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25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9-07-12
    • 研究论文
      籼-粳杂种稻米几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张爱红;徐辰武;莫惠栋
      作物学报. 1999, (04):  401-407. 
      摘要 ( 1701 )   PDF (411KB) ( 7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莫惠栋等新近提出的p+q十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籼-粳杂种5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试材的p=4, q=5。结果表明:(1)粒长、粒宽的遗传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着生在F1植株上)间没有发生遗传分离;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则在F2米粒间有极显著的遗传分离,故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2)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
      张文绪
      作物学报. 1999, (04):  408-417. 
      摘要 ( 1776 )   PDF (1062KB) ( 7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粒形指标、双峰乳突判别函数和后验概率分析法,对长江流域10个水稻遗址、时间跨度2000-1500。年前的68粒古栽培稻谷作了研究。发现古栽培稻具有性状变异的广域性,性状变域二维分布的独立性,性状组合的多型性,演化特征的原始性和过渡性。故将古栽培稻认定为1个与现代的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稻有别的类型,即古栽培稻类型。
      球茎大麦在大麦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李浩兵;张德玉;仲裕泉;黄友圣;许如根;吕超;黄志仁
      作物学报. 1999, (04):  418-423. 
      摘要 ( 1879 )   PDF (1567KB) ( 7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栽培大麦(2x)与球茎大麦(4x)种间杂种的产生及其细胞学鉴定结果。二者杂交成胚率平均可达48.43%,胚培成苗率平均可达25.64%。杂种F1染色体数为21,通过C-带鉴定表明,7条为母本栽培大麦染色体、14条为父本球茎大麦染色体。F1花粉母细胞中染色体构型:单价体4-7个、三价体1-3个,其余为二价体。杂种植株形态为父本球茎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野生种质资源地理分布
      曹永生;张贤珍;白建军;龚高法
      作物学报. 1999, (04):  424-432. 
      摘要 ( 1915 )   PDF (593KB) ( 7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至1996年底国家种质资源数据库保存的资料讨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野生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野生稻、半野生大麦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及其区域分布。阐述了地理分布原因。讨论了保护作物野生种的迫切性。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马有志;徐琼芳;辛志勇;陈孝;徐惠君;林志珊;张增艳;杜丽璞;李连城;富田因则;中田升;安室喜正
      作物学报. 1999, (04):  433-436. 
      摘要 ( 2088 )   PDF (652KB) ( 8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一中间但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僵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僵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中4与远中5的遗传组成有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抗黄矮病小麦种质F940418, T10
      小麦编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转化
      陈梁鸿;王新望;张晓东;张文俊;胡道芬;刘广田
      作物学报. 1999, (04):  437-440. 
      摘要 ( 1798 )   PDF (940KB) ( 8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小麦的幼穗和幼胚作为转化受体,首次用抗除草剂草甘麟的EPSPs基因作为选择标记,通过基因枪法共转化,将小麦编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1Dx5和1Dy10转移到普通小麦京花1号中,获得33株再生植株,经PCR初步检测有12株同时扩增到了3个处在不同质粒上的外源基因EPSPs, 1Dx5和1Dy10的目标片段。将部分PCR检测为阳性的转化体
      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王增远;徐雨昌;李震;王步军;过益先;丁玉萍;王占珍
      作物学报. 1999, (04):  441-446. 
      摘要 ( 2127 )   PDF (343KB) ( 8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田条件下,应用甲烷自动测试系统在水稻生育期内持续测定3个水稻品种的甲烷排放通量。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影响,品种间差异高达2.26倍;根量大的水稻品种,甲烷排放通量高,稻田气泡排放甲烷强度大,土壤水溶液中水溶甲烷浓度也高。试验证明,水稻根系的大小是导致水稻品种间甲烷排放通量差
      油菜高效转化系统的研究
      林良斌;官春云;李栒;王国槐;周小云;陈信波
      作物学报. 1999, (04):  447-450. 
      摘要 ( 1753 )   PDF (1025KB) ( 8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3为试验材料,运用子房注射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油菜。在授粉后第20小时至第30小时用自制的微玻针从子房中部注射0.5~1.5μg外源DNA,以高达12.8%的频率获得抗卡那霉素植株。分子杂交分析证明BT毒蛋白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转化频率为1.6%,表明子房注射法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油菜遗传转化方法。
      籼粳交加倍单倍体后代性状遗传的研究
      陈英;何平;陆朝福;徐云碧
      作物学报. 1999, (04):  451-457. 
      摘要 ( 1755 )   PDF (502KB) ( 7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一个典型的籼/粳组合、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花药进行培养,所获二倍体花粉植株除约20%自然结实率为0外,其余植株的结实率在1%至正常结实之间,65%株系在75%以上,并稳定地传至自交后代。对130多个加倍单倍体(DH)多种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花药培养可以克服籼/粳后代包括育性在内的各种性状长期分离不易
      冬小麦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群体光合速率关系的研究
      王志芬;陈学留;余美炎;王同燕;任凤山;徐兵
      作物学报. 1999, (04):  458-465. 
      摘要 ( 1794 )   PDF (509KB) ( 8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鲁麦14)群体根系吸收活力和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动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返青到成熟,冬小麦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群体光合速率符合回归方程y=2.050+1.641x(r=0. 8163* );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根层14C光合产物集运速率显著相关((r=0.9629**),其变化主要受根层、茎层、叶层32P矿质集运速
      不同Zn2+活度对水稻根和叶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人民;杨肖娥;杨玉爱
      作物学报. 1999, (04):  466-473. 
