, 叶面积增大, 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明显增多; 远缘杂种与亲本在花的表型性状方面差异明显, 六倍体的花粉粒直径大于亲本和三倍体; 六倍体棉纤维为白色, 长度小于母本陆地棉, 父本斯特提棉的种子腺体延缓发育性状在异源六倍体中得到表达。这些结果证明通过远缘杂交和加倍成功获得了陆地棉与斯特提棉间可育的异源六倍体新种质, 为棉花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金欣欣,姚艳荣,贾秀领,姚海坡,申海平,崔永增,李谦
      作物学报. 2019, (4):  635-644.  doi:10.3724/SP.J.1006.2019.81072
      摘要 ( 1088 )   HTML ( 17 )   PDF (326KB) ( 16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13个强筋小麦品种和2个中筋小麦品种), 不同试验地点(馆陶、宁晋、藁城)和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 hm -2)的田间试验, 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栽培调控及高产提质增效的协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在9289~10,088 kg hm -2之间, 强筋小麦品种平均产量9548 kg hm -2, 比中筋小麦品种减产3.1%。藁城、宁晋、馆陶三地的产量分别达9932、9433和9223 kg hm -2。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均值14.5%, 湿面筋28.5%, 沉淀指数39.5 mL, 稳定时间15.4 min, 拉伸能量87.5 cm 2, 最大拉伸阻力428.8 BU。藁优5218、藁优5766、冀麦738、科农2009、师栾02-1、藁优2018、冀麦867综合品质表现较好。馆陶和宁晋的小麦品质性状相对较好, 藁城的品质较差。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 N18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 依次为4.3 kg kg -1、26.2%、16.6 kg kg -1。兼顾产量、品质、效率三方面, 藁城适宜种植品种有冀麦738、冀麦867、师栾02-1; 宁晋有师栾02-1、科农2009、冀麦738; 馆陶有藁优5766、藁优2018、师栾02-1。综合考虑小麦产量、籽粒品质和氮素利用率, 180 kg hm -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