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亚洲棉短绒突变体纤维发育及其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王晓阳,王丽媛,潘兆娥,何守朴,王骁,龚文芳,杜雄明
      作物学报. 2020, (5):  645-660.  doi:10.3724/SP.J.1006.2020.94133
      摘要 ( 1305 )   HTML ( 54 )   PDF (5451KB) ( 6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棉花纤维是重要的天然纺织材料, 是最长的单细胞, 是研究纤维发育的良好材料。本研究以亚洲棉短绒突变体(FZ)及其野生型(fz)为材料, 结合扫描电镜、石蜡切片、RNA-seq技术, 解析棉花短绒起始的可能机制。与野生型(fz)的0DPA时期胚珠相比, 突变体的胚珠在该时期仅有少量的纤维起始。在+3DPA时, 突变体没有短绒细胞起始, 仅有长纤维细胞, 而野生型有大量的短纤维细胞和长纤维细胞。对这2个材料的0DPA、+3DPA、+5DPA和+8DPA胚珠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 在短绒突变体(FZ)和野生型(fz)的4个纤维发育时期共挖掘出3780个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0DPA时差异基因数目最少, 随着胚珠发育时间的延长, 差异基因的数目逐渐增加。KEGG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蜡质、角质生物合成, 以及苯丙烷代谢和植物信号传导过程。共表达趋势分析显示, 在突变体+3DPA上调的差异基因中, 参与离子结合、MAPK级联反应、氧化还原活性和转录调控的基因表达受到正影响(表达水平提高), 造成突变体短绒纤维不能正常起始。这些结果描述了二倍体亚洲棉短绒起始的动态变化, 可为进一步研究棉纤维发育提供参考。

      利用RIL群体创制低山嵛酸花生新种质
      郭建斌,黄莉,刘念,罗怀勇,周小静,陈伟刚,吴贝,淮东欣,任小平,姜慧芳
      作物学报. 2020, (5):  661-667.  doi:10.3724/SP.J.1006.2020.94119
      摘要 ( 566 )   HTML ( 20 )   PDF (391KB) ( 1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生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 改善花生油脂品质是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亲本(中花10号×ICG12625)杂交构建含有14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 对超长链饱和脂肪酸(花生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碳烷酸)含量测定表明, RIL家系超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范围为4.27%~7.05%, 均值为5.54%, 最低值分别比父本和母本低1.46和1.63个百分点, 降低率达25.27%和27.62%; 山嵛酸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86%~3.37%, 均值为2.53%, 3份家系的山嵛酸含量稳定低于2% (QT0002、QT0075和QT0120), 比低值亲本中花10号分别低0.57、0.51和0.51个百分点, 降低率分别为23.45%、20.98%和20.98%。利用前期构建的遗传图谱, 通过WinQTLcart软件检测到一个与山嵛酸相关的稳定的QTL, 位于B04染色体13.31~16.34 M内, 该区间内含有131个预测基因。本结果为高油酸花生品种的山嵛酸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利用WGCNA鉴定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共表达网络
      傅明川,李浩,陈义珍,柳展基,刘任重,王立国
      作物学报. 2020, (5):  668-679.  doi:10.3724/SP.J.1006.2020.94124
      摘要 ( 1471 )   HTML ( 45 )   PDF (1659KB) ( 9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作为一种典型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可用来鉴定协同表达的基因模块, 探索模块与目标性状之间的生物学相关性, 并挖掘网络中的核心基因。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可严重降低棉花(Gossypium spp.)的产量及品质, 因此研究抗病基因及抗病机制, 对于棉花抗病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萎病菌侵染不同时间点的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幼苗根尖转录组数据为基础, 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 并选取在不同样本之间表达水平变异最大的前50%基因(共35,647个)进行WGCNA。结果表明, 在黄萎病菌侵染条件下, 共有22,850个基因差异表达, 其中4685个为所有侵染时间点共有的差异基因。共鉴定到18个基因共表达模块, 其中5个为抗黄萎病相关特异性模块(black、mediumpurple3、darkolivegreen、plum3模块分别与侵染2 h、6 h、48 h、72 h时间点正相关; mediumpurple2与侵染2 h时间点负相关)。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 特异性模块可以富集到有生物学意义的富集结果, 如刺激响应、钙离子结合、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等抗逆相关通路。通过计算模块内基因的连通性, 挖掘出了网络中的核心基因, 功能预测表明, 这些基因可能在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机制、选育棉花抗病新品种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马铃薯类受体激酶CRK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响应病原真菌信号的表达分析
      张卫娜,范艳玲,康益晨,杨昕宇,石铭福,要凯,赵章平,张俊莲,秦舒浩
      作物学报. 2020, (5):  680-689.  doi:10.3724/SP.J.1006.2020.94096
