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3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7-05-12
    • 研究论文
      对转蚕丝芯蛋白轻链基因棉花的分析
      上官小霞;王凌健;李燕娥;梁运生;吴霞
      作物学报. 2007, (05):  697-702. 
      摘要 ( 1826 )   PDF (814KB) ( 10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棉纤维特异表达启动子GAE6-3A驱动的蚕丝芯蛋白轻链基因(FBN)转入陆地棉R15中。T0代转基因再生株FNB基因PCR检测阳性率达70%。随机选取4个转基因株系T1代材料的Southern杂交显示,3个为双拷贝插入、1个为单拷贝插入;Northern分析结果证实FBN基因在转基因棉纤维中表达。转基因后代的纯合选育主要以田间卡那霉素检测结合实验室内GUS组织化学检测进行,其中4个株系已获得了T3代转基因材料,其他若干个转化子也获得T1代和T2代的不同材料。对6个转基因棉花株系后代纤维检测结果表明,蚕丝芯蛋白轻链基因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对纤维强度的改良。H18、H32、H34株系转基因棉花后代纤维强度较对照显著提高,其中H18纤维强度提高12.3%。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廖杰;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作物学报. 2007, (05):  703-707. 
      摘要 ( 2027 )   PDF (681KB) ( 12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不同水肥条件下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研究
      黄明丽;邓西平;周生路;赵玉宗;Shinobu INANAGA
      作物学报. 2007, (05):  708-716. 
      摘要 ( 2086 )   PDF (731KB) ( 1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选用了3个二倍体(Triticum boeoticum,AA;Aegilops speltoides,BB和Ae. tauschii,DD)、2个四倍体(T. dicoccoides,AABB和T. dicoccum,AABB)和1个六倍体(T. aestivum,AABBDD)的小麦进化材料,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研究小麦进化中养分效率的差异及水肥条件对小麦养分利用的影响。试验表明,随小麦的进化,养分(N、P和K)吸收量和吸收效率显著增加,但是籽粒养分含量却减少。水分胁迫和低肥处理减少小麦籽粒养分含量、(整株)养分吸收量和吸收效率。小麦的生物量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养分利用效率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而且后者的差异更大。随小麦的进化,生物量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6个小麦进化材料的生物量氮、磷利用效率(NUTEb和PUTEb)的大小顺序相同,均为:Ae. speltoides > T. dicoccumT. dicoccoidesAe. tauschiiT. boeoticum > T. aestivum,而生物量钾利用效率(KUTEb)是T. aestivumAe. tauschiiAe. speltoides > T. dicoccoides > T. dicoccum > T. boeoticumAe. tauschii的产量养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二倍体小麦(AA和BB),表明D组染色体上存在有控制高效利用养分的基因。产量氮、磷、钾利用效率(NUTEg、PUTEg、KUTEg)和收获指数(HI)的大小排序均为:T. aestivum > T. dicoccumT. dicoccoidesAe. tauschii > T. boeoticumAe. speltoides。水分与养分对生物量养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而对产量养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却不显著,说明小麦产量养分利用效率是较为稳定的特性,主要由基因型决定。水分胁迫有利于提高小麦生物量养分利用效率,但是增加施肥量却对其有负作用。

      玉米ppc基因过表达对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丁在松;赵明;荆玉祥;李良璧;匡廷云
      作物学报. 2007, (05):  717-722. 
      摘要 ( 2198 )   PDF (804KB) ( 12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外源ppc基因导入水稻以期增加产量是国内外的重要研究领域。然而,关于ppc基因过表达能否提高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至今尚无定论。本研究将玉米ppc基因导入水稻中花8号,获得大量转基因水稻植株。经PCR筛选、PEPC活性测定、Southern和Western杂交分析,表明玉米ppc基因已经整合到受体水稻基因组中,并得到了正确和高效的表达。测定了温室内种植的T1代6个PEPC活性不同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光合速率,只有活性最高的株系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7.3%。在旱作栽培条件下测定了T3代33个转基因株系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光强下,绝大多数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增加,最大提高了68.8%。比较6个转基因株系的T1和T3代看到,逆境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明显提高。以上结果表明水稻中导入ppc基因可以提高其光合速率,特别是逆境条件下的光合速率。

