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小麦脱落酸受体基因TaPYR1介导植株抵御干旱逆境功能研究
      韩乐,杜萍萍,肖凯
      作物学报. 2020, (6):  809-818.  doi:10.3724/SP.J.1006.2020.91067
      摘要 ( 941 )   HTML ( 108 )   PDF (2376KB) ( 8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落酸(ABA)受体PYR/PYL/RCAR通过与渗透胁迫诱导的ABA结合, 参与植株体内ABA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在调控植株干旱逆境抵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研究了鉴定的1个干旱响应的PYR家族成员TaPYR1的分子特征、应答干旱表达模式及其介导植株抵御干旱逆境的功能。结果表明, TaPYR1与植物种属中部分PYR基因在氨基酸序列水平上高度同源, 编码蛋白含有PYR家族成员保守结构域, 翻译蛋白经内质网分选后定位于细胞质膜。TaPYR1基因在小麦根、叶中均呈明显的干旱诱导表达模式, 在干旱胁迫48 h表达量达到峰值。与野生型对照(WT)相比, 超表达TaPYR1烟草转化株系, 干旱处理下植株长势增强, 干鲜重增加。干旱处理下, 转化株系较对照的光合能力增强, 细胞保护酶活性提高, 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研究表明, TaPYR1通过在转录水平上应答干旱逆境, 改善干旱胁迫下的植株相关生理过程, 在增强植株抵御干旱逆境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彭勃,赵晓雷,王奕,袁文娅,李春辉,李永祥,张登峰,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作物学报. 2020, (6):  819-831.  doi:10.3724/SP.J.1006.2020.93063
      摘要 ( 1118 )   HTML ( 59 )   PDF (2510KB) ( 6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向值是反映叶片“直”和“立”两个特性的综合指标。叶向值高的品种, 叶片直而不弯, 叶夹角小, 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 在群体密度较高时比平展型更容易获得高产。阐明叶向值的遗传基础, 对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85份多样性玉米自交系为材料, 利用Illumina的maizeSNP50芯片基因分型结合连续2年的叶向值表型鉴定,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玉米叶向值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自交系的叶向值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最优模型选择时, 发现Q+K模型最适合本研究的叶向值关联分析。在2个年份下, 共检测到15个与叶向值显著关联的位点(P<4.05E-5), 包括27个SNP, 解释5.54%~8.73%的表型变异, 并挖掘了15个候选基因。其中1.07 bin上的位点2是本研究发现的重要位点, 其候选基因可能是编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的Zm00001d032050, 有待进一步图位克隆工作验证。

      铝毒胁迫下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王瑞莉,王刘艳,叶桑,郜欢欢,雷维,吴家怡,袁芳,孟丽姣,唐章林,李加纳,周清元,崔翠
      作物学报. 2020, (6):  832-843.  doi:10.3724/SP.J.1006.2020.94154
      摘要 ( 807 )   HTML ( 32 )   PDF (1990KB) ( 2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土壤酸化的日益加重, 铝毒已成为影响作物种子萌发质量以及作物产量的重要胁迫因子之一。作物耐铝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候选基因筛选已有许多报道, 但铝胁迫下甘蓝型油菜萌发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报道较少。本文以80 μg mL -1的铝胁迫浓度处理重组自交系(10D130×中双11号)群体进行种子萌发试验, 处理3 d时调查发芽势, 7 d时调查发芽率, 测定其根长、芽长和干重, 并计算各性状相对值。基于6K SNP芯片, 结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油菜萌发期的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 共检测到23个QTL。其中与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相对芽长和相对干重相关的QTL分别有9个、1个、4个、5个和4个, 覆盖了A、C基因组, LOD值介于3.00~5.26, 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70%~13.10%。根据各QTL置信区间序列筛选, 与铝胁迫相关的候选基因共30个。ALMT1基因和MATE基因与有机酸的合成和分泌有关, 主要通过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等有机酸的分泌来增强植物的耐铝性; STOP1基因、NAC基因和RAP2.4基因均属于转录激活因子, 通过诱导耐铝基因的表达增强植株的抗性; ABC转运蛋白、膜蛋白转运体、GDSL脂肪酶通过减少有毒物质在质膜上的积累或将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等途径增强植物的耐铝性; 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P450均属于氧化胁迫相关基因, 具有防止植物细胞氧化损伤、抵御逆境胁迫的功能; 另外, 还有部分编码逆境蛋白的基因, 均在各种胁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培育耐铝油菜品种及后续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甘蔗Rieske Fe/S蛋白前体基因ScPetC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郑清雷,余陈静,姚坤存,黄宁,阙友雄,凌辉,许莉萍
