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2, Vol. 28 ›› Issue (02): 154-160.
翟虎渠;曹树青;唐运来;张荣铣;盛生兰;龚红兵;杨图南
Zhai Huqu;Cao Shuqing;Tang Yunlai;Zhang Rongxian;Sheng Shenglan;Gong Hongbing;Yang Tunan
摘要: 利用籼型水稻4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配组的4×4NCII交配设计,对其光合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叶绿素含量、饱和光强、量子效率、CO2补偿支、光合功能期、叶片寿命等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杂种一代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在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等性状性,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的非加性效应.(2)光合速率、
中图分类号:
[1] | 李京琳, 李佳林, 李新鹏, 安保光, 曾翔, 吴永忠, 黄培劲, 龙湍. 水稻ptc1隐性核不育系的创制及其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173-2183. |
[2] | 张毅,许乃银,郭利磊,杨子光,张笑晴,杨晓妮. 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区域试验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的优化设计[J]. 作物学报, 2020, 46(8): 1166-1173. |
[3] | 向丽媛,徐凯,苏静,吴超,袁雄,郑兴飞,刁英,胡中立,李兰芝. 基于通路分析剖析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J]. 作物学报, 2019, 45(9): 1319-1326. |
[4] | 王兰芬, 武晶, 王昭礼, 陈吉宝, 余莉, 王强, 王述民.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不同环境下表型差异及生态适应性评价[J]. 作物学报, 2018, 44(03): 357-368. |
[5] | 张征,张雪丽,莫博程,代志军,胡中立,李兰芝,郑兴飞. 籼型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 作物学报, 2017, 43(10): 1448-1457. |
[6] | 王博新,王亚辉,陈朋飞,刘徐冬雨,冯志前,郝引川,张仁和,张兴华,薛吉全*. 源于陕A群、陕B群玉米自交系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17, 43(09): 1328-1336. |
[7] | 沈杭琪,胡伟民,林程,关亚静,刘宏友,安建宇,胡晋. 不同脱水剂对杂交水稻制种种子质量及基因表达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7, 43(09): 1308-1318. |
[8] | 徐富贤,张林, 熊洪,周兴兵,朱永川, 刘茂,蒋鹏,郭晓艺. 杂交水稻中后期洪涝淹没与产量损失的关系[J]. 作物学报, 2016, 42(09): 1381-1390. |
[9] | 朱丽伟,曹栋栋,付玉营,胡琦娟,利站,关亚静,胡伟民,胡晋. 可溶性寡糖和小分子的热激蛋白与杂交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发芽能力及种子活力相关[J]. 作物学报, 2016, 42(05): 714-724. |
[10] | 彭少兵. 转型时期杂交水稻的困境与出路[J]. 作物学报, 2016, 42(03): 313-319. |
[11] | 谢辉,党小景,刘二宝,曾思远,洪德林. 江淮稻区杂交粳稻骨干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SSR标记位点鉴定[J]. 作物学报, 2016, 42(03): 330-343. |
[12] | 许乃银,金石桥,李健.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的设计[J]. 作物学报, 2016, 42(01): 43-50. |
[13] | 李芦江,兰海,潘光堂,杨克诚.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J]. 作物学报, 2014, 40(11): 1895-1904. |
[14] | 崔超,高聚林*,于晓芳*,苏治军,王志刚,孙继颖,胡树平,王海燕,高英波,高鑫. 18个玉米自交系氮效率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14, 40(05): 838-849. |
[15] | 纪洪亭,冯跃华,何腾兵,李云,武彪,王小艳. 两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性[J]. 作物学报, 2013, 39(12): 2238-22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