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7, Vol. 33 ›› Issue (02): 230-235.
庄克章1;郭新宇2;王纪华2;王空军1,*;吴正锋1;刘鹏1;董树亭1;张吉旺1
ZHUANG Ke-Zhang1,GUO Xin-Yu2,WANG Ji-Hua2,WANG Kong-Jun1*,WU Zheng-Feng1,LIU Peng1,DONG Shu-Ting1,ZHANG Ji-Wang1
摘要:
在种植密度为3万株 hm-2的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高油115上、中和下部叶片灌浆期光能利用和耗散特性。结果表明,高油115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色值等均显著低于普通玉米农大108(P<0.05),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略低于普通玉米(P>0.05);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低于农大108;PSⅡ活性(Fv/Fo)略低于普通玉米(P>0.05)。高油115表观电子传递速率低于农大108,在相同光能下,高油玉米热耗散比例较普通玉米高,光能利用效率明显低于普通玉米叶片,3个叶位中中部叶差异最大,表明高油115光合速率较低主要是因光能利用率偏低造成的。在高油玉米育种和栽培中应选用高光效自交系配组和改善肥水条件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1] | 蒯婕,左青松,陈爱武,程雨贵,梅少华,吴江生,周广生. 不同栽培模式对油菜产量和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7, 43(06): 875-884. |
[2] | 李玉,陈璐,严凯,孙影,殷毅凡,丁秀文,戴其根,张洪程. 1,2,4-三氯苯对2个不同耐性水稻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6, 42(02): 255-264. |
[3] | 郝小琴,姚鹏鹤,高峥荣,吴子恺. 低温胁迫对微胚乳超甜超高油玉米耐寒性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4, 40(08): 1470-1484. |
[4] | 张晓勤,薛大伟,张国平. 不同环境及栽培条件下啤用大麦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变化[J]. 作物学报, 2013, 39(09): 1674-1678. |
[5] | 徐田军,董志强,高娇,陈传晓,焦浏,解振兴. 聚糠萘水剂对不同积温带玉米叶片衰老和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2, 38(09): 1698-1709. |
[6] | 马玉平, 王石立, 李维京. 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玉米生殖期冷害致灾因子研究[J]. 作物学报, 2011, 37(09): 1642-1649. |
[7] | 汪月霞, 索标, 赵腾飞, 曲晓菲, 袁利刚, 赵雪娟, 赵会杰. 外源ABA对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灌浆期小麦psbA基因表达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08): 1372-1377. |
[8] | 周毅,付志远,李青,徐淑兔,CHANDER Subhash,杨小红,李建生,严建兵. 高油和普通玉米自交系类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的比较分析[J]. 作物学报, 2009, 35(11): 2073-2084. |
[9] | 邵瑞鑫;上官周平. 外源一氧化氮供体SNP对受旱小麦光合色素含量和PS II光能利用能力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05): 818-822. |
[10] | 姜海鹰;张宝石;邢吉敏;李玉玲;樊敏;宋同明;戴景瑞;陈绍江. 高油玉米杂交种品质及其花粉直感效应的稳定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07, 33(12): 2047-2052. |
[11] | 李浩;张平平;查向东;夏先春;何中虎. 优质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和豫麦34灌浆期高温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J]. 作物学报, 2007, 33(10): 1644-1653. |
[12] | 刘萍;郭文善;浦汉春;封超年;朱新开;彭永欣. 灌浆期短暂高温对小麦淀粉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6, 32(02): 182-188. |
[13] | 姜海鹰;陈绍江;高兰锋;邢吉敏;宋同明;戴景瑞. 高油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优势模式分析[J]. 作物学报, 2005, 31(03): 361-367. |
[14] | 吴正锋;王空军;董树亭;胡昌浩;刘鹏;张吉旺. 高油玉米源、库生理特性研究 Ⅰ.高油玉米产量受叶源的限制[J]. 作物学报, 2005, 31(03): 283-288. |
[15] | 陈雨海;余松烈;于振文. 小麦生长后期群体光截获量及其分布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03, 29(05): 730-7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