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6, Vol. 32 ›› Issue (12): 1855-1859.
崔志富1,2;林志珊1,*;辛志勇1;唐益苗1;张增艳1;卢勤2
CUI Zhi-Fu12,LIN Zhi-Shan1*,XIN Zhi-Yong1,TANG Yi-Miao1,ZHANG Zeng-Yan1,LU Qin2
摘要: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一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由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Z6衍生的3个抗黄矮病端体系进行鉴定,通过分析端体的遗传构成、筛选与端体共分离的STS标记以确定端体在遗传上的染色体臂归属,从而明确BYDV抗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拟鹅冠草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trigosa (M. Bieb.) Löve,St]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Triticum aestivum L., ABD) DNA作封阻分别对抗病亲本Z6及抗病端体系N530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530体细胞中有2个端体显示出与Z6中外源染色体2Ai-2短臂相似, 而与长臂不同的杂交信号。以小麦第2同源群的5个RFLP探针的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6对PCR引物,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二体代换系和端体系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基于短臂探针psr126,psr131序列设计的2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及端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而基于长臂探针psr112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但不能在端体系进行特异扩增,证明外源端体为2Ai-2染色体的短臂。本研究不仅将黄矮病抗性基因定位于2Ai-2染色体的短臂上, 而且由RFLP探针psr126、psr131和psr112序列转化的标记STS126 (sequence tagged site) STS131和STS112还可分别作为追踪2Ai-2染色体短臂和长臂的分子标记,用于抗病易位系辅助选择。
中图分类号:
[1] | 亓晓蕾,鲍印广,李兴锋,钱兆国,王瑞霞,吴科,王洪刚. 十个八倍体小偃麦的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J]. 作物学报, 2017, 43(07): 967-973. |
[2] | 王秀娟,陈新宏,庞玉辉,敬樊,张军,胡思远,昝凯,武军,杨群慧,赵继新*. 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DH2322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 作物学报, 2015, 41(02): 207-213. |
[3] | 李建波,乔麟轶,李欣,张晓军,詹海仙,郭慧娟,任永康,畅志坚. 小麦–中间偃麦草渗入系抗白粉病基因PmCH7124的分子定位[J]. 作物学报, 2015, 41(01): 49-56. |
[4] | 李洪杰,王晓鸣,陈怀谷,李伟,刘东涛,张会云. 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及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J]. 作物学报, 2013, 39(06): 999-1012. |
[5] | 赵海滨,张延明,史春龙,闫小丹,田超,厉永鹏,李集临. 寒地多年生小麦的选育与细胞遗传学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 38(08): 1378-1386. |
[6] | 于春花, 别同德, 王成, 张晓, 吴荣林, 程晓明, 王灿国, 赵芸, 程顺和. 小麦Wx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创制及其对直链淀粉含量、面条感官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2, 38(03): 454-461. |
[7] | 赵丹, 赵继荣, 黄茜, 李宁, 黄占景, 张增艳. 利用BSMV-VIGS技术快速分析小麦TNBL1基因的抗黄矮病功能[J]. 作物学报, 2011, 37(11): 2106-2110. |
[8] | 李钊, 庄洪涛, 杜丽璞, 周淼平, 蔡士宾, 徐惠君, 李斯深, 张增艳. 组织特异表达启动子RSS1P在转TiERF1基因小麦中的应用[J]. 作物学报, 2011, 37(10): 1897-1903. |
[9] | 李宁, 黄茜, 刘燕, 赵丹, 刘艳, 黄占景, 张增艳. 小麦抗病基因类似序列BRG1的分离与功能分析[J]. 作物学报, 2011, 37(06): 998-1004. |
[10] | 任妍;梁丹;张平平;何中虎;陈静;傅体华;夏先春. 中国和CIMMYT小麦品种Bx7亚基超量表达基因(Bx7OE)的分子检测[J]. 作物学报, 2009, 35(3): 403-411. |
[11] | 唐怀君,殷贵鸿,夏先春,冯建军,曲延英,何中虎. 1BL·1RS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对不同来源小麦品种1RS易位染色体的鉴定[J]. 作物学报, 2009, 35(11): 2107-2115. |
[12] | 曹亚萍,曹爱忠,王秀娥,陈佩度.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J]. 作物学报, 2009, 35(1): 1-10. |
[13] | 杨文雄;杨芳萍;梁丹;何中虎;尚勋武;夏先春.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J]. 作物学报, 2008, 34(07): 1109-1113. |
[14] | 王凯;杜丽璞;张增艳;廖勇;徐惠君;姚乌兰;黄璜;杨昆;辛志勇. 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的克隆及其抗病功能的分析[J]. 作物学报, 2008, 34(03): 520-525. |
[15] | 向素琼;汪卫星;李晓林;陈瑶;郭启高;何桥;梁国鲁. 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 trifida(4x) GISH分析[J]. 作物学报, 2008, 34(02): 341-3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