      作物学报. 2020, (6):  844-857.  doi:10.3724/SP.J.1006.2020.94171
      摘要 ( 808 )   HTML ( 32 )   PDF (6020KB) ( 3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还原型铁硫蛋白前体(Cytochrome b6f complex Rieske Fe/S precursor protein, PetC)是由细胞核PetC基因编码的蛋白, 其成熟蛋白参与构成细胞色素b6f复合体, 是电子传递的重要元件。基于前期构建的受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 SrMV)侵染的甘蔗转录组数据库, 从主栽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叶片中成功克隆到该基因, 并命名为ScPetC (GenBank登录号为MH333037.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 ScPetC基因cDNA全长824 bp, 包含了一个678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226个氨基酸。ScPetC属于PRK13473超家族, 其C末端具有典型的Rieske保守结构域; 蛋白理论等电点为8.19, 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 二级结构多为无规则卷曲, 三级结构预测其比其他植物PetC多出一段α螺旋结构。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瞬时表达中, ScPetC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尽管前人研究表明, ScPetC的表达量会受SrMV侵染的影响, 不同于半夏(Pinellia ternata) PetC与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P1蛋白之间的互作, ScPetC不能与SrMV-P1蛋白互作, 但能与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 P0蛋白互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ScPetC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但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甘蔗受脱落酸胁迫3 h时, ScPetC表达量显著上调, 但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表达受到抑制; 在茉莉酸甲酯、水杨酸、氯化铜、氯化镉和氯化钠胁迫下, ScPetC表达量均显著下调。本研究通过对ScPetC生物学功能、环境外源激素与重金属等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及其与甘蔗病原病毒蛋白互作的初步探究, 增加了对甘蔗PetC的了解, 也为深入研究其在甘蔗受黄叶病毒侵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宁麦9号与扬麦158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解析
      姜朋,何漪,张旭,吴磊,张平平,马鸿翔
      作物学报. 2020, (6):  858-868.  doi:10.3724/SP.J.1006.2020.91063
      摘要 ( 865 )   HTML ( 32 )   PDF (1853KB) ( 5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麦9号与扬麦158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栽品种和骨干亲本, 长江中下游麦区近3年来审定品种中80%都是其衍生后代, 研究其性状的遗传具重要意义。以宁麦9号与扬麦158为亲本构建的包含28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 利用Illumina 90k芯片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 建立高密度遗传图谱。连续3个生长季对株高及节间长度、穗长等株高构成因素进行测定, 结合遗传图谱对株高及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 获得14个控制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稳定表达位点。通过进一步位置比对, 聚焦到6个染色体区段, 初步明确了各节间对株高的遗传调控机制。同时, 将6个染色体区段中同源性较低的连锁标记转化为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的KASP标记, 利用101份区域试验材料进行标记效应验证, 结果显示聚合Qph-2DQph-5A.1两个位点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 继续聚合Q2A后, 中选材料显著减少, 可能降低选择效率; 对Q2AQ5A两个一因多效位点的选择建议以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为主; Qd1-5D可作为穗下节间(D1)的选择标记对株高展开优化选择。期望以上结果能为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株高遗传改良提供帮助。

      高抗黑胫病烤烟BAC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董庆园,马德清,杨学,刘勇,黄昌军,袁诚,方敦煌,于海芹,童治军,沈俊儒,许银莲,罗美中,李永平,曾建敏
      作物学报. 2020, (6):  869-877.  doi:10.3724/SP.J.1006.2020.94110
      摘要 ( 590 )   HTML ( 23 )   PDF (1916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烟草是重要的模式植物。本研究利用pIndigoBAC536-S载体及Hind III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烟草基因组DNA的方法, 构建了烟草新品系14-60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该文库共包含414,720个克隆, 保存在1080块384板中。随机挑选的120个烟草BAC克隆检测结果表明, 外源插入片段大小为97.0~145.5 kb, 平均约为123 kb, 空载率极低(0), 覆盖烟草基因组11倍。用烟草hemA基因、eIF4E-1基因、NtFT基因的特异引物进一步验证, 该文库质量高、可用性强, 为烟草黑胫病抗性基因的克隆以及其他重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等功能基因克隆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源。

