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京琳, 李佳林, 李新鹏, 安保光, 曾翔, 吴永忠, 黄培劲, 龙湍. 水稻ptc1隐性核不育系的创制及其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173-2183. |
[2] |
曹新川,胡守林,韩秀锋,何良荣,郭伟锋. 海岛棉棉铃阶段性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20, 46(02): 300-306. |
[3] |
向丽媛,徐凯,苏静,吴超,袁雄,郑兴飞,刁英,胡中立,李兰芝. 基于通路分析剖析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J]. 作物学报, 2019, 45(9): 1319-1326. |
[4] |
张征,张雪丽,莫博程,代志军,胡中立,李兰芝,郑兴飞. 籼型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 作物学报, 2017, 43(10): 1448-1457. |
[5] |
王博新,王亚辉,陈朋飞,刘徐冬雨,冯志前,郝引川,张仁和,张兴华,薛吉全*. 源于陕A群、陕B群玉米自交系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17, 43(09): 1328-1336. |
[6] |
黄中文,徐新娟,王伟,梅沛沛. 河南夏大豆区近30年主要大豆品种产量改良的遗传进展[J]. 作物学报, 2016, 42(07): 1009-1015. |
[7] |
谢辉,党小景,刘二宝,曾思远,洪德林. 江淮稻区杂交粳稻骨干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SSR标记位点鉴定[J]. 作物学报, 2016, 42(03): 330-343. |
[8] |
李芦江,兰海,潘光堂,杨克诚.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J]. 作物学报, 2014, 40(11): 1895-1904. |
[9] |
崔超,高聚林*,于晓芳*,苏治军,王志刚,孙继颖,胡树平,王海燕,高英波,高鑫. 18个玉米自交系氮效率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14, 40(05): 838-849. |
[10] |
韦还和,姜元华,赵可,许俊伟,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郑飞. 甬优系列杂交稻品种的超高产群体特征[J]. 作物学报, 2013, 39(12): 2201-2210. |
[11] |
雷东阳,唐文帮,解志坚,刘海,陈立云*.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J]. 作物学报, 2013, 39(09): 1569-1575. |
[12] |
马兰,杜洪岩,李荣田. 甜菜单体附加系M14种子形成方式[J]. 作物学报, 2013, 39(03): 381-388. |
[13] |
殷春渊,杨海霞,杜彦修,张静,李俊周,孙红正,彭廷,赵全志. 水稻不同部位伤流强度的差异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13, 39(01): 153-163. |
[14] |
王建军,雍洪军,张晓聪,李明顺,张德贵,白丽,高志强,张世煌,李新海. 12个外来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 38(12): 2170-2177. |
[15] |
库丽霞, 孟庆雷, 侯本军, 李家富, 刘海静, 陈彦惠. 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果[J]. 作物学报, 2012, 38(02): 215-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