      水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TNrt2.1的编码蛋白特征和表达
      徐海荣;谷俊涛;路文静;邓若磊;曹云飞;肖凯
      作物学报. 2007, (05):  723-730. 
      摘要 ( 1960 )   PDF (1766KB) ( 10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Nipponbare的OsNrt2.1 cDNA序列,从氮效率较高的水稻品种TP309中克隆了与OsNrt2.1高度同源的硝酸盐转运蛋白(NRT)基因OsTNrt2.1。其开放阅读框为1 602 bp,编码533个氨基酸残基。OsTNrt2.1具有NRT共有的结构特征,与拟南芥、玉米、小麦、大麦和烟草的NRT基因高度同源。OsTNrt2.1的表达表现器官特异性,在根中高于在叶中。此外,OsTNrt2.1的表达受NH4+的抑制和NO3-的诱导,并具典型的昼夜节律特征。在不同NO3-浓度下,OsTNrt2.1的表达水平相近,表明OsTNrt2.1可能是具有双亲和特征的NRT基因。在不同氮源及不同介质氮浓度条件下,OsTNrt2.1在根中的表达均高于在叶中,表明OsTNrt2.1对于根系吸收NO3-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小麦籽粒DON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裴自友;贾高峰;亓增军;庄丽芳;冯祎高;王秀娥;陈佩度;刘大钧
      作物学报. 2007, (05):  731-737. 
      摘要 ( 1846 )   PDF (588KB) ( 1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选育抗赤霉病且籽粒毒素含量低的小麦品种以减轻赤霉病危害,在对我国南方麦区地方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选用8个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含量水平不同的小麦品种作亲本,按8×8半双列杂交配制28个杂交组合,以接种后成熟籽粒中DON含量、病小穗数、病小穗率和病粒率为指标,进行赤霉病抗性、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遗传分析,以及不同鉴定指标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品种中籽粒DON含量以苏麦3号最低(0.5715 mg kg-1),Alondra’s最高(13.5560 mg kg-1),各组合F1的籽粒DON含量均低于感病品种Alondra’s。品种间GCA和SCA存在显著差异,籽粒DON含量以加性效应为主,存在部分显性效应。苏麦3号、望水白和翻山小麦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以苏麦3号为亲本的5个组合、望水白为亲本的4个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大。扬麦158一般配合力效应较小,但有4个组合表现较好的特殊配合力效应。籽粒DON含量和病小穗数、病小穗率、病粒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感病品种Alondra’s和绵阳8545的各个抗性鉴定指标的一般配合力在8个品种的排序中表现一致,抗病品种各个抗性指标的一般配合力在8个参试材料间的排序有所差异。DON含量的狭义遗传力为74.54%,因此以抗DON积累为指标的赤霉病抗性育种,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玉米自交系18-599(白)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和转barnase基因植株的获得
      孙庆泉;张颖;荣廷昭;董树亭;张春庆
      作物学报. 2007, (05):  738-743. 
      摘要 ( 1912 )   PDF (1116KB) ( 9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抗病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18-599(白)为试材,优化其遗传转化受体体系,并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转化。结果表明,在基于N6和MS培养基的8个方案中,N6-4培养基是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最佳培养基;幼胚的最佳接种长度为1.6 mm;用于转化的幼胚愈伤组织继代次数最好控制在5次之内。利用18-599(白)优化受体体系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基因枪转化,用除草剂Basta作筛选剂,其致死浓度为8 mg L-1,3轮筛选的Basta浓度依次为6、8和6 mg L-1。对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和大田不育性状观察表明,获得了转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18-599(白)转化植株。

      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QTL的定位及其与产量的关联分析
      崔世友;喻德跃
      作物学报. 2007, (05):  744-750. 
      摘要 ( 1978 )   PDF (490KB) ( 14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来自波高×南农94-156的151个RI家系检测与4个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累积量、净增量)有关的QTL,并分析其与籽粒产量、表观生物学产量和表观收获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叶绿素累积量有关的QTL位于D1a+Q、F、G、H、L和M连锁群上,每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9%~23.4%。V6和R2期没有检测到2个年份均表达的QTL,而在R4期检测到4个在2个年份均表达的QTL(qccF.1qccG.2qccH.1qccM.1),R6期仅检测到1个QTL(qccH.1)在2个年份均表达,该QTL在R4也表达。与叶绿素含量净增量有关的QTL位于B2和L连锁群上,在V6-R2时期没有检测到与叶绿素净增量有关的QTL,在B2和L连锁群上的两个QTL(qccB2-1.1qccL.1)在R2-R4和R4-R6时期均表达,qccB2-1.1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4%~9.8%,而qccL.1所解释表型变异达29.5%~31.3%。但这两个QTL在R2-R4和R4-R6时期表达的性质不同,且与2年均表达的籽粒产量QTL共位。这印证了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与籽粒产量间存在的极显著正相关。

