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8, Vol. 34 ›› Issue (09): 1588-1597.doi: 10.3724/SP.J.1006.2008.01588
朱大威;金之庆*
ZHU Da-Wei,JIN Zhi-Qing*
摘要: 利用GISS、GFDL和UKMO 3种国际上通用的平衡大气环流模型(GCM)的有关输出值, 结合东北3大农业生态区19个样点近40年(1961—2000)的逐日气候资料(Baseline)以及未来气候变率变化(ΔCV)的3种假设, 并利用天气发生器(WGEN), 生成每个样点9种兼顾气候及其变率变化的(CC+ΔCV)情景; 选用DSSAT中的SOYGRO、CERES-Maize、CERES-Wheat和CERES-Rice作为效应模型, 并利用各样点的Baseline, 同期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统计资料以及典型土壤资料, 对上述模型进行参数调试、可靠性检验和灵敏度分析; 将各效应模型分别在CC+ΔCV情景及Baseline下运行, 通过比较模拟结果, 就CO2有效倍增时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不同生态区粮食作物的影响做出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4种效应模型在研究区域均有较好的适应性, 其作为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工具具有合理性; 气候变暖对东北大豆和水稻生产总体上有利, 尤其是在北部高寒区与东部湿润区, 模拟产量均明显提高, 但CC对玉米和小麦生产的影响以负面为主, 特别是玉米在各生态区不同情景下均表现为剧烈减产; 随着ΔCV增大, 雨育大豆、玉米和春小麦不仅模拟产量下降, 而且稳产性变差, 但对灌溉水稻影响不大。
[1] | 严圣吉, 邓艾兴, 尚子吟, 唐志伟, 陈长青, 张俊, 张卫建. 我国作物生产碳排放特征及助力碳中和的减排固碳途径[J]. 作物学报, 2022, 48(4): 930-941. |
[2] | 王凯澄, 韩桐, 臧华栋, 陈阜, 薄晓智, 褚庆全. 基于地貌分区的近3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分异研究[J]. 作物学报, 2021, 47(12): 2501-2510. |
[3] | 王飞, 郭彬彬, 孙增光, 尹飞, 刘领, 焦念元, 付国占. 增温增CO2浓度对玉米||花生体系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220-2231. |
[4] | 李彦生, 金剑, 刘晓冰. 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生理响应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 2020, 46(12): 1819-1830. |
[5] | 张力,陈阜,雷永登. 近60年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时空规律[J]. 作物学报, 2019, 45(9): 1407-1415. |
[6] | 王萌萌,杨沈斌,江晓东,王应平,陈德,黄维,于庚康,石春林. 光温要素对水稻群体茎蘖增长动态影响的分析及模拟[J]. 作物学报, 2016, 42(01): 82-92. |
[7] | 张文宇, 张伟欣, 葛道阔, 曹宏鑫, 刘岩, 宣守丽, 傅坤亚, 冯春焕, 陈魏涛. 基于生物量的油菜主茎叶片形态参数模拟研究[J]. 作物学报, 2015, 41(09): 1435-1444. |
[8] | 张亚杰,李京,彭红坤,陈秀斌,郑红裕,陈升孛,刘安国,胡立勇. 油菜生育期动态模拟模型的构建[J]. 作物学报, 2015, 41(05): 766-777. |
[9] | 艾治勇,郭夏宇,刘文祥,马国辉,青先国.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生产日期的变化[J]. 作物学报, 2014, 40(07): 1320-1329. |
[10] | 江敏,金之庆,石春林,林文雄. 福建省基于自适应调整的水稻生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12, 38(12): 2246-2257. |
[11] | 李克南,杨晓光,刘园,荀欣,刘志娟,王静,吕硕,王恩利. 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作物学报, 2012, 38(08): 1483-1493. |
[12] | 杨沈斌,申双和,赵小艳,赵艳霞,许吟隆,王主玉,刘娟,张玮玮.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09): 1519-1528. |
[13] | 李文峰,周治国,许乃银,陈兵林,孟亚利*. 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的模拟模型[J]. 作物学报, 2009, 35(7): 1290-1298. |
[14] | 瞿瑛;刘素红;谢云. 植被覆盖度计算机模拟模型与参数敏感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08, 34(11): 1964-1969. |
[15] | 常丽英;顾东祥;张文宇;杨杰;曹卫星;朱艳. 水稻叶片伸长过程的模拟模型[J]. 作物学报, 2008, 34(02): 311-3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