      江苏和东北粳稻稻米理化特性及WxOsSSIIa基因序列分析
      赵春芳,岳红亮,田铮,顾明超,赵凌,赵庆勇,朱镇,陈涛,周丽慧,姚姝,梁文化,路凯,张亚东,王才林
      作物学报. 2020, (6):  878-888.  doi:10.3724/SP.J.1006.2020.92043
      摘要 ( 649 )   HTML ( 17 )   PDF (780KB) ( 4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地理来源和直链淀粉含量将87份供试粳稻品种(系)划分为江苏普通粳稻、东北粳稻和江苏半糯粳稻3种类型, 系统比较了稻米理化性状及淀粉合成主效基因WxOsSSIIa序列的差异, 以探究其食味品质特征及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东北粳稻相比, 江苏普通粳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偏低, 蛋白质含量和糊化温度偏高, 而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相当。与江苏普通粳稻和东北粳稻相比, 江苏半糯粳稻具有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较大的胶稠度及独特的RVA谱特征。大多数性状变异系数在3种类型粳稻中均较小, 仅消减值变异系数较大, 说明品种(系)间的稻米回生性存在较大差异而其他性状较为一致。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在3种类型粳稻中表现不尽相同, 说明地理来源和品种特性影响食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程度。聚类分析将87份粳稻分为4个类群, 江苏普通粳稻与东北粳稻主要分布于类群I和II, 且品种间相互交错; 类群III由2个江苏普通粳稻品系和1个江苏半糯粳稻(徐稻9号)组成, 多数性状值位于普通粳稻与半糯粳稻之间; 类群IV中均为江苏半糯粳稻。序列分析表明江苏普通粳稻和东北粳稻中Wx b基因无序列差异, 而江苏半糯粳稻在Wx b第4外显子上发生G/A替换, 属Wx mp等位基因型; 江苏省部分粳稻品种(系)携带OsSSIIa(G-GC)等位基因, 从而导致高糊化温度。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高粱种子对萌发温度的响应分析与耐低温萌发能力鉴定
      张瑞栋,肖梦颖,徐晓雪,姜冰,邢艺凡,陈小飞,李邦,艾雪莹,周宇飞,黄瑞冬
      作物学报. 2020, (6):  889-901.  doi:10.3724/SP.J.1006.2020.94150
      摘要 ( 853 )   HTML ( 42 )   PDF (269KB) ( 5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萌发期的低温是限制种子萌发的一个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 高粱种子耐低温萌发能力是保证高粱出苗整齐、建立良好群体的基础, 因此研究高粱品种对不同萌发温度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试验用来源于不同地区的30份高粱品种, 在25℃、20℃、16℃和12℃人工气候箱中进行萌发试验, 测定不同温度下高粱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芽重、根重等萌发指标, 分析不同高粱品种的萌发差异;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对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耐低温特性鉴定和分类, 结果表明, 随着萌发温度的降低, 高粱芽和根的生长均受到抑制, 但根与芽的重量和长度比均增加, 说明萌发过程中芽比根对低温更加敏感。30个高粱品种的6个萌发指标相对值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 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和相对发芽率分别在3个主成分中载荷较大, 可作为高粱萌发期耐低温的主要鉴定指标。30个高粱品种按萌发期耐低温能力可分为四大类, 辽粘3号极不耐低温, 济粱1号等18个品种对低温敏感, 冀酿1号等5个品种对低温不敏感, 赤杂101等6个品种对萌发期低温具有较强的耐性。

      条带耕作错位种植对灌区春玉米产量形成与冠根特征的影响
      张玉芹,杨恒山,李从锋,赵明,罗方,张瑞富
      作物学报. 2020, (6):  902-913.  doi:10.3724/SP.J.1006.2020.93053
      摘要 ( 944 )   HTML ( 14 )   PDF (2485KB) ( 3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和2018年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 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 采用条带耕作错位种植(苗带耕作, 15 cm+45 cm小双行错位播种, TGCW)和等行常规种植(旋耕, 60 cm等行距, CK)两种模式, 6.75万株 hm -2、8.25万株 hm -2、9.75万株 hm -23个种植密度, 研究条带耕作错位种植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冠根协调特征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相比于等行距常规种植, 条带耕作错位种植的产量显著提高, 其中8.25万株 hm -2增幅最明显, 2017年和2018年分别提高13.1%和13.8%, 该模式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率具有明显优势, 较强的物质积累明显延缓了生育后期叶片衰老, 同时穗位上和穗位层透光率显著提高, 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光合势均显著高于CK。该模式生育后期各土层植株根干重显著高于CK, 高密度下更为明显, 且20~60 cm根系占比高, 吐丝期单位根重获得的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根冠比均具有明显优势。该模式的这些优点是促成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蓖麻种子结构的解剖和显微观察