      棉花胚性愈伤组织的转化及转基因胚状体的有效萌发与成苗技术研究
      谢德意;金双侠;郭小平;张献龙
      作物学报. 2007, (05):  751-756. 
      摘要 ( 2115 )   PDF (1275KB) ( 13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棉花胚性愈伤组织作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菌株为A1)将质粒载体pSG529上的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导入4个陆地棉品种,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的遗传转化效率并建立了转基因再生植株的有效成苗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转化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的转化效率差异较大,豫早1号和珂字201的遗传转化效率及植株再生能力显著高于豫棉4号和鄂棉23。降低培养基无机盐浓度,用Phytagel固化,能够提高胚萌发成苗率,降低畸形苗频率,在生根培养中添加少量活性碳提高了根系活力。再生植株长到3~5片真叶时,可以切除发褐根系,转移到新鲜的低盐培养基中,重新生根。在试管苗移栽过程中,采用逐步揭开封口膜,炼苗的措施,可以提高试管苗的环境适应能力,显著提高移栽成活效率。

      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籼稻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
      张媛媛;曹桂兰;韩龙植
      作物学报. 2007, (05):  757-762. 
      摘要 ( 1883 )   PDF (462KB) ( 11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61对SSR引物对原产于中国14个省的440份籼稻地方品种进行了SSR分析,并对各省、经度和纬度间的籼稻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地方品种遗传距离变异范围在各省份间为0.0707~0.4076;经度间为0.0680~0.3032;纬度间为0.0385~0.2696。相邻的省份、经度、纬度的籼稻地方品种基本归为同一类群,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近,而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省份、经度、纬度的籼稻地方品种基本归为不同类群,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远,说明籼稻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按经度和纬度划分较按省份划分的品种间遗传距离更具有规律性。

      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的时空分布模型研究
      陈兵林;曹卫星;周治国;朱艳
      作物学报. 2007, (05):  763-770. 
      摘要 ( 2065 )   PDF (634KB) ( 10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的时空分布模型,对预测我国不同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指导我国原棉进出口和纺纱企业配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棉花花铃期生理生态因子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量化了棉花品种、棉株空间枝节、花铃期日均温、光照长度、土壤含水量、棉株含氮量与棉花纤维品质指标形成的关系,并结合已有的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生态模型,构建了机理性较强的预测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长度整齐度等单一纤维品质指标的时空分布模型及综合指标模型。利用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类型、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的试验资料对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的时空分布模型进行了检验,显示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长度整齐度的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的均方差根(RMSE),在时间分布模型中分别为0.15 mm、0.29 cN tex-1、0.18和0.36,在空间分布模型中分别为0.22 mm、0.60 cN tex-1和 0.15和0.86,与实际观察值间的误差皆小于5 %,说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通用性和准确性。

      适用于4种玉米基因型的农杆菌转化方法的探讨
      梁业红;叶兴国;张世煌
      作物学报. 2007, (05):  771-775. 
      摘要 ( 2153 )   PDF (509KB) ( 12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改良的农杆菌培养液、侵染液、共培养培养基和筛选培养基等技术体系,对4个玉米基因型Hi-Ⅱ、H99、国内2个优良自交系R18-599和齐319的新鲜幼胚、预培养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农杆菌转化研究,并比较了不同共培养方式对农杆菌侵染不同玉米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Hi-Ⅱ新鲜幼胚在固体培养基上共培养和滤纸上共培养后GUS基因瞬间表达率分别为83.7%和4.4%,前法优于后法;Hi-Ⅱ新鲜幼胚、预培养3 d的幼胚愈伤组织经农杆菌侵染后GUS基因瞬间表达率分别为83.7%和12.1%,新鲜幼胚比预培养的幼胚愈伤组织更适合于农杆菌转化。用上述优化的条件对另外3个不同基因型的2种不同外植体H99、齐319(新鲜幼胚)和R18-599(胚性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共培养3 d后的GUS基因瞬间表达率分别为65.2%、52.6%和58%,表明该转化体系适合于上述4种基因型的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此外农杆菌侵染Hi-Ⅱ新鲜幼胚后经在含巴龙霉素25~100 mg L-1培养基上3轮选择后,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率为2.4%,近似反映了本研究的遗传转化率。其他3个基因型的抗性愈伤也正在筛选中。结果初步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可能对4种基因型均适用。

