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3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7-09-12
    • 研究论文
      国外种质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贡献的分子证据
      关荣霞;郭娟娟;常汝镇;邱丽娟
      作物学报. 2007, (09):  1393-1398. 
      摘要 ( 1879 )   PDF (458KB) ( 11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SSR标记对32份中国大豆品种与40份国外引进大豆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引进国外大豆种质对中国大豆育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2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变异,中国大豆和引进国外大豆平均等位变异数分别为6.0和6.9个,遗传多样性指数都为0.71,国外品种中检测到48个特有等位变异,而中国大豆中仅检测到22个,且共有等位变异在中外大豆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聚类分析也发现中国育成品种与国外引进大豆存在较大差异。遗传组成分析发现,Amsoy和十胜长叶2个国外种质的引入使5个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增加了23个国外种质特有等位变异;其在育成品种中的保留比例为29.13%,但不同遗传背景中保留的等位变异不同,说明国外种质在中国大豆育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仍有很多特有等位变异没有被利用,可以继续作为亲本在中国大豆改良中发挥作用。

      杂交稻抗二化螟的胞质遗传效应分析
      沈君辉;刘光杰;黄得润;占小登;陈深广;曹立勇;程式华
      作物学报. 2007, (09):  1399-1404. 
      摘要 ( 1890 )   PDF (498KB) ( 9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一套6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和两套同质(野败型和印水型)异核不育系与恢复系蜀恢162和密阳46配组的F1为材料,测定二化螟的幼虫存活率、幼虫体重和田间水稻枯心率,分析了不育系的细胞质、细胞核和质核互作对二化螟抗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同核异质不育系的矮败型“国广2A”、D型“国广4A”、印水型“国广5A”和K型“国广6A”上的体重显著低于在野败型“国广1A”和冈型“国广3A”上的;在国广4A和国广5A上的枯心率(12.9%和14.1%)显著低于在其他同核异质不育系上的。水稻枯心率在野败型和印水型同质异核不育系的2种不育系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核异质不育系和印水型同质异核不育系对二化螟存活率没有细胞质效应和质核互作效应。同核异质不育系的质核互作效应(47.1%)和细胞质效应(29.4%)是影响幼虫体重的主要因素;细胞核效应(76.0%)、细胞质(12.1%)和质核互作效应(10.4%)都影响着水稻枯心率。野败型同质异核不育系的细胞核效应(78.5%)是影响幼虫体重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细胞质效应(17.7%);枯心率受到细胞核效应(58.5%)和质核互作效应(35.7%)的影响。印水型同质异核不育系影响幼虫体重和枯心率的质核互作效应分别是26.5%和66.9%;影响幼虫体重的还有细胞核效应(50.7%)和细胞质效应(21.9%)。

      病原诱导的中间偃麦草ERF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
      姚乌兰;张增艳;陈亮
      作物学报. 2007, (09):  1405-1410. 
      摘要 ( 1793 )   PDF (1005KB) ( 10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RT-PCR、RACE技术,从病原诱导的中间偃麦草叶片cDNA中,分离出1个编码ERF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暂命名为TiERF1a,编码由29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具有ERF转录因子典型的结构,即保守的AP2/ERF DNA 结合域、核定位位点和酸性激活区。TiERF1a的氨基酸序列与一个水稻ERF蛋白OsBIERF3具有66%的同源性,与拟南芥AtERF1同源性仅39.7%,为植物ERF转录因子家族B3亚群的一个新成员。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菌、赤霉病菌侵染可诱导TiERF1a基因的上调表达,与防卫相关的激素乙烯、茉莉酸也可诱导该基因上调表达,且TiERF1a对外源乙烯、茉莉酸的响应时期早于对纹枯病菌、赤霉病菌响应时期,说明TiERF1a可能通过乙烯、茉莉酸信号途径参与寄主调控对纹枯病菌、赤霉病菌的防御反应。

      辽宁水稻穗型分类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徐正进;陈温福;韩勇;邵国军;张文忠;马殿荣
      作物学报. 2007, (09):  1411-1418. 
      摘要 ( 2048 )   PDF (654KB) ( 12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的40个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穗型分类方法及其与穗部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的13项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单穗重、着粒密度、穗直立程度和穗型指数为指标,分别将试材划分为重、中、轻,密、中、稀,直、半、弯,上、中、下4类各3种穗型;总体看重穗型有与密穗型相对应的趋势,共同特点是穗数少而一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多,着粒密度大,二次枝梗粒数及其占每穗粒数的比率(二次粒率)高,结实性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性差,因而产量潜力较高但是品质较差;直立穗型与重穗型和密穗型的对应关系不如前两者之间明显,在穗数、一次枝梗数、每穗粒数、着粒密度等方面与重穗型和密穗型相似,但是二次粒率低,结实率高,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都优于重穗型和密穗型;上部优势型在结实性和品质性状上有明显优势,但是产量较低。因此,直立穗型与上部优势型相结合将有利于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协调统一。

