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7, Vol. 33 ›› Issue (05): 776-781.
胡田田1;康绍忠1,2,*
HU Tian-Tian1;KANG Shao-Zhong12*
摘要:
采用分根装置,在均匀灌水、固定部分根区灌水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分期测定玉米的耗水量、两个1/2根区及整个根区的土—根系统水分传导与土壤含水量,研究各个根区在作物水分吸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灌水方式下,玉米耗水量与全部根区和灌水区土-根系统水分传导间均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均匀灌水条件下,1/2根区水分传导约占全部根区水分传导的一半;固定灌水条件下,灌水区占全部根区水分传导的比例远大于非灌水区,与全部根区接近。交替灌水条件下,两个根区对全部根区水分传导的贡献呈交替变化,其非灌水区占全部根区水分传导的比例较之固定灌水明显增大。全部根区土-根系统水分传导与灌水区土壤含水量明显相关,灌水区土壤含水量决定了整株作物的水分吸收情况。交替灌水的非灌水区从土壤到根系仍有一定的水分传输作用,而固定灌水的非灌水区使全部根区的土—根系统水分传导降低。
[1] | 高震, 梁效贵, 张莉, 赵雪, 杜雄, 崔彦宏, 周顺利. 不同时期灌溉对华北平原春玉米穗粒数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7): 1324-1331. |
[2] | 张绪成, 马一凡,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方彦杰, 张国平, 雷康宁. 旋耕深度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水分特性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1): 138-148. |
[3] | 张乃旭,赵财,赵良霞,蔡莉娟,王一帆,柴强. 绿洲灌区一膜覆两年玉米的节水潜力[J]. 作物学报, 2018, 44(6): 876-885. |
[4] | 王巧梅,樊志龙,赵彦华,殷文,柴强. 绿洲灌区不同密度玉米群体的耗水特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17, 43(09): 1347-1356. |
[5] | 赵亚丽,郭海斌,薛志伟,穆心愿,李潮海*.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4, 40(10): 1797-1807. |
[6] | 段文学,于振文,张永丽,王东,石玉.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2, 38(09): 1657-1664. |
[7] | 王红光,于振文,张永丽,石玉,王东. 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2, 38(04): 675-682. |
[8] | 柴强, 杨彩红, 黄高宝. 交替灌溉对西北绿洲区小麦间作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09): 1623-1630. |
[9] | 熊淑萍, 王小纯, 马新明, 赵鹏, 王璐, 程振云. 土壤水分对豫麦34花后GS同工酶及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01): 182-189. |
[10] | 韩占江,于振文,王东,张永丽. 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3): 457-465. |
[11] | 王红光,于振文,张永丽,王东. 推迟拔节水及其灌水量对小麦耗水量和耗水来源及农田蒸散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07): 1183-1191. |
[12] | 李全起;陈雨海;周勋波;余松烈. 灌溉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9, 35(1): 104-109. |
[13] | 张永丽;于振文. 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05): 870-878. |
[14] | 徐晓燕; 杨肖娥; 杨玉爱. 重碳酸氢根对水稻根区重要有机酸分布的影响与水稻品种耐缺Zn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1, 27(03): 387-3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