      局部灌水条件下不同根区在作物吸水中的作用
      胡田田;康绍忠
      作物学报. 2007, (05):  776-781. 
      摘要 ( 1658 )   PDF (490KB) ( 10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分根装置,在均匀灌水、固定部分根区灌水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分期测定玉米的耗水量、两个1/2根区及整个根区的土—根系统水分传导与土壤含水量,研究各个根区在作物水分吸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灌水方式下,玉米耗水量与全部根区和灌水区土-根系统水分传导间均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均匀灌水条件下,1/2根区水分传导约占全部根区水分传导的一半;固定灌水条件下,灌水区占全部根区水分传导的比例远大于非灌水区,与全部根区接近。交替灌水条件下,两个根区对全部根区水分传导的贡献呈交替变化,其非灌水区占全部根区水分传导的比例较之固定灌水明显增大。全部根区土-根系统水分传导与灌水区土壤含水量明显相关,灌水区土壤含水量决定了整株作物的水分吸收情况。交替灌水的非灌水区从土壤到根系仍有一定的水分传输作用,而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使全部根区的土—根系统水分传导降低。

      氮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玉米不同时期株高的动态QTL定位
      刘宗华;汤继华;王春丽;田国伟;卫晓轶;胡彦民;崔党群
      作物学报. 2007, (05):  782-789. 
      摘要 ( 1949 )   PDF (550KB) ( 11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203个F2:3家系为材料,在施氮(N+)和不施氮(N-)2种条件下对拔节期到灌浆期的株高变化进行了动态QTL分析。结果表明,N胁迫条件对亲本许178影响较小,而对亲本黄C的影响较大,F2:3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株高均值在2种施肥水平下没有显著差异,但变异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包含199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与复合区间作图法,在N-条件下,拔节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分别定位1、1、2和2个非条件QTL,可分别解释各时期株高表型变异的8.42%、13.86%、24.33%和22.66%;在N+条件下,相应时期分别定位1、1、2和4个非条件QTL,可分别解释各时期株高表型变异的8.10%、12.92%、21.30%和44.41%。在N-条件下,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开花期至灌浆期分别定位了1和5个条件QTL,可分别解释该时期株高动态变异的9.14%和50.98%;在N+条件下,相应时期分别定位1和4个条件QTL,可分别解释该时期株高动态变异的13.33%和44.47%。这些非条件QTL和条件QTL多数表现以显性和部分显性为主。

      木豆种质资源AFL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闫龙;关建平;宗绪晓
      作物学报. 2007, (05):  790-798. 
      摘要 ( 1748 )   PDF (629KB) ( 10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木豆野生种(Cajanus scarabaeiodes)为对照,对来自印度、中国、非洲和美洲的139份栽培木豆(Cajanus cajan)种质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17对引物共扩增出502条清晰可辨的带,其中多态性带494条。遗传相似性系数UPGMA聚类图,揭示木豆种内存在足够的遗传多样性,可用于种质资源的准确鉴别与分类。借助遗传距离的ME进化树又将参试种质分成8个组群。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地方资源遗传多样性广泛,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广阔;非洲、美洲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与印度资源的亲缘关系较密切。中国地方资源遗传多样性独特,且与印度、非洲、美洲栽培木豆资源亲缘关系不明显。研究结果基本支持印度木豆起源和多样性中心、非洲次生多样性中心的观点,并提出中国次生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假说。研究还发现,木豆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A)和保持系(B)间存在独特的AFLP谱带差异,可能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的木豆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种培育。

