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7, Vol. 33 ›› Issue (05): 738-743.
孙庆泉1,2;张颖2;荣廷昭2,*;董树亭1;张春庆1
SUN Qing-Quan12,ZHANG Ying2,RONG Ting-Zhao2,DONG Shu-Ting1,ZHANG Chun-Qing1
摘要:
以抗病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18-599(白)为试材,优化其遗传转化受体体系,并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转化。结果表明,在基于N6和MS培养基的8个方案中,N6-4培养基是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最佳培养基;幼胚的最佳接种长度为1.6 mm;用于转化的幼胚愈伤组织继代次数最好控制在5次之内。利用18-599(白)优化受体体系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基因枪转化,用除草剂Basta作筛选剂,其致死浓度为8 mg L-1,3轮筛选的Basta浓度依次为6、8和6 mg L-1。对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和大田不育性状观察表明,获得了转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18-599(白)转化植株。
[1] | 肖颖妮, 于永涛, 谢利华, 祁喜涛, 李春艳, 文天祥, 李高科, 胡建广. 基于SNP标记揭示中国鲜食玉米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301-1311. |
[2] | 崔连花, 詹为民, 杨陆浩, 王少瓷, 马文奇, 姜良良, 张艳培, 杨建平, 杨青华. 2个玉米ZmCOP1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录丰度对不同光质处理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312-1324. |
[3] | 王丹, 周宝元, 马玮, 葛均筑,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长江中游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437-1450. |
[4] | 杨欢, 周颖, 陈平, 杜青, 郑本川, 蒲甜, 温晶, 杨文钰, 雍太文. 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476-1487. |
[5] | 陈静, 任佰朝,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叶面喷施甜菜碱对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形成及抗氧化能力的调控[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502-1515. |
[6] | 徐田军, 张勇, 赵久然, 王荣焕, 吕天放, 刘月娥, 蔡万涛, 刘宏伟, 陈传永, 王元东. 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光合及灌浆脱水特性[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526-1536. |
[7] | 单露英, 李俊, 李亮, 张丽, 王颢潜, 高佳琪, 吴刚, 武玉花, 张秀杰. 转基因玉米NK603基体标准物质研制[J]. 作物学报, 2022, 48(5): 1059-1070. |
[8] | 许静, 高景阳, 李程成, 宋云霞, 董朝沛, 王昭, 李云梦, 栾一凡, 陈甲法, 周子键, 吴建宇. 过表达ZmCIPKHT基因增强植物耐热性[J]. 作物学报, 2022, 48(4): 851-859. |
[9] | 刘磊, 詹为民, 丁武思, 刘通, 崔连花, 姜良良, 张艳培, 杨建平. 玉米矮化突变体gad39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J]. 作物学报, 2022, 48(4): 886-895. |
[10] | 闫宇婷, 宋秋来, 闫超, 刘爽, 张宇辉, 田静芬, 邓钰璇, 马春梅. 连作秸秆还田下玉米氮素积累与氮肥替代效应研究[J]. 作物学报, 2022, 48(4): 962-974. |
[11] | 徐宁坤, 李冰, 陈晓艳, 魏亚康, 刘子龙, 薛永康, 陈洪宇, 王桂凤. 一个新的玉米Bt2基因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分子鉴定[J]. 作物学报, 2022, 48(3): 572-579. |
[12] | 宋仕勤, 杨清龙, 王丹, 吕艳杰, 徐文华, 魏雯雯, 刘小丹, 姚凡云, 曹玉军, 王永军, 王立春. 东北主推玉米品种种子形态及贮藏物质与萌发期耐冷性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22, 48(3): 726-738. |
[13] | 渠建洲, 冯文豪, 张兴华, 徐淑兔, 薛吉全.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玉米籽粒大小的遗传结构[J]. 作物学报, 2022, 48(2): 304-319. |
[14] | 张倩, 韩本高, 张博, 盛开, 李岚涛, 王宜伦. 控失尿素减施及不同配比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1): 180-192. |
[15] | 苏达, 颜晓军, 蔡远扬, 梁恬, 吴良泉, MUHAMMAD AtifMuneer, 叶德练. 磷肥对甜玉米籽粒植酸和锌有效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1): 203-2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