      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基因(TaCKX2)的克隆及其遗传作图
      张磊;张宝石;周荣华;高丽峰;赵光耀;宋彦霞;贾继增
      作物学报. 2007, (09):  1419-1425. 
      摘要 ( 2477 )   PDF (1479KB) ( 1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分裂素几乎参与调控了植物生活周期中所有的生长发育过程,细胞分裂素氧化/脱氢酶(CKX)是降解细胞分裂素的关键酶。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结合文库筛选的方法,分离得到普通小麦的TaCKX2基因(与水稻OsCKX11直向同源),针对基因序列开发出SSR标记TaCKX2_SSR,使用缺体-四体和RILs群体将TaCKX2定位于7B、7D染色体。分离得到的TaCKX2基因及其作图信息将为今后进行小麦CKX基因的功能研究以及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小麦不同绿色器官光合速率与碳同化酶活性及其基因型差异研究
      魏爱丽;张英华;黄琴;王志敏
      作物学报. 2007, (09):  1426-1431. 
      摘要 ( 1951 )   PDF (462KB) ( 13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了小麦不同基因型籽粒生长期旗叶与穗、茎、鞘等非叶绿色器官光合速率及光合碳同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籽粒生长早期非叶器官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低于旗叶,但后期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小于旗叶。各器官RuBPC活性和PEPC活性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RuBPC活性表现为旗叶>芒>叶鞘>穗下节间>颖片(护颖、外颖),其中芒的酶活性与叶片差异很小; PEPC活性表现为穗颖、叶鞘、穗下节间均明显高于旗叶。各基因型各非叶器官不同时期PEPC/RuBPC活性平均比值均明显高于旗叶, 后期非叶器官中PEPC活性甚至超过RuBPC活性。暗示在小麦生长后期的碳同化、特别是非叶器官的碳同化过程中,PEPC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期非叶器官光合速率的相对稳定性可能与其较高的PEPC活性及活性下降缓慢有密切关系。在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叶片而且要重视非叶绿色器官光合性能、特别是PEPC活性的选择。

      一个花粉辐射诱导的小麦-簇毛麦相互易位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别同德;汪乐;何华纲;亓增军;冯祎高;陈全战;李海凤;陈佩度
      作物学报. 2007, (09):  1432-1438. 
      摘要 ( 1933 )   PDF (730KB) ( 10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60Co-γ-射线处理小麦-簇毛麦6V单体添加系花粉,并给中国春授粉,在一个M1单株减数分裂中期Ⅰ检测到一个由2条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和一条完整小麦染色体构成的三价体,说明参与易位的2个小麦片段均来自同一条小麦染色体,推测两条易位染色体由相互易位产生。将其中涉及外源大片段的易位染色体称为外源大片段易位(large alien segment translocation, LAST),涉及外源小片段的称为外源小片段易位(small alien segment translocation, SAST)。对后代中两个易位染色体均纯合的植株(LAST’’+SAST’’, 2n = 44)进行顺次C-分带和GISH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为T7BS-6VS•6VL,外源小片段易位染色体为T6VS-7BS•7BL,易位断点分别位于7B染色体短臂约FL0.60处及6V染色体短臂约FL0.70处。在M2代群体中检测到7种染色体组成类型,比例为3(LAST’’+SAST’’)∶20(LAST’+SAST’)∶2(LAST’’+SAST’)∶1(LAST’+SAST’’)∶1LAST’∶2SAST’∶22(0型),其中外源大片段和外源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往往相伴出现。抗病鉴定结果显示抗白粉病基因位于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T7BS-6VS•6VL上。对LAST’+SAST’型(2n = 43)M2代单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GISH研究结果显示,88.5%的后期I或末期I细胞中出现T6VS-7BS•7BL和T7BS-6VS•6VL的共分离。此外,在个别后期I细胞中观察到外源大片段易位染色体T7BS-6VS•6VL发生落后和着丝粒断裂现象,并在LAST’型单株(2n =42)的自交后代中筛选到一个通过着丝粒断裂-融合产生的外源小片段插入易位T7BL•6VS-7BS,这为利用外源大片段易位进一步创制携带抗病基因的小片段插入易位提供了新的思路。还分别获得了T7BS-6VS•6VL和T6VS-7BS•7BL的纯合易位系。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氮硫积累与再分配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王东;于振文
      作物学报. 2007, (09):  1439-1445. 
      摘要 ( 1787 )   PDF (475KB) ( 10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调控的生理基础,选用强筋品种济麦20,在山东省龙口市前诸留村和中村(在中村进行了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田间高产条件下,小麦氮与硫积累和再分配与籽粒品质的关系及施氮量对其调控的效应。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由0增加至195~204 kg hm-2,开花期营养器官中氮和硫的积累量及开花后吸收分配至籽粒的氮量和硫量增加,开花后各营养器官中的氮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及叶片和穗轴+颖壳中的硫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增加,籽粒中氮和硫含量提高,氮、硫含量比(N/S比)由16.38~16.98降至14.22~14.48,谷蛋白含量比例提高,籽粒品质改善;施氮量为276~285 kg hm-2时,植株氮积累量无显著变化,茎秆+叶鞘中氮转移量减少,残留量增多,抑制了硫向籽粒的转移,导致籽粒硫积累量和含量降低,N/S比升高至15.20~15.27,谷蛋白含量占总蛋白质含量的比例减少,籽粒品质下降。说明施氮量影响了植株氮、硫积累量及向籽粒再分配的数量,调节了籽粒氮和硫含量及N/S比,导致籽粒蛋白质组分比例的差异,进而影响了籽粒的加工品质。使品质改善的适宜籽粒N/S比为14.22~15.27。兼顾高产和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195~204 kg hm-2