      遗传搭车与方差分析在水稻定向选择群体的抗旱性位点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郑天清;徐建龙;傅彬英;高用明;Satish Veruka;Renee Lafitte;翟虎渠;万建民;黎志康
      作物学报. 2007, (05):  799-804. 
      摘要 ( 2262 )   PDF (470KB) ( 9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抗旱性属于复杂性状,近年的遗传研究日益关注胁迫下的产量相关位点。选用来自同一抗旱性较好的供体亲本(BG300),具有两种遗传背景(IR64和特青)和两种选择条件(低地和旱地)的4个水稻高代回交(BC2)抗旱性定向选择导入系群体。通过SSR分子标记,检测群体中供体等位基因的导入频率,分析了选择条件和遗传背景对供体等位基因导入频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检验对等位基因导入频率的偏离进行检测,同时结合表型-基因型方差分析(ANOVA)的方法,对上述群体进行了和抗旱性相关位点的QTL分析。共检测到显著位点24个,其中卡方检验发现20个,方差分析检测到8个。有4个被这两种方法都检测到,很可能是与胁迫下的产量直接相关的位点。同时也对非胁迫下的产量位点进行了检测,发现上述抗旱性位点与非胁迫下产量的关系不大。还就选择条件和遗传背景的效应等对目标性状QTL定位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的水稻抗旱性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材料。

      小麦族物种线粒体基因rrn18–trnfM区域的序列多样性分析
      白丽莉;杨足君;刘畅;冯娟;邓科君;任正隆
      作物学报. 2007, (05):  805-813. 
      摘要 ( 2085 )   PDF (2483KB) ( 11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线粒体基因组在小麦族物种中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关系,选用小麦族的14个二倍体及7个多倍体物种,对其线粒体rrn18-trnfM 基因区域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所得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获得大小不同的2种片段类型,大片段为513或515 bp,小片段为447或449 bp。其主要差异在trnfM区,即大片段存在trnfM基因,小片段缺失trnfM基因,再次证明以前报道的大麦属和小麦属间的分歧。而中间偃麦草同时存在两扩增片段类型,表明多倍体物种mtDNA具有双亲遗传现象。中间偃麦草的RT-PCR分析发现小片段没有转录,大片段能转录,因而考虑高频重组和选择性表达作为中间偃麦草的线粒体基因组独特的进化系统,这与核基因组进化系统不同。

      钙影响花生胚胎发育/败育特异蛋白质的筛选与鉴定
      张君诚;蔡宁波;张新文;庄伟建
      作物学报. 2007, (05):  814-819. 
      摘要 ( 1984 )   PDF (1208KB) ( 10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钙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严重空荚(胚胎败育)导致减产降质长期困扰南方花生生产。以大田足(施足钙)、缺(缺钙地大田本底)钙条件下花生的种植与观察为基础 ,利用改良的传统双向电泳、MALDI-TOF质谱和蛋白质数据库等手段,得到了7个与受钙影响花生早期胚胎败育/发育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4#差异蛋白是与菠菜(Spinacia oleracea)的70 kD的叶绿体被膜休克相关蛋白高度相似的缺钙组表达上调的特异蛋白; 6#差异蛋白与三叶胶(Hevea brasiliensis)的线粒体前体中的ATP合酶的β链高度相似,该蛋白在缺钙幼胚缺失; 7#差异蛋白在低钙组缺失,其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的肌动蛋白97或100类似,等等。研究结果提示,受钙胁迫花生幼胚败育可能与早期幼胚内能量转化、氧化还原系统、细胞内膜以及细胞骨架功能维持相关的功能基因的表达异常有关。初步揭示了受钙影响花生胚胎败育的分子机理。

      迟熟中粳稻穗茎生长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
      王惠芝;尤娟;王绍华;郑永美;丁艳锋
      作物学报. 2007, (05):  820-825. 
      摘要 ( 1933 )   PDF (484KB) ( 9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盆栽条件下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穗肥施氮量设高、中、低三个水平,研究水稻植株穗分化过程中幼穗与茎的生长动态与每穗颖花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幼穗生长较慢,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小于茎秆,86优8号(大穗型品种)穗分化前期经历的时间比武育粳3号(小穗型品种)长4 d。从抽穗前16 d开始,幼穗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并与由上而下的第3节间伸长期相同,对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超过茎秆。大穗型品种的穗茎比大于小穗型品种。抽穗期穗重、茎重与每穗颖花数呈正相关。抽穗前4~16 d穗重增长率与茎重增长率之比与颖花数也关系密切,该时期氮肥充足,穗重增加快,对促进颖花分化有利。