      摘要 ( 1069 )   HTML ( 45 )   PDF (3639KB) ( 7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含半胱氨酸的类受体激酶(cysteine-rich receptor-like kinase, CRK)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鉴定了马铃薯CRK (StCRK)家族成员, 并对其理化性状、进化特征、亚细胞定位、染色体位置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鉴定获得8个StCRKs, 其氨基酸序列大小为459~686 aa, 分子量介于50.75~77.50 kD, 等电点介于5.84~8.75, 主要位于质膜。进化分析将来自马铃薯、拟南芥、香蕉、苹果、水稻、番茄和棉花的CRKs分为9个亚组, 2号、3号和5号染色体上的StCRKs分布于亚组I (6个成员)和VI (2个成员); 存在2个串联重复基因簇, 包含4个成员。StCRKs启动子区域存在多种顺式调控元件, 主要响应激素、低温、防卫和逆境等信号。接种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Pi)和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 Fs)后, 分别发现8个和6个StCRKs为差异表达。其中, StCRK4和StCRK8响应PiFs信号, 在接种以上2种病原菌后, 表达量上调8倍以上, 推测其响应多个真菌信号, 可能在马铃薯对真菌病害的广谱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进一步抗病研究和功能分析的候选基因。

      玉米tasselseed突变体ts12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
      秦利萍,董二飞,白洋,周练,任岚扬,张任凤,刘朝显,蔡一林
      作物学报. 2020, (5):  690-699.  doi:10.3724/SP.J.1006.2020.93051
      摘要 ( 1186 )   HTML ( 31 )   PDF (3390KB) ( 5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别决定与玉米雄穗和雌穗发育密切相关, 性别决定基因功能研究对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的解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B73花粉, 获得了一个玉米雄穗结实突变体tasselseed12 (ts12)。用扫描电镜对ts12突变体雄穗的形态学观察, 发现未成熟雄穗长13 mm时, 小穗呈现出明显的雌性化特征。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 把ts12定位于分子标记LM4和RM5之间, 物理距离约为290 kb, 该区间共有9个注释基因, 其中包括已报道的性别决定基因Tasselseed2 (Ts2)。通过克隆ts12突变体中Ts2基因编码序列, 发现Ts2基因编码区第196个碱基鸟嘌呤被替换为腺嘌呤, 导致该位点编码的甘氨酸被替换为精氨酸, 由此推测该保守位点突变可能是tasselseed表型产生的原因。ts12ts2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所有F1、F2代植株雄穗均可产生花丝, 推测ts12ts2基因一个新的等位突变体。以加外源茉莉酸(JA, 1 mmol L -1)处理ts12突变体, 发现处理后的小穗大部分可恢复正常。Ts2基因表达分析揭示在正常植株未成熟雄穗中的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未成熟雌穗及叶片中; 在ts12未成熟雄穗和雌穗中, 该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Ts2保守位点的突变及其引起的表达量的降低可能是tasselseed表型产生的原因。

      谷子PEPC基因的鉴定及其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特性
      赵晋锋,杜艳伟,王高鸿,李颜方,赵根有,王振华,王玉文,余爱丽
      作物学报. 2020, (5):  700-711.  doi:10.3724/SP.J.1006.2020.94107
      摘要 ( 1165 )   HTML ( 24 )   PDF (5266KB) ( 6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PEPC)是C4植物光合作用关键酶, 并在植物多种代谢途径及逆境信号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 从谷子基因组中筛选出6个SiPEPC候选基因。SiPEPC蛋白特征参数相似度很高, 序列非常保守, 都含有PEPC基因特征功能域PEPcase Motif。SiPEPC成员主要被定位在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在SiPEPC成员启动子序列中含大量有光、激素、逆境以及其他生长调控相关的顺式应答元件。苗期逆境qRT-PCR表达谱分析表明, 5个SiPEPC基因(SiPEPC1、SiPEPC2、SiPEPC3、SiPEPC5、SiPEPC6)不同程度受ABA、PEG、高盐和低温诱导表达, 表明其参与了苗期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5个SiPEPC基因表达量在正常生长条件下随着谷子的生长呈增强趋势, 且在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明显增加, 表明其参与了拔节、抽穗、灌浆期的干旱胁迫应答。拔节期弱光可诱导5个SiPEPC基因的表达, 而在拔节期中等强度光照以及抽穗期和灌浆期的中等光照和弱光照下表达量均急剧降低, 揭示光照强度严重影响SiPEPC基因的表达。

      257份菊芋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赵孟良,王丽慧,任延靖,孙雪梅,侯志强,杨世鹏,李莉,钟启文
      作物学报. 2020, (5):  712-724.  doi:10.3724/SP.J.1006.2020.94098