      郭学民,赵晓曼,徐珂,王芯蕊,张辰瑜,东方阳
      作物学报. 2020, (6):  914-923.  doi:10.3724/SP.J.1006.2020.94141
      摘要 ( 4927 )   HTML ( 115 )   PDF (15210KB) ( 8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萌发法、分离法、石蜡切片法和显微观察技术, 分别以番红固绿和希夫试剂染色, 系统观察了蓖麻种皮、胚乳和胚的结构及其维管束分布。(1)蓖麻种子背侧基部的种孔并未被种阜所覆盖。(2)种皮包括外种皮、内种皮和种阜3部分, 其中, 外种皮由外至内分别为长柱状表皮层、海绵组织层和栅栏组织层, 而内种皮则依次为马氏层、海绵组织层和内珠被内层, 在种阜端由内种皮内层和外层共同围成气室, 类似于鸡蛋的气室。(3)在外种皮和内种皮中均有维管束分布, 其中外种皮的大型维管束仅分布在种子腹侧种脊的海绵组织层内, 它从种脐延伸至种阜相对一端; 而内种皮维管束也分布在海绵组织层中, 通过维管束索, 逐级分枝, 止于种阜端气室边缘; 内、外种皮的维管束通过合点端的连接点相连续, 共同构成种皮维管系统。(4)种阜由表皮和薄壁组织构成, 其中薄壁组织由外侧小型薄壁细胞和内侧大型薄壁细胞构成。种阜维管束仅2束, 分布在种阜中部腹侧, 独立构成种阜维管系统; 在种阜中, 还有种阜管道, 其内端开口于内种皮的气室, 外端为盲端。(5)胚乳由含大量糊粉粒的薄壁细胞构成, 其中未见维管束分布。在胚中, 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 它们分化于胚轴, 从胚轴顶端两侧分别进入2片子叶主脉, 在主脉中由4个逐步减少为1个, 在子叶中分枝变细, 构成胚维管系统; 子叶表皮和叶肉细胞中均含糊粉粒, 但在胚芽、胚轴和胚根中未见糊粉粒; 2片子叶近轴面分离, 远轴面则通过粘液层与胚乳相连接; 胚轴和胚根在空间上与胚乳分离。这些结果为全面掌握植物蓖麻种子的结构和研究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及其物质运输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节水减氮对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雒文鹤, 师祖姣, 王旭敏, 李军, 王瑞
      作物学报. 2020, (6):  924-936.  doi:10.3724/SP.J.1006.2020.91060
      摘要 ( 898 )   HTML ( 28 )   PDF (854KB) ( 9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当前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灌溉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研究节水减氮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及硝态氮淋失情况, 能为确定冬小麦节水减肥环保增效的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开展冬小麦节水减氮田间栽培试验,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施氮量为主处理, 灌水量为副处理, 设施氮量处理N300 (300 kg hm -2)、N225 (225 kg hm -2)、N150 (150 kg hm -2)、N75 (75 kg hm -2)、N0 (不施氮)和灌水量处理W2 (1200 m 3 hm -2)、W1 (600 m 3 hm -2)、W0 (0), 分析小麦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淋失情况。结果表明, 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小麦季灌水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分别增产14.88%~15.01%和4.11~4.16倍, 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而越冬期灌水600 m 3 hm -2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显著降低。在越冬期灌水600 m 3 hm -2处理下, 2017—2018年施氮量150 kg hm -2处理产量最高, 2018—2019年则是施氮量225 kg hm -2处理产量最高, 但2018—2019年施氮量150 kg hm -2处理在较高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淋失量也较施氮量225 kg hm -2处理2个年度分别降低了15.87%和10.20%。因此, 施氮量150 kg hm -2配合越冬期灌水600 m 3 hm -2, 能够在保障产量的基础上, 提高水氮利用效率, 降低硝态氮淋失风险, 实现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节水减肥环保增效的目标。

      黄淮海平原南部不同种植体系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
      周宝元,葛均筑,侯海鹏,孙雪芳,丁在松,李从锋,马玮,赵明
      作物学报. 2020, (6):  937-949.  doi:10.3724/SP.J.1006.2020.93049