      石新733小麦的水分生理特点及节水灌溉效应
      马瑞昆;贾秀领;张全国;张丽华;姚艳荣;杨利华
      作物学报. 2007, (09):  1446-1451. 
      摘要 ( 2247 )   PDF (383KB) ( 10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新733是一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为探明其是否适用于节水高产栽培,于2003—2004和2004—2005年度进行了节水灌溉对其水分生理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石新733的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比邯麦9、石麦9和衡7228的平均值高71.6%,叶水势比衡7228约高0.1 MPa。石新733的离体叶片失水速率较高;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与石麦9和邯麦9接近,均高于衡7228;胞间CO2浓度和蒸腾效率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别。与灌5水处理相比,灌2水处理的叶水势和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均相近而灌浆盛期的光合功能和蒸腾效率较高。石新733的产量高于其他3个品种,其中,不灌水和灌2水处理分别比其他3个品种平均产量增加11.3%和7.0%。全生育期只灌拔节和抽穗开花期2水的节水处理比灌4水的常规灌溉处理增产5.6%,说明该品种可在节水高产栽培上应用。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临保性及其连锁AFLP标记
      李春艳;张幸果;王同华;李媛媛;陈庆芳;傅廷栋;沈金雄;马朝芝
      作物学报. 2007, (09):  1452-1457. 
      摘要 ( 1866 )   PDF (492KB) ( 11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临保材料在杂种优势利用和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机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以自交不亲和系SI1300为受体、临保系97-wen238为供体,通过不亲和植株与供体连续回交构建BC6、BC7和BC8群体对临保性的遗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检出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SI1300×97-wen238
      水稻植株通气系统与稻田CH4排放相关性研究
      傅志强;黄璜;何保良;谢伟;廖晓兰
      作物学报. 2007, (09):  1458-1467. 
      摘要 ( 1921 )   PDF (637KB) ( 10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植株是稻田甲烷(CH4)排放的重要通道,90%的CH4气体由水稻植株通气组织排放到大气中。探讨水稻植株通气组织与水稻CH4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为水稻栽培和育种实践中减排CH4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005年早、晚2季大田试验测定了16个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和植株地上部各节间组织1
      基于冠层平行平面光谱特征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
      肖春华; 李少昆;卢艳丽;王克如;谢瑞芝;高世菊;李晓君;隋学艳
      作物学报. 2007, (09):  1468-1473. 
      摘要 ( 1788 )   PDF (350KB) ( 1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2个小麦品种,4个氮素水平的大田小区试验,及光谱仪传感器在冬小麦群体侧面水平测定不同叶层反射光谱,分析不同叶层光谱特征参量与冠层氮素分布、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定量关系,建立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的分层光谱模型。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冠层内氮素分布特点不同,普通蛋白质含量小麦京冬8号上、下叶层对不同氮素处理反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兰海;李新海;王凤格;高世斌;曹墨菊;唐祈林;潘光堂;赵久然;荣廷昭
      作物学报. 2007, (09):  1474-1478. 
      摘要 ( 1787 )   PDF (280KB) ( 11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R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 076.7 cM,平均图距15.2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玉米第1、3、5和10染色体上。7个QTL的贡献率在2.45%~26.
      SA对蚕豆气孔运动和保卫细胞质膜K+通道的影响
      何金环;王朋涛;王文静;宋纯鹏
      作物学报. 2007, (09):  1479-1487. 
      摘要 ( 1662 )   PDF (609KB) ( 9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作为植物体内一种内源信号分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尤其与通过诱导气孔关闭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密切相关。以蚕豆气孔为材料,利用表皮条生物分析、膜片钳等手段研究表明,SA浓度在1~1 000 mol L-1时诱导的气孔关闭具有可逆性,而10 mmol L-1时导致的气孔关闭不可逆
      TERF1LeERF2双价基因旱稻及其逆境光合特性研究
      石云鹭;丁在松;黄荣峰;王春艳;赵明
      作物学报. 2007, (09):  1488-1494. 
      摘要 ( 2007 )   PDF (719KB) ( 9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旱稻干旱、盐及低温综合胁迫的抗性,构建了含有抗旱抗盐功能的TERF1和抗盐抗冷功能的LeERF2转录因子的双价植株表达载体;以秦爱、旱65和旱297三种旱稻品种为材料,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以上两转录因子转入受体材料中,获得了经PCR及Southern检测证实同时整合双价基因的T0及T1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与QTL定位
      张洁夫;戚存扣;浦惠明;陈松;陈锋;高建芹;陈新军;顾慧;傅寿仲
      作物学报. 2007, (09):  1495-1501. 
      摘要 ( 1931 )   PDF (422KB) ( 10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品系APL01(低含油量亲本)与M083(高含油量亲本)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 P2, F1, B1, B2, F2)的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并以(APL01/M083)BC1F1为作图群体,利用251个分子标记,构建了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经WinQTLCart 2.0对种子含油量进行QTL扫描。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种子含油量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38.37%~47.16%,多基因遗传率为24.29%~38.28%。共获得qOC1qOC8qOC10qOC13-1qOC13-2等5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其中qOC1位于N1连锁群的m19e21c~A0214Ra1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5.21%;qOC8位于N8连锁群的A0216Gb206~m5e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6.34%;qOC10位于N10连锁群的m15e48~A0228Bb43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9.45%;qOC13-1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4Rb157~A0301Gb399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8.12%;qOC13-2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6Ba377~A0226Ba36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0.17%。5个QTL中qOC10qOC13-2位点APL01对含油量的贡献为正值,qOC1qOC8qOC13-1位点M083的贡献为正值。qOC13-1效应值较大,属主效基因位点,其余4个QTL效应相对较小,可作为多基因位点。

