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2, Vol. 28 ›› Issue (02): 282-285.
杜娟;常国权;季静;王罡
Du Juan;Chang Guoquan;Ji Jing;Wang Gang
摘要: 以玉米不同自交系的幼胚为材料,用诱导培养基进行培养,以获得愈伤组织.结果发现所有自交系幼胚均可诱导出白色或黄白色的愈伤组织,但其再生能力差异显著,这主要取决于基因型和培养基种类.自交系7922、340幼胚的再生频率高达85.5%和78%.植株再生途径也有所不同,8902、Mo17、4112和846以器官发生途径为主,340、7922、921、853和
中图分类号:
[1] | 肖明纲, 宋凤景, 孙兵, 左辛, 赵广山, 辛爱华, 李柱刚. 玉米大斑病广谱抗性外引自交系的发掘与抗病基因初步鉴定[J]. 作物学报, 2018, 44(04): 614-619. |
[2] | 张伟, 尹米琦, 赵佩, 王轲, 杜丽璞, 叶兴国. 我国部分主推小麦品种组织培养再生能力评价[J]. 作物学报, 2018, 44(02): 208-217. |
[3] | 陈春梅,高聚林*,苏治军,于晓芳,胡树平,赵晓亮. 玉米自交系吐丝期叶片光合参数与其耐旱性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14, 40(09): 1667-1676. |
[4] | 刘菲,杨丽华,王爱云,马小飞,杜丽璞,刘欣,李盼松,张增艳,马翎健. 转TiERF1-RC7双价基因小麦的鉴定及其全蚀病抗性[J]. 作物学报, 2013, 39(11): 2094-2098. |
[5] | 王晓磊,于海秋,刘宁,依兵,曹敏建. 耐低钾玉米自交系延缓叶片衰老的生理特性[J]. 作物学报, 2012, 38(09): 1672-1679. |
[6] | 姬生栋,王海莎,朱德来,侯磊磊,魏松浩,张翔宇,张羽,李春艳,马亚峰,郭丹丹. 一种抗鸟害水稻变异系颖壳SEM观察及硅含量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 38(04): 725-731. |
[7] | 叶兴国, 佘茂云, 王轲, 杜丽璞, 徐惠君.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鉴定、克隆和应用研究进展 [J]. 作物学报, 2012, 38(02): 191-201. |
[8] | 薛林, 张丹, 徐亮, 金萌萌, 彭长俊, 徐辰武. 玉米抗粗缩病自交系种质的发掘和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 作物学报, 2011, 37(12): 2123-2129. |
[9] | 陈明丽, 王兰芬, 王晓鸣, 张晓艳, 王述民. 利用分子标记定位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基因[J]. 作物学报, 2011, 37(12): 2130-2135. |
[10] | 唐怀君,殷贵鸿,夏先春,冯建军,曲延英,何中虎. 1BL·1RS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对不同来源小麦品种1RS易位染色体的鉴定[J]. 作物学报, 2009, 35(11): 2107-2115. |
[11] | 马庆;齐璐璐;李晓玉;项艳;朱苏文;程备久. 外源细胞分裂素对玉米叶原基分化类型的调控[J]. 作物学报, 2008, 34(11): 2053-2058. |
[12] | 叶兴国. 新模式植物短柄草模式特性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 2008, 34(06): 919-925. |
[13] | 郑昀晔;曹栋栋;张胜;关亚静;胡晋. 多胺对玉米种子吸胀期间耐冷性和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02): 261-267. |
[14] | 李成奇;郭旺珍;张天真. 棉花4个栽培种纤维初始发育的比较研究[J]. 作物学报, 2007, 33(08): 1346-1351. |
[15] | 吴玉香;孙玉强;陈崇乾;祝水金. 利用RAPD检测棉属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7, 33(06): 909-9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