      摘要 ( 932 )   HTML ( 17 )   PDF (450KB) ( 10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利用我国菊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分析了257份菊芋种质资源, 表明1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6%~50%之间, 平均为24.75%, 单株块茎重的变异系数最大(50%), 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6%), 多样性指数(H')分布在1.24~1.53之间, 平均为1.44, 单株块茎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53), 叶宽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24); 8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85~1.08之间, 平均为0.98, 以块茎习性最大, 块茎整齐度最小, 大部分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57份菊芋资源的隶属函数均值介于0.12~0.58之间, 其中JA1095材料最高(0.58), 其花数和单株块茎重具有明显优势.菊芋资源12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茎粗,叶长,花和花盘大小可作为今后选育高产菊芋品种的指导目标性状;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7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66.794%, 其中花数量,单株块茎数量,块茎毛根量,块茎表皮光滑程度4个性状是构成菊芋种植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以20个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257份种质材料分为5类, 其中, 第I类和第II类占总资源量的85%.本研究结果为菊芋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品种选育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对根肿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郭清云, 汪波, 蒯婕, 张椿雨, 李根泽, 康惠仙, 傅廷栋, 周广生
      作物学报. 2020, (5):  725-733.  doi:10.3724/SP.J.1006.2020.94145
      摘要 ( 795 )   HTML ( 10 )   PDF (272KB) ( 1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 油菜根肿病危害在我国呈蔓延趋势, 主要原因是化学防治成本高且效果差。实际生产中, 种植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不同抗感品种混播, 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可减轻对病原菌小种的选择压, 从而稳定病原菌种群结构, 延长抗性品种使用寿命。本试验在安徽绩溪、云南临翔2个油菜根肿病严重发生区域, 选择2组互为近等基因系的感病、抗病的油菜品种, 按不同比例混播(感病、抗病比例分别为10:0、1:9、2:8、3:7和0:10), 在根肿病明显发生后调查发病率等指标。结果表明: 不同比例感病、抗病油菜品种混播均降低了根肿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并稳定油菜产量和品质; 且油菜发病株率随抗病品种的比例下降而升高, 但均低于理论发病率; 不同抗性组合间混播的相对防效(REM)均低于1, 且随着作物生育期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 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对根肿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本研究主要在大田条件下明确了2组不同抗感近等基因组合混播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 可为油菜根肿病防治提供思路和对策。

      中国高粱地方种质芽期苗期耐盐性筛选及鉴定
      宝力格,陆平,史梦莎,许月,刘敏轩
      作物学报. 2020, (5):  734-744.  doi:10.3724/SP.J.1006.2020.94138
      摘要 ( 1155 )   HTML ( 18 )   PDF (327KB) ( 13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益严重的土壤盐渍化对现代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高粱既是世界五大粮食作物之一, 又是耐盐性很强的抗逆作物。开展高粱耐盐性研究、筛选出一批综合耐盐能力优良的高粱品种对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地、增加粮食产量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110份中国高粱地方品种分别进行了芽期200 mmol L -1和苗期100 mmol L -1的NaCl胁迫试验, 测定芽期发芽势、发芽率以及苗期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苗长、根长、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等指标。计算芽期、苗期盐胁迫下性状值占对照性状值的百分比表明, 参试品种芽期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范围分别为0~98.89%、23.65%~101.79%, 盐胁迫下相对发芽势变化差异显著。苗期相对叶绿素含量、相对苗长、相对根长、相对苗鲜重、相对苗干重、相对根鲜重、相对根干重变化范围分别为59.53%~99.91%、52.47%~95.23%、47.87%~100.14%、27.43%~95.28%、30.48%~98.26%、21.62%~100.34%、31.46%~102.13%。采用隶属函数值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对参试高粱芽期和苗期的耐盐能力综合评定, 鉴定出芽期高度耐盐材料22份, 耐盐材料32份; 苗期高度耐盐材料37份, 耐盐材料41份; 其中, 来自内蒙古的朝阳棒槌(00003011)和来自北京的白鞑子帽(00001081)等10个品种在芽期和苗期均表现高度耐盐, 可作为后续全生育期耐盐鉴定和耐盐育种的优异资源。对芽期隶属函数值排名以及苗期F值排名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 芽期与苗期耐盐性没有显著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反映生物量的指标如苗干重、根鲜重可作为苗期大量材料耐盐鉴定的评价指标。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鼓粒期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邹京南,于奇,金喜军,王明瑶,秦彬,任春元,王孟雪,张玉先
      作物学报. 2020, (5):  745-758.  doi:10.3724/SP.J.1006.2020.94111
