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1992, Vol. 18 ›› Issue (03): 196-204.
李大跃;江先炎
Li Dayue; Jiang Xianyan
摘要: 通过对杂种棉川杂4号及其亲本养分吸收、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初步研究表明:棉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均呈 Logistic 曲线,但三者吸收速度并不同步,养分吸收强度最大时期在初花期至盛铃期(30/6~28/7),此期吸收了约养分总量的60%;川杂4号的养分净积累量在各吸收期均较高,其养分吸收强度优势在初花期至盛铃期尤为显著,在三要素吸收
[1] | 杨欢, 周颖, 陈平, 杜青, 郑本川, 蒲甜, 温晶, 杨文钰, 雍太文. 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476-1487. |
[2] | 闫晓宇, 郭文君, 秦都林, 王双磊, 聂军军, 赵娜, 祁杰, 宋宪亮, 毛丽丽, 孙学振. 滨海盐碱地棉花秸秆还田和深松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5): 1235-1247. |
[3] | 张学林, 李晓立, 何堂庆, 张晨曦, 田明慧, 吴梅, 周亚男, 郝晓峰, 杨青华. 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8): 1603-1615. |
[4] | 车阳, 程爽, 田晋钰, 陶钰, 刘秋员, 邢志鹏, 窦志, 徐强, 胡雅杰, 郭保卫, 魏海燕, 高辉, 张洪程. 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差异[J]. 作物学报, 2021, 47(10): 1953-1965. |
[5] | 向丽媛,徐凯,苏静,吴超,袁雄,郑兴飞,刁英,胡中立,李兰芝. 基于通路分析剖析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J]. 作物学报, 2019, 45(9): 1319-1326. |
[6] | 程乙,刘鹏,刘玉文,庞尚水,董树亭,张吉旺,赵斌,任佰朝. 黄淮海区域现代夏玉米品种产量与养分吸收规律[J]. 作物学报, 2019, 45(11): 1699-1714. |
[7] | 邹应斌,黄敏. 转型期作物生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作物学报, 2018, 44(6): 791-795. |
[8] | 王琪月, 孟淑君, 张柯, 张战辉, 汤继华, 丁冬. 玉米雌穗发育杂种优势相关miRNA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18, 44(6): 796-813. |
[9] | 董婧,逯晓萍,张坤明,薛春雷,张瑞霞. 高丹草杂种及其亲本转录组SNP及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分析[J]. 作物学报, 2018, 44(12): 1809-1817. |
[10] | 张征,张雪丽,莫博程,代志军,胡中立,李兰芝,郑兴飞. 籼型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 作物学报, 2017, 43(10): 1448-1457. |
[11] | 杨慧丽,林亚楠,张怀胜,卫晓轶,丁冬,薛亚东. 玉米开花期性状的QTL及杂种优势位点定位[J]. 作物学报, 2017, 43(05): 678-690. |
[12] | 于亚辉,刘郁,李振宇,陈广红,徐正进,唐亮,毛艇,徐海. 亲本籼粳成分与两系杂交粳稻杂种优势的关系及遗传基础[J]. 作物学报, 2016, 42(05): 648-657. |
[13] | 韩平安,逯晓萍,米福贵,张瑞霞,李美娜,薛春雷,董婧,丛梦露.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高丹草苗期杂种优势分析[J]. 作物学报, 2016, 42(05): 696-705. |
[14] | 彭倩,薛亚东,张向歌,李慧敏,孙高阳,李卫华,谢慧玲,汤继华.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J]. 作物学报, 2016, 42(04): 482-491. |
[15] | 王劲松,焦晓燕,丁玉川,董二伟,白文斌,王立革,武爱莲. 粒用高粱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对氮磷钾营养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15, 41(08): 1269-12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