      玉/豆套作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王竹;杨文钰;吴其林
      作物学报. 2007, (09):  1502-1507. 
      摘要 ( 2151 )   PDF (580KB) ( 10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遮荫对大豆光合特性与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玉米下大豆生长的温、湿度和透光率是导致大豆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在四叶期后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田间光照不足导致大豆叶面积指数增加,比叶重减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b值降低,且荫蔽越严重,光合能力越弱,产量越低。玉米收获后,大豆前期遭受的光合抑制得到缓解,光合生产逐渐恢复,恢复能力最强的为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其生育后期的光合能力已接近单作大豆。初花期组织切片观察发现,随着荫蔽程度的加重,大豆叶片变薄,表皮细胞体积变大,角质层变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细胞间隙增大。总之,与紧凑型玉米套作,可减缓大豆生长过程中的弱光胁迫,保证全年高产、高效。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功能
      郭兆武;萧浪涛;罗孝和;李合松;吴成春;康朵兰;史齐
      作物学报. 2007, (09):  1508-1515. 
      摘要 ( 2267 )   PDF (522KB) ( 1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母本“培矮64S”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为研究材料,采用14C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了“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能力与叶鞘光合产物的分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净光合速率均值比汕优63高0.10 µmol CO2 m-2 s-1,尤以第3期,即灌浆关键时期,极显著高于汕优63,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其叶鞘叶绿素含量的均值比汕优63高2.36 SPAD值,各期均高于汕优63,其中,第1、3期显著高于汕优63;其剑叶叶鞘的Rubisco初始活性和总活性与汕优63差异不显著,但Rubisco活化率均值比汕优63高1.52%,具有平均优势,其中第3期显著高于汕优63;其叶鞘光合产物输送到穗部的量即转化为经济产量的量比汕优63高;与父母本相比,其剑叶叶鞘光合能力的均值具有平均优势或超亲优势;水稻叶鞘完全具有同叶片一样的光合能力,只有值的大小差异;水稻叶鞘的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一般为10%~20%。两优培九叶鞘及叶片光合功能都较强是其具有超高产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花后短暂高温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刘萍;郭文善;浦汉春;封超年;朱新开;彭永欣
      作物学报. 2007, (09):  1516-1522. 
      摘要 ( 1753 )   PDF (375KB) ( 10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 研究花后短暂高温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和中筋小麦扬麦12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开花至花后33 d,35℃以上高温处理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温度越高上升越显著;花后33 d以后遇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影响相对较轻。籽粒灌浆前期,花后6~8 d 35℃以上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花后1~3 d处理影响次之;在灌浆中后期,花后19~21 d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花后36~38 d处理的影响较小,且灌浆前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受高温胁迫的影响较灌浆中后期大。剑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25℃处理较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高温胁迫导致粒重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对上升。花后短暂高温胁迫导致弱、中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变劣。