      摘要 ( 993 )   HTML ( 16 )   PDF (874KB) ( 7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胁迫降低大豆产量, 探究提高大豆耐旱能力和降低产量损失的机制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施褪黑素能缓解干旱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和氧化损伤。本试验于2017—2018年研究叶面喷施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抗逆、碳氮代谢和产量的影响表明, 外源褪黑素提高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 抑制活性氧的产生和细胞膜损伤, 缓解干旱胁迫对光合能力的抑制, 提高碳氮同化能力, 最终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产量损失。与干旱胁迫相比, 褪黑素处理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两年平均提高了2.9%、0.8%和17.2%, 产量(单株粒重)平均提高了14.7%。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白伟,孙占祥,张立祯,郑家明,冯良山,蔡倩,向午燕,冯晨,张哲
      作物学报. 2020, (5):  759-771.  doi:10.3724/SP.J.1006.2020.93044
      摘要 ( 898 )   HTML ( 14 )   PDF (621KB) ( 8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适宜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对北方旱作农田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 设置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 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AC)、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ULDC, CK) 4种处理, 研究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耕层构造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 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6年数据分析果表明, 虚实并存耕层能够优化土壤三相比(P < 0.05), 春玉米播种前0~10 cm土壤三相比以全实耕层构造为宜, 10~30 cm以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为宜; 春玉米收获后20~30 cm土壤三相比的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优于上虚下实耕层和全实耕层构造。虚实并存耕层构造能够增加春玉米吐丝期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P < 0.05); 其中春玉米根重密度增幅7.47%~97.09%, 根长密度增幅6.62%~112.04%, 根表面积密度增幅9.80%~125.07%, 根体积密度增幅40.11%~151.97%。虚实并存耕层可以显著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P < 0.05), 增幅18.19%~34.86%, 主要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降低; 还增加群体生物产量(P < 0.05), 增幅5.18%~11.30%; 和提高收获指数(P < 0.05)。综合分析认为, 虚实并存耕层是改善土壤三相结构和优化春玉米根系形态的最优耕层结构, 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周磊,刘秋员,田晋钰,朱梦华,程爽,车阳,王志杰,邢志鹏,胡雅杰,刘国栋,魏海燕,张洪程
      作物学报. 2020, (5):  772-786.  doi:10.3724/SP.J.1006.2020.92051
      摘要 ( 983 )   HTML ( 14 )   PDF (512KB) ( 6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24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系)中, 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和氮素农学利用率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高产氮高效,高产氮中效,中产氮中效), 系统比较各类型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 以探究高产氮高效型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 高产氮高效型产量显著高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 分别高4.04%~4.38%和13.37%~13.41%, 其高产原因在于群体颖花量大, 能达到5.87×10 8~6.20×10 8 hm -2.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相比, 高产氮高效型成穗率高, 能保持在68.83%~70.05%; 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 且生育后期衰减平缓, 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在3.85以上; 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 达7.91~7.99 t hm -2, 全生育期干物质量可达21.15~21.46 t hm -2.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 高产氮高效型总吸氮量显著高于高产氮中效型和中产氮中效型, 分别高5.07%~5.14%和4.50%~5.96%; 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表现为高产氮高效型>高产氮中效型>中产氮中效型, 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穗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也有相同表现; 氮素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以高产氮高效型最高; 高产氮中效型除氮素回收利用率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外, 其他各项氮素利用指标均高于中产氮中效型.