      巴西橡胶树SNARE蛋白全长cDNA克隆及其序列特征分析
      邓柳红;罗明武;张春发
      作物学报. 2007, (05):  826-830. 
      摘要 ( 1818 )   PDF (727KB) ( 10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差减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与SNARE蛋白同源性较高的基因片段,根据其序列信息设计特异引物,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进行差异片段的5’和3’端的扩增,获得了长度为1 070 bp的全长cDNA克隆R295。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600 bp的开放阅读框,5’-UTR为93 bp, 3’-UTR为377 bp,编码199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一个SNARE coiled-coil保守区、一个典型的VAMP基元及一个羧基端的CAAX基元。同源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一类特殊的longins蛋白。RT-PCR检测表明它在胶乳中特异表达,在叶中没有表达。

      利用高代回交方法定位爆裂玉米膨化倍数QTL
      李玉玲;牛素贞;董永彬
      作物学报. 2007, (05):  831-836. 
      摘要 ( 2082 )   PDF (589KB) ( 12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代回交QTL分析方法可以使QTL检测和育种相结合,有效利用非适应性种质。在河南郑州春、夏播两种环境条件下,种植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的220个BC2S1家系群体,利用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188对多态性SSR分子标记,采用单标记分析法对控制膨化倍数QTL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印证利用F2:3家系的QTL分析结果,检测具有世代稳定性的QTL,同时将QTL分析与爆裂玉米育种相结合,直接从中选育爆裂玉米自交系。研究结果表明,膨化倍数在家系间、环境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家系与环境互作不显著。BC2S1家系呈连续正态分布,且存在超高亲分离,超高亲家系分别占12.27%和19.09%。共检测出16个QTL,其中2个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均被检测到,单个QTL的贡献率为3%~9%,累计贡献率为42%和33%,增效基因均来自爆裂N04。BC2S1家系的穗粒和植株性状均得到明显改良,各性状优于爆裂亲本N04的家系占10%~100%。两种环境条件下分别有186个和204个家系的穗粒重比爆裂亲本N04高10%以上,其中23个和46个家系的膨化倍数达到或优于N04,可以直接从中选育出优良爆裂玉米自交系。

      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苗期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张子龙, 陶士珩, 李加纳
      作物学报. 2007, (05):  837-842. 
      摘要 ( 1918 )   PDF (453KB) ( 10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菜苗期的植株长势与抗性及后期产量密切相关。为探索甘蓝型黄籽油菜抗逆性较弱和产量较低的原因,以2对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黑籽油菜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苗期植株的主要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生长势弱,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LAI)均比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黑籽油菜低;与黑籽油菜相比,甘蓝型黄籽油菜无论是在不同的叶龄期,还是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均表现出“糖高氮低”的代谢特点,且越冬期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低;根颈粗和单株干物质重也明显小。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生长势弱,冬前干物质积累偏少,进而影响其春后的生殖生长,这可能是其产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棉花源库调节对铃叶光合产物运输分配的影响
      张祥;张丽;王书红;王进友;王永慧;陈源;陈德华
      作物学报. 2007, (05):  843-848. 
      摘要 ( 1805 )   PDF (598KB) ( 10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早打顶去边心和人工剪叶,研究了减库或减源对铃、叶光合产物运转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棉铃发育受减库调节时,铃体积增大,铃重提高,而且对高品质棉科棉1号影响较大;花后40 d科棉1号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0%和4.1%,常规棉苏棉15分别比对照增加14.8%和77.3%;花后30日铃对位叶标记24 h后14C光合产物的输出,科棉1号增加17.6%,苏棉15增加6.8%;棉铃光合产物输入率,科棉1号比苏棉15增加3.6%;此外,铃柄韧皮部中全氮、可溶性糖增加;棉铃发育受叶源限制调节时,铃体积减小,铃重降低,而且对苏棉15影响大;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减少,全株去3/4叶处理花后40 d科棉1号分别比对照减少8.7%和28.4%;苏棉15分别减少23.6%和32.2%。叶片14C光合产物输出率和棉铃14C光合产物输入率均降低,其中又以苏棉15下降幅度大。铃柄韧皮部中全氮、可溶性糖也相应下降。因此,通过技术手段调节源库,可以促进高品质棉叶片光合产物向棉铃输送,进而提高铃重。

