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1992, Vol. 18 ›› Issue (02): 145-149.
孙元枢;王崇义;李英贤;郑学军;杜娟;陈秀珍
Sun Yuanshu; Wang Chongyi; Li Yingxian; Zen Xuejun; Du Juan; Chen Xiuzhen
摘要: 用小黑麦显性核雄性不育系与具有不同性状的小黑麦杂交和回交,建成群体进行轮回选择。经两轮轮选,发现利用轮选改进小黑麦籽粒饱满度(小黑麦育种中限制因素)比用常规系选快一倍。虽然在八倍体核不育系与六倍体小黑麦杂交群体中,随着世代的增加不育株在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但也有少数后代仍保持1F:1S 的分离比例。说明利用
[1] | 李芦江,兰海,潘光堂,杨克诚.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J]. 作物学报, 2014, 40(11): 1895-1904. |
[2] | 库丽霞, 孟庆雷, 侯本军, 李家富, 刘海静, 陈彦惠. 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果[J]. 作物学报, 2012, 38(02): 215-222. |
[3] | 佴军;潘学彪; 陈宗祥;张亚芳. 水稻恢复系选育的轮回选择法及其应用效果研究[J]. 作物学报, 2004, 30(12): 1199-1203. |
[4] | 彭泽斌;田志国;刘新芝.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玉米群体的改良[J]. 作物学报, 2004, 30(12): 1204-1209. |
[5] | 金骏培;张天真. 陆地棉超高产轮回选择群体创建及其选择[J]. 作物学报, 2004, 30(11): 1080-1085. |
[6] | 刘新芝;彭泽斌. 半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研究[J]. 作物学报, 1994, 20(06): 670-676. |
[7] | 蒋国梁;吴兆苏.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J]. 作物学报, 1993, 19(05): 441-452. |
[8] | 周永明. 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研究[J]. 作物学报, 1993, 19(01): 70-76. |
[9] | 杨竹平; 吴兆苏. 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92, 18(01): 50-60. |
[10] | 蒋国樑; 陈兆夏;吴兆苏.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Ⅰ.不同轮选群体抗赤霉病性和株高的分析[J]. 作物学报, 1991, 17(05): 346-351. |
[11] | 陈彦惠;汪茂华. 对两个玉米群体进行特殊配合力轮回选择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88, 14(03): 221-226. |
[12] | 张文祥;徐惠君;辛志勇;韩彬. 小麦花药培养在春小麦群体改良中应用的初步研究[J]. 作物学报, 1988, 14(03): 255-2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