      基于GF-1/2卫星数据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
      吾木提·艾山江,买买提·沙吾提,陈水森,李丹
      作物学报. 2020, (5):  787-797.  doi:10.3724/SP.J.1006.2020.91049
      摘要 ( 1090 )   HTML ( 20 )   PDF (3362KB) ( 4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是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 准确、快速、大面积估算LAI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农作物, 而且也有助于其在建模、总体作物管理及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本研究为了利用国产遥感影像快速、大面积反演冬小麦LAI, 以GF-1/2影像作为数据源, 提取常用植被指数, 结合不同生育期(起身期、拔节期、开花期)实测LAI数据, 建立反演冬小麦LAI的单变量和多变量经验模型, 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GF-1起身期、GF-1拔节期以及GF-1开花期提取的植被指数中, MSR (modified simple ratio)、GNDVI (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EVI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与LAI间的相关系数最大, 分别为0.708、0.671和0.743, 说明这些植被指数与冬小麦LAI间的相关性较显著; GF-1不同生育期的反演模型相比, 基于拔节期GNDVIGF-1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和基于开花期EVIGF-1、GSRGF-1 (green simple ratio)、NDVIGF-1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建立的PLSR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模型R 2最大, 均为0.783, PLSR模型的RMSE小于二次多项式模型, 说明该多变量模型的稳定性优于单变量模型; 同一个生育期不同影像相比, 基于GF-2的NDVIGF-2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和基于NDVIGF-2、MSRGF-2、SAVIGF-2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建立的PLSR模型精度高于基于GF-1的2种模型, R 2分别为0.768和0.809; 不同生育期反演的LAI分布图表明, LAI反演值与实测LAI值基本吻合。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农作物生理参数反演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研究简报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氮素积累模型与特征
      孟天瑶,葛佳琳,张徐彬,韦还和,陆钰,李心月,陶源,丁恩浩,周桂生,戴其根
      作物学报. 2020, (5):  798-806.  doi:10.3724/SP.J.1006.2020.92046
      摘要 ( 1012 )   HTML ( 11 )   PDF (472KB) ( 3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定量描述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氮素养分积累动态变化, 基于模型分析方法从氮素营养层面阐明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高产形成机制。2015—2016年, 以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甬优1640、常规粳稻扬粳4038和扬粳4227、杂交籼稻新两优6380和扬两优6号为试材, 比较研究其栽后植株氮素积累特征差异。籼粳杂交稻两年平均产量达11.65 t hm -2, 显著高于常规粳稻(10.74 t hm -2)和杂交籼稻(10.01 t hm -2)。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亦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植株各器官氮素吸收量及其所占比例, 籼粳杂交稻以穗部最多, 叶片其次, 茎鞘最少; 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则均以穗部最多, 茎鞘其次, 叶片最少。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 籼粳杂交稻成熟期叶片氮素吸收量占植株总吸氮量的比例较高, 穗部氮素吸收量所占比例则较低。不同类型品种栽后植株氮素积累动态均以Gompertz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拟合系数一般在0.995左右。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在各阶段氮素积累量均具优势, 在快增期是由于其较高的持续天数和氮素积累速率, 渐增期和缓增期是由于其较高的氮素积累速率。本文提出了符合不同类型水稻栽后植株群体氮素积累动态变化特征的Gompertz模型, 并采用该模型分析了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氮素积累优势。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