      研究简报
      玉米抗南方型锈病基因共分离分子标记的研究
      蒋雅娟;贺岩;张登峰;徐丽;苏胜宝;戴景瑞;王守才
      作物学报. 2007, (05):  849-852. 
      摘要 ( 1969 )   PDF (1108KB) ( 9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玉米(Zea mays L.)抗南方型锈病自交系P25和感病自交系F349的F1与F349回交,并连续回交所得BC5代的F349抗病近等基因系(nearly isogenic lines,NILs)为材料,以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s)的方法,在抗病自交系中克隆出一条321 bp的特异性DNA条带。根据序列比对的结果,设计出新的引物作为分子标记,在96株BC7、BC4F5NILs及其亲本和杂种F1群体上进行鉴定,其中94株的田间抗感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一致,选择的有效率达97.9%。此标记扩增效果清晰,可重复性强,在抗玉米南方型锈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有应用价值。

      大豆上部节位叶片生产效率的初步研究
      张伟;谢甫绨;宋显军;张惠君;王海英
      作物学报. 2007, (05):  853-856. 
      摘要 ( 1861 )   PDF (404KB) ( 8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5个亚有限型大豆品种和3个有限型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主茎上部各节位的叶面积、粒重及粒叶比。结果表明,两种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均存在顶端结荚优势,使倒数第2节位的粒重受到很大影响。亚有限型大豆品种植株上部9个节位的叶面积与粒重极显著相关,而有限型品种因受顶端结荚优势影响较大,植株上部5个节位的叶面积与粒重不相关。不同品种间植株不同节位的叶面积大小不能直接反应其对应节位的粒重大小。换算成各节位单位叶面积的籽粒生产能力时发现,存在较大的品种间差异,高产品种的叶片具有较高的籽粒生产效率。

      小麦耐盐相关基因TaSTK的克隆
      葛荣朝;赵宝存;陈桂平;秘彩莉;沈银柱;黄占景
      作物学报. 2007, (05):  857-860. 
      摘要 ( 1953 )   PDF (1067KB) ( 9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RACE方法,从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49中扩增获得小麦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Triticum aestivum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基因TaSTK的全长cDNA序列,含1 958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 431 bp,编码476个氨基酸。其编码区基因组DNA全长为4 095 bp,含5个外显子。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及基因组序列均已提交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DQ103756和DQ341377)。经过NCBI比对发现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酪氨酸蛋白激酶、蛋白激酶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Northern杂交检测表明,TaSTK在小麦中属于盐诱导增强型基因,并且在耐盐材料RH8706-49中诱导增强程度高于敏盐材料H8706-34。TaSTK的杂交信号非常弱,表明TaSTK在小麦幼苗的叶片组织中属于低表达的基因类型。

      大豆和玉米生长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杨兰芳;蔡祖聪;祁士华
      作物学报. 2007, (05):  861-865. 
      摘要 ( 2062 )   PDF (455KB) ( 10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定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N2O排放。种大豆土壤的N2O排放总量是相同条件下裸土排放总量的5.9倍,在大豆出苗后89 d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平均速率显著低于裸土,此后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显著高于裸土,种豆土壤N2O排放总量的93%发生在只占全生育期24%的成熟衰老期。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13 d,而裸土的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玉米出苗后81 d,裸土的N2O排放总量是种玉米土壤N2O排放总量的13.5倍;种玉米土壤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前一半时期里,而裸土的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后一半时期里。无论在大豆还是玉米生长期间,裸土的N2O排放速率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正指数相关,而种豆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玉米土壤的N2O排放速率与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和植物类型不仅影响土壤N2O排放的数量,也影响土壤N2O排放与温度之间关系。

      灌溉制度对不同基因型燕麦籽粒植酸、蛋白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李桂荣;赵宝平;胡跃高;程方民;曾昭海;赵宁春
      作物学报. 2007, (05):  866-870. 
      摘要 ( 1973 )   PDF (435KB) ( 9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对两个不同类型燕麦品种内农大莜1号(Avena nuda L.)和白燕7号(A. sativa L.)籽粒产量及营养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农大莜1号籽粒粗蛋白、总磷、钙、镁、锌、铁(P<0.01)和钾含量(P<0.05)高于白燕7号。不同灌水制度对植酸、总磷、蛋白质、钙、镁、钾、锌、铁和铜含量有显著影响,全生育期灌水3次(底墒+拔节水+抽穗水),灌水量1 800 m3 hm-2;或灌水4次(底墒+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水),灌水量2 400 m3 hm-2有利于燕麦籽粒产量和大多数品质性状的提高。大多数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品种×灌水互作效应。不同营养品质性状随灌水量变化规律不一致,并存在基因型差异。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