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7, Vol. 33 ›› Issue (05): 703-707.
廖杰1,2;魏会廷1,**;李俊1;杨玉敏1,2;曾云超1,2;彭正松2;杨武云1,*
LIAO Jie12,WEI Hui-Ting1**,LI Jun1,YANG Yu-Min12,ZENG Yun-Chao12,PENG Zheng-Song1,YANG Wu-Yun2*
摘要: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1] |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李俊,马孝玲,李式昭,黄明波,刘淼. 小麦产量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及品种间差异[J]. 作物学报, 2019, 45(8): 1260-1269. |
[2] | 寇春兰,赵来宾,刘梦,郝明,甯顺腙,袁中伟,刘登才,张连全*. 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连锁标记及染色体区段检测[J]. 作物学报, 2016, 42(07): 984-989. |
[3] |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杨武云,吴元奇,吴春,马孝玲,李式昭. 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J]. 作物学报, 2016, 42(06): 803-812. |
[4] | 李俊, 魏会廷, 胡晓蓉, 李朝苏, 汤永禄, 刘登才, 杨武云. 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J]. 作物学报, 2011, 37(02): 255-262. |
[5] | 李俊,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J]. 作物学报, 2009, 35(12): 2167-2173. |
[6] | 陈华华;李俊;万洪深;王玲玲;彭正松;杨武云. 实心小麦86-741茎秆的解剖分析及壁厚特性的SSR标记[J]. 作物学报, 2008, 34(08): 1381-1385. |
[7] | 李根英;夏先春;张明;张勇;何中虎;孙其信. CIMMYT新型人工合成小麦Pina和Pinb基因等位变异[J]. 作物学报, 2007, 33(02): 242-249. |
[8] | 周建林;揭雨成;蒋彦波; 胡翔;张健. 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苎麻品种的亲缘关系[J]. 作物学报, 2004, 30(03): 289-2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