      摘要 ( 1887 )   PDF (1263KB) ( 8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营养液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Zn2+活度((pZn2+9.7, pZn2+11.0和pZn2+> 11.5 )对水稻根叶的生长发育和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Zn2+活度下,对水稻秧苗的出叶速度减慢,但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明显差异,极度缺锌(pZn2+>11.5)时,敏感品种只生长3.5叶,而耐低锌品种生长4.5叶左右;轻度缺锌或缺锌初期叶绿素含量上升和
      对预测作物发育的积温法的评价
      殷新佑
      作物学报. 1999, (04):  474-782. 
      摘要 ( 1870 )   PDF (497KB) ( 9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作者近年对水稻发育光温反应的研究,本文综合出积温法在描述作物发育与温度关系上存在的问题。第一,积温法假设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间呈线性关系,而实际上为非线性。第二,积温法假定作物发育对昼、夜温反应相同,而实际上发育存在明显的温周期现象,即对昼温和夜温有不同的反应。第三,积温法假设作物发育对温度的敏感
      利用叶绿素计对短季棉氮素营养诊断的初步研究
      邬飞波;许馥华;金珠群
      作物学报. 1999, (04):  483-488. 
      摘要 ( 1753 )   PDF (327KB) ( 8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以叶绿素计诊断短季棉的氮素营养。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功能叶叶绿素计读数与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Na,Ndw)及施氮水平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其中对Na的正相关高于Ndw;与光合强度呈极显著指数相关;与产量、三桃数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回归。获得了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计诊断指标。叶绿素计变动1格的参考施氮量为23.3~25
      RAPD在玉米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
      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作物学报. 1999, (04):  489-493. 
      摘要 ( 1835 )   PDF (1038KB) ( 7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和它们的7个单交种为材料,从种子中提取DNA,进行RAPD扩增,探索利用RAPD标记鉴定玉米品种和纯度分析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间、杂交种间、自交系和杂交种间均有明显差异,利用3个引物可将14个材料完全分开。RAPD技术用于玉米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是可行的。
      变水处理条件下小麦幼苗的甜菜碱代谢与抗旱性的关系
      景蕊莲;昌小平;胡荣海;董玉琛
      作物学报. 1999, (04):  494-498. 
      摘要 ( 2046 )   PDF (351KB) ( 8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缓慢土壤水分胁迫一复水的变水处理条件下,小麦幼苗地上部分相对含水量在80%~70%时,甜菜碱含量及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最高,相对含水量大于80%或小于70%,甜菜碱的含量和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都降低,并且两者变化是“同步”的。水分胁迫时,小麦幼苗迅速积累甜菜碱,抗旱型小麦增加6~8倍,水分敏感型增加4倍。积累甜菜碱与
      浙江省早籼稻蒸煮品质的品种、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研究
      郭银燕;张云康;胡明训;胡秉民;陈昆荣
      作物学报. 1999, (04):  499-503. 
      摘要 ( 2064 )   PDF (267KB) ( 8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浙江省1995年早籼稻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点参试品种蒸煮品质测定结果为材料,用多元分析法探讨了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3个蒸煮品质的品种(基因型)效应、地点效应、品种×地点互作和蒸煮品质间的相关关系,剖析了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蒸煮品质的3个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而且依次以直链淀粉含量的品
      稀土元素对酸雨胁迫小麦活性氧清除系统响应的作用
      严重玲;洪业汤;王世杰;付舜珍;杨先科;朱克勇;吴善绮
      作物学报. 1999, (04):  504-507. 
      摘要 ( 1766 )   PDF (254KB) ( 11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栽条件下,就酸雨胁迫下小麦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响应及稀土元素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导致小麦活性氧酶促系统的SOD, CAT, POD酶活性总体水平发生变化。CAT, SOD活性减弱,POD活性增加,致使体内活性氧清除能力减弱,稀土元素的施用增加了CAT, SOD活性水平,削弱了由于酸雨胁迫所导致的POD活性的增加,从而增强了清
      玉米籽粒发育早期的乙烯代谢研究
      张风路;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作物学报. 1999, (04):  508-512. 
      摘要 ( 1913 )   PDF (279KB) ( 10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籽粒败育与乙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采用两类不同基因型(果穗顶端败育类型和正常类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籽粒发育前期乙烯的代谢变化进行了双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的乙烯释放量在授粉后的0~8天((0~8DAA)出现高峰。同期败育类型玉米籽粒的乙烯释放量显著高于正常类型;在同一类型中又表现为顶部高于中部。这种乙
      茶树体细胞畸形胚的发生和利用
      刘德华;周带娣;陈庆余
      作物学报. 1999, (04):  513-517. 
      摘要 ( 1860 )   PDF (774KB) ( 8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茶树组织培养中,正常体细胞胚常和畸形胚相伴发生。根据畸形胚的表征可将其分为多子叶胚、子叶膨大胚、单极胚、愈伤组织化胚四类。在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比值低的培养基上培养,子叶柄、叶柄愈伤组织的畸形胚发生率高;正常胚转化成畸形胚。GA3的添加对畸形胚的分化及正常胚转化成畸形胚有促进作用。多子叶胚、子叶膨大胚、
      栽培稻的基因型差异程度和分类
      李任华;徐才国;孙传清;李自超;王象坤
      作物学报. 1999, (04):  518-526. 
      摘要 ( 1790 )   PDF (550KB) ( 8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来自一个籼/粳交(圭630/02428)的双单倍体(DH)系和由多种类型的籼、粳品种(系)组成的对照组,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亚洲栽培稻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栽培稻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差异类型,即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前者主要存在于籼、粳分化程度比较高的对照组中,85%以上的有关位点已经发生了籼或粳的分化趋向;后者主要存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