      摘要 ( 749 )   HTML ( 11 )   PDF (528KB) ( 3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明不同种植体系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特征, 建立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的定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区域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2011—2015年河南新乡定位试验数据, 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双季玉米和一季春玉米4个种植体系产量、生物量、干物质产能、光温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体系4年产量、生物量和干物质产能差异均不显著, 但显著高于冬小麦-夏大豆和一季春玉米体系, 平均增幅分别为45.4%~61.5%、37.3%~71.3%和35.7%~70.7%; 双季玉米和一季春玉米体系周年辐射生产效率、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体系, 其中周年辐射生产效率平均增幅为11.8%~66.7%, 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3~0.42和0.18~0.69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周年气候资源分配特征, 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两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5.6%和54.4%, 积温比值为0.8, 双季玉米两季积温分配率为51.4%和48.6%, 积温比值为1.1。综合分析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种植体系可作为黄淮海区种植模式优化布局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明确主要种植体系积温分配率和积温比值等定量指标可为进一步优化周年气候资源配置, 挖掘黄淮海两熟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品种和生育时期对冠层光谱指数(NDVI)估测马铃薯植株氮素浓度的影响
      杨海波,张加康,杨柳,贾禹泽,刘楠,李斐
      作物学报. 2020, (6):  950-959.  doi:10.3724/SP.J.1006.2020.94121
      摘要 ( 689 )   HTML ( 9 )   PDF (1737KB) ( 5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DVI是反映作物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素水平的重要参数, 但是作物品种和生育时期的变化对NDVI估测氮素营养的能力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了多年多品种田间试验, 于2014—2016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马铃薯关键生育时期, 利用便携式主动作物传感器GreenSeeker获取马铃薯冠层光谱指数NDVI, 对比了品种和生育时期对NDVI估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块茎形成期NDVI与马铃薯植株氮素浓度相关性较差, 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 NDVI与植株氮素浓度的线性相关性增强, 块茎膨大期与淀粉积累期组合会显著提高NDVI与植株氮素浓度的线性建模效果。品种混合会降低NDVI的灵敏性, 增加数据的离散性, 基于时间序列归一化的光谱指数TNDVI能够克服这些问题, 尤其是在块茎膨大期TNDVI与植株氮素浓度的拟合决定系数(R 2)能够由原来的0.13提高到0.47。TNDVI对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组合的线性估测建模R 2为0.76, 显著高于NDVI。株型展开型的品种在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更具线性拟合趋势。研究表明, 马铃薯生育时期和品种对NDVI估测植株氮素浓度有显著影响, 且生育时期的影响更大。构建的TNDVI光谱指数能够克服品种差异导致的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数据分异及饱和现象, 为NDVI在马铃薯植株氮素浓度诊断应用的普适性上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

      研究简报
      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叶片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于宁宁,张吉旺,任佰朝,赵斌,刘鹏
      作物学报. 2020, (6):  960-967.  doi:10.3724/SP.J.1006.2020.93050
      摘要 ( 652 )   HTML ( 25 )   PDF (622KB) ( 7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片可直接反映玉米植株的营养状况, 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郑单958 (ZD958)为试验材料, 以T1代表农民习惯处理; T2代表在T1的基础上, 增加种植密度, 推迟收获, 降低施肥量, 并优化施肥时期; T3代表在T2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和施肥量; T4代表在T3的基础上, 降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 N代表施氮量处理, 设N0、N1、N2和N3分别为0、129.0、184.5和300.0 kg N hm -2, 研究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叶片生长及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综合农艺管理措施包括优化耕作方式、种植密度、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收获时间等。结果表明, 施氮量不足导致IAA、ZR和GA3含量降低, ABA含量升高, 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及比叶重均显著降低; 随施氮量的增加, 叶片IAA、ZR和GA3含量增加, ABA含量降低, LAI、SPAD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综合农艺管理处理可调节叶片内源激素含量, 其中T4处理IAA、ZR和GA3含量较T1处理分别高23.1%、9.8%和14.7%; ABA含量降低12.4%; 叶片LAI适宜, SPAD值增加4.2%, 最终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2.6%。综合农艺管理在降低施氮量, 配合最佳的农艺管理方式下, 可调节内源激素含量, 增加叶片SPAD和比叶重, 有利于单株干物质积累, 这可能是促进夏玉米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