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京琳, 李佳林, 李新鹏, 安保光, 曾翔, 吴永忠, 黄培劲, 龙湍. 水稻ptc1隐性核不育系的创制及其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173-2183. |
[2] |
张毅,许乃银,郭利磊,杨子光,张笑晴,杨晓妮. 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区域试验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的优化设计[J]. 作物学报, 2020, 46(8): 1166-1173. |
[3] |
向丽媛,徐凯,苏静,吴超,袁雄,郑兴飞,刁英,胡中立,李兰芝. 基于通路分析剖析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J]. 作物学报, 2019, 45(9): 1319-1326. |
[4] |
王兰芬, 武晶, 王昭礼, 陈吉宝, 余莉, 王强, 王述民.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不同环境下表型差异及生态适应性评价[J]. 作物学报, 2018, 44(03): 357-368. |
[5] |
沈超,李定国,聂以春,林忠旭. 利用黄褐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定位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J]. 作物学报, 2017, 43(12): 1733-1745. |
[6] |
朱协飞**,王鹏**,司占峰,张天真*. 基于陆地棉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产量性状QTL定位[J]. 作物学报, 2017, 43(12): 1784-1790. |
[7] |
张征,张雪丽,莫博程,代志军,胡中立,李兰芝,郑兴飞. 籼型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 作物学报, 2017, 43(10): 1448-1457. |
[8] |
王博新,王亚辉,陈朋飞,刘徐冬雨,冯志前,郝引川,张仁和,张兴华,薛吉全*. 源于陕A群、陕B群玉米自交系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17, 43(09): 1328-1336. |
[9] |
谢辉,党小景,刘二宝,曾思远,洪德林. 江淮稻区杂交粳稻骨干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SSR标记位点鉴定[J]. 作物学报, 2016, 42(03): 330-343. |
[10] |
许乃银,金石桥,李健.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的设计[J]. 作物学报, 2016, 42(01): 43-50. |
[11] |
李芦江,兰海,潘光堂,杨克诚.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J]. 作物学报, 2014, 40(11): 1895-1904. |
[12] |
崔超,高聚林*,于晓芳*,苏治军,王志刚,孙继颖,胡树平,王海燕,高英波,高鑫. 18个玉米自交系氮效率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14, 40(05): 838-849. |
[13] |
王建军,雍洪军,张晓聪,李明顺,张德贵,白丽,高志强,张世煌,李新海. 12个外来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 38(12): 2170-2177. |
[14] |
赵芳明,张桂权,曾瑞珍,杨正林,凌英华,桑贤春,何光华.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研究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J]. 作物学报, 2012, 38(11): 2007-2014. |
[15] |
库丽霞, 孟庆雷, 侯本军, 李家富, 刘海静, 陈彦惠. 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果[J]. 作物学报, 2012, 38(02): 215-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