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6, Vol. 32 ›› Issue (02): 260-266.
郑秀琴;冯利平;刘荣花
ZHENG Xiu-Qin; FENG Li-Ping and LIU Rong-Hua
摘要:
根据小麦生理生态学理论,建立了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最终产量模拟模型(WYSM),作为小麦生长模型的子模型。模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孕穗期水分、低温霜冻、高温及生长后期干热风对冬小麦粒数的影响,将灌浆期分成3个阶段,引入3个品种参数,考虑每个阶段最大灌浆速率,并利用温度、水分、籽粒体内N/C比等因子进行修正,考虑源库限制,最后采用产量构成因素方法建立小麦最终产量模型。利用北京地区和河南地区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WYSM模型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及最终产量的模拟效果很好,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高,粒数、粒重、产量及灌浆过程模拟的相对均方差(NRMSE)为4.2%~10.9%,相对误差(RE)绝对值的平均值为2.9%~6.7%,决定系数R2为0.88~0.99,说明模型不仅具有较强的机理性而且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
[1] | 郭星宇, 刘朋召, 王瑞, 王小利, 李军. 旱地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平衡对降水年型与施氮量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22, 48(5): 1262-1272. |
[2] | 王吕, 崔月贞, 吴玉红, 郝兴顺, 张春辉, 王俊义, 刘怡欣, 李小刚, 秦宇航. 绿肥稻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的增产和培肥短期效应[J]. 作物学报, 2022, 48(4): 952-961. |
[3] | 杜浩, 程玉汉, 李泰, 侯智红, 黎永力, 南海洋, 董利东, 刘宝辉, 程群.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J]. 作物学报, 2022, 48(3): 565-571. |
[4] | 王娟, 张彦威, 焦铸锦, 刘盼盼, 常玮. 利用PyBSASeq算法挖掘大豆百粒重相关位点与候选基因[J]. 作物学报, 2022, 48(3): 635-643. |
[5] | 王洋洋, 贺利, 任德超, 段剑钊, 胡新, 刘万代, 郭天财, 王永华, 冯伟.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不同水分冬小麦晚霜冻害评价[J]. 作物学报, 2022, 48(2): 448-462. |
[6] | 高震, 梁效贵, 张莉, 赵雪, 杜雄, 崔彦宏, 周顺利. 不同时期灌溉对华北平原春玉米穗粒数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7): 1324-1331. |
[7] | 张春, 赵小珍, 庞承珂, 彭门路, 王晓东, 陈锋, 张维, 陈松, 彭琦, 易斌, 孙程明, 张洁夫, 傅廷栋. 甘蓝型油菜千粒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4): 650-659. |
[8] | 张矞勋, 齐拓野, 孙源, 璩向宁, 曹媛, 吴梦瑶, 刘春虹, 王磊. 高分六号遥感影像植被特征及其在冬小麦苗期LAI反演中的应用[J]. 作物学报, 2021, 47(12): 2532-2540. |
[9] | 张福彦, 程仲杰, 陈晓杰, 王嘉欢, 陈锋, 范家霖, 张建伟, 杨保安. 黄淮麦区小麦粒重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鉴定及育种应用[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091-2098. |
[10] | 雷维, 王瑞莉, 王刘艳, 袁芳, 孟丽姣, 邢明礼, 徐璐, 唐章林, 李加纳, 崔翠, 周清元. 甘蓝型油菜容重及其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099-2110. |
[11] | 曾健, 徐先超, 徐昱斐, 王秀成, 于海燕, 冯贝贝, 邢光南. 利用动态转录组学挖掘大豆百粒重候选基因[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121-2133. |
[12] | 胡鑫慧, 谷淑波, 朱俊科, 王东. 分期施钾对不同质地土壤麦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258-2267. |
[13] | 周宝元, 葛均筑, 孙雪芳, 韩玉玲, 马玮,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 2021, 47(10): 1843-1853. |
[14] | 高芸, 张玉雪, 马泉, 苏盛楠,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朱新开, 郭文善. 春季低温对小麦花粉育性及粒数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1): 104-115. |
[15] | 雒文鹤, 师祖姣, 王旭敏, 李军, 王瑞. 节水减氮对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0, 46(6): 924-9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