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文萱1,**,鲍建喜1,**,王彦博1,马雅杰1,龙艳1,李金萍2,董振营1,2,*,万向元1,2,*
QIN Wen-Xuan1,**,BAO Jian-Xi1,**,WANG Yan-Bo1,MA Ya-Jie1,LONG Yan1,LI Jin-Ping2,DONG Zhen-Ying1,2,*,WAN Xiang-Yuan1,2,*
摘要:
玉米叶夹角是冠层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可直接影响光和CO2在冠层的分布及群体的光能利用效率,从而影响玉米产量。为解析玉米叶夹角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玉米叶夹角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854份玉米自交系作为关联群体,在5个环境下对玉米穗位上1叶(ULA1)、上2叶(ULA2)和上3叶(ULA3)的叶夹角性状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并分别利用均匀分布于玉米基因组10条染色体的279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基于FarmCPU算法,共检测到81个与叶夹角性状显著关联的SNP,其中与ULA1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为26个,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在0.03%~9.68%;与ULA2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为27个,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在0.06%~9.30%;与ULA3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为28个,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在0.01%~8.23%。进一步鉴定出17个可被重复检测到的高可信显著关联SNP,其中3个SNP关联区间为本研究首次报道,14个SNP标记位于前人已定位QTL置信区间或/和已知叶夹角显著SNP标记1 Mb之内,9个SNP标记可与不同节位叶夹角性状同时显著关联。鉴定出7个PVE > 5%的主效SNP,通过等位变异效应分析进一步挖掘出9份聚合7个主效位点优异等位变异、叶夹角性状显著降低的优异种质资源。在17个高可信显著SNP候选区间共鉴定出131个候选基因,其中1号染色体PZE-101039301 标记下游70 kb存在调控叶夹角的已知基因DRL1,其他候选基因均尚未验证其调控玉米叶夹角的功能。本研究采用GWAS策略所挖掘玉米叶夹角遗传位点和候选基因有助于揭示叶夹角的遗传机制,并为今后克隆玉米叶夹角调控基因提供理论指导,所鉴定优异等位变异和种质资源有助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叶夹角性状和提高玉米产量。
[1] | 郭瑶, 柴强, 殷文, 范虹. 玉米密植光合生理机制及应用途径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 2022, 48(8): 1871-1883. |
[2] | 怀园园, 张晟瑞, 武婷婷, 李静, 孙石, 韩天富, 李斌, 孙君明. 大豆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育种应用潜力评价[J]. 作物学报, 2022, 48(8): 1957-1976. |
[3] | 王天波, 赫文学, 张峻铭, 吕伟增, 梁雨欢, 卢洋, 王雨露, 谷丰序, 宋词, 陈军营. 人工老化玉米种胚ROS产生及ATP合成酶亚基mRNA完整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22, 48(8): 1996-2006. |
[4] | 夏秀忠, 张宗琼, 杨行海, 荘洁, 曾宇, 邓国富, 宋国显, 黄欲晓, 农保选, 李丹婷. 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芽期耐盐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22, 48(8): 2007-2015. |
[5] | 裴丽珍, 陈远学, 张雯雯, 肖华, 张森, 周元, 徐开未.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8): 2115-2124. |
[6] | 杨飞, 张征锋, 南波, 肖本泽.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筛选[J]. 作物学报, 2022, 48(7): 1813-1821. |
[7] | 杨迎霞, 张冠, 王梦梦, 陆国清, 王倩, 陈锐.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转基因玉米GM11061分子特征研究[J]. 作物学报, 2022, 48(7): 1843-1850. |
[8] | 田甜, 陈丽娟, 何华勤.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372-1388. |
[9] | 王丹, 周宝元, 马玮, 葛均筑,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长江中游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437-1450. |
[10] | 杨欢, 周颖, 陈平, 杜青, 郑本川, 蒲甜, 温晶, 杨文钰, 雍太文. 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476-1487. |
[11] | 陈静, 任佰朝,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叶面喷施甜菜碱对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形成及抗氧化能力的调控[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502-1515. |
[12] | 徐田军, 张勇, 赵久然, 王荣焕, 吕天放, 刘月娥, 蔡万涛, 刘宏伟, 陈传永, 王元东. 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光合及灌浆脱水特性[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526-1536. |
[13] | 肖颖妮, 于永涛, 谢利华, 祁喜涛, 李春艳, 文天祥, 李高科, 胡建广. 基于SNP标记揭示中国鲜食玉米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301-1311. |
[14] | 崔连花, 詹为民, 杨陆浩, 王少瓷, 马文奇, 姜良良, 张艳培, 杨建平, 杨青华. 2个玉米ZmCOP1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录丰度对不同光质处理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312-1324. |
[15] | 陈玲玲, 李战, 刘亭萱, 谷勇哲, 宋健, 王俊, 邱丽娟. 基于78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叶柄夹角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333-13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