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7, Vol. 33 ›› Issue (06): 1004-1009.
徐富贤1;熊洪1;朱永川1;杨大金2;王贵雄1
XU Fu-Xian1,XIONG Hong1,ZHU Yong-Chuan1,YANG Da-Jin2,WANG Gui-Xiong1
摘要: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策略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根据该地区日照条件差的生态特点,采用稀植足肥促进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即通过超稀植降低苗峰,改善群体光照条件,提高成穗率,适当降低有效穗数,大幅度提高每穗着粒数,在保持高产适宜叶面积指数条件下扩大库容量;增施氮肥补充光合源,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核心技术是栽秧9.0万穴 hm-2、施氮210 kg。2004年、2005年生产示范分别比传统高产栽培技术增产11.86%~18.31%和14.32%~17.76%,其中超高产田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同行专家现场验收,产量高达10.81~11.05 t hm-2,创该生态区杂交中稻高产历史纪录。
[1] | 张倩, 韩本高, 张博, 盛开, 李岚涛, 王宜伦. 控失尿素减施及不同配比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1): 180-192. |
[2] | 闫彩霞, 王娟, 赵小波, 宋秀霞, 姜常松, 孙全喜, 苑翠玲, 张浩, 单世华. 全生育期鉴定筛选耐盐碱花生品种[J]. 作物学报, 2021, 47(3): 556-565. |
[3] | 周磊,刘秋员,田晋钰,朱梦华,程爽,车阳,王志杰,邢志鹏,胡雅杰,刘国栋,魏海燕,张洪程.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J]. 作物学报, 2020, 46(5): 772-786. |
[4] | 朱盈,徐栋,胡蕾,花辰,陈志峰,张振振,周年兵,刘国栋,张洪程,魏海燕. 江淮优良食味高产中熟常规粳稻品种的特征[J]. 作物学报, 2019, 45(4): 578-588. |
[5] | 周宝元,马玮,孙雪芳,丁在松,李从锋,赵明.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J]. 作物学报, 2019, 45(4): 589-600. |
[6] | 张经廷,吕丽华,董志强,张丽华,姚艳荣,申海平,姚海坡,贾秀领. 华北冬小麦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 作物学报, 2019, 45(11): 1746-1755. |
[7] | 徐富贤, 周兴兵, 张林, 蒋鹏, 刘茂, 朱永川, 郭晓艺, 熊洪. 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8, 44(04): 601-613. |
[8] | 李法计,徐学欣,肖永贵,何中虎,王志敏. 不同氮素处理对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相关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6, 42(12): 1853-1863. |
[9] |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戴其根,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 水稻甬优12产量13.5 t hm-2以上超高产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J]. 作物学报, 2016, 42(09): 1363-1373. |
[10] | 韦还和,孟天瑶,李超,张洪程,戴其根,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 水稻甬优12产量13.5 t hm-2以上超高产群体的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J]. 作物学报, 2016, 42(06): 886-897. |
[11] | 田青兰,李培程,刘利,张强,任万军. 四川不同生态区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杂交籼稻的稻米品质[J]. 作物学报, 2015, 41(08): 1257-1268. |
[12] | 丁锦峰, 黄正金, 袁毅,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稻–麦轮作下9000 kg hm–2产量水平扬麦20的群体质量及花后光合特征[J]. 作物学报, 2015, 41(07): 1086-1097. |
[13] | 徐富贤,张林,熊洪,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 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对结实率影响及其与组合间库源结构和开花习性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15, 41(06): 946-955. |
[14] | 韦还和,李超,张洪程,孙玉海,马荣荣,王晓燕,杨筠文,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水稻甬优12不同产量群体的株型特征[J]. 作物学报, 2014, 40(12): 2160-2168. |
[15] | 王晓燕,韦还和,张洪程,孙健,张建民,李超,陆惠斌,杨筠文,马荣荣,许久夫,王珏,许跃进,孙玉海. 水稻甬优12产量13.5 t hm-2以上超高产群体的生育特征[J]. 作物学报, 2014, 40(12): 2149-21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