      水稻苗期抗旱性指标的筛选
      王贺正;李艳;马均;张荣萍;李旭毅;汪仁全
      作物学报. 2007, (09):  1523-1529. 
      摘要 ( 2055 )   PDF (392KB) ( 15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水稻苗期抗旱性形态和生理机制,筛选苗期抗旱性指标,以1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干旱棚内系统研究了水、旱条件下苗期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叶龄、心叶下倒数第1叶叶面积、叶鲜重、根长4个指标的相对值与反复干旱存活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作为苗期抗旱性的形态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氨基酸(AA)、抗坏血酸(AsA)、还原性谷甘肽(GSH)、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8个指标的相对值与反复干旱存活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作为苗期抗旱性的生理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立了SOD酶活性、GSH含量、叶鲜重和叶龄4个指标相对值为水稻苗期抗旱性的综合指标,以反复干旱存活率为因变量,4个综合指标为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对供试品种的抗旱性进行预测效果较好。

      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周阳;何中虎;陈新民;王德森;张勇;张改生
      作物学报. 2007, (09):  1530-1535. 
      摘要 ( 1934 )   PDF (378KB) ( 13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1965年以来北部冬麦区育成的10个主栽品种,在水、肥供应充足、病、虫、倒伏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连续两年共进行4个点次试验;同时对1B/1R易位系和矮秆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年遗传进展为64.63 kg hm-2 或1.20%,其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在1980年丰抗号品种育成时期。丰抗2号和丰抗8号是该地区最早育成的含有1B/1R染色体和Rht-D1b矮秆基因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抽穗期提前、株高显著降低、生物学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其年遗传进展分别为-0.1%、-0.70%、0.35%、-0.50%、0.63%、1.12%和0.79%。通过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来增加每穗粒数,通过提高灌浆速率来提高千粒重,再把高穗粒重与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结合在一起,是北部冬麦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灌溉与自然降雨条件下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产量QTL的定位
      赵秀琴;朱苓华;徐建龙;黎志康
      作物学报. 2007, (09):  1536-1542. 
      摘要 ( 1956 )   PDF (335KB) ( 10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54个Lemont导入到特青背景的高代回交导入系定位了灌溉(对照)与自然降雨(干旱胁迫)环境下影响单株籽粒产量及其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在两种环境下共检测到32个影响单株粒籽产量、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主效QTL,根据不同环境下表达的情况将其分成3类,第1类10个QTL,在两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第2类14个QTL,只在对照条件下检测到;第3类8个QTL,受干旱胁迫诱导,只在胁迫条件下被检测到。此外还检测到9个影响胁迫与对照条件下性状差值的QTL。认为在两种条件下均检测到的相对稳定的3个QTL(QGn11bQGn12QGn11b)及影响两种条件下性状差值(即性状稳定性)的9个QTL可能对耐旱性有直接贡献。在所有12个耐旱QTL中,除在QGn5QGy1的Lemont等位基因减小性状差值(即增强耐旱性)外,其余位点上增强耐旱性的等位基因均来自特青。另外通过与源自相同亲本的不同定位群体在不同环境下定位结果的比较,鉴别出一些受遗传背景和环境影响较小的QTL如QGn3bQGw1QGw5QGy1QGy5QGy8QGy10。对应用QTL定位结果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耐旱品种进行了探讨。

      研究简报
      小麦DH群体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杨德龙;李唯;景蕊莲;昌小平
      作物学报. 2007, (09):  1543-1547. 
      摘要 ( 2007 )   PDF (396KB) ( 10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小麦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分析雨养和正常灌溉条件下与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关的8个性状的相关性、遗传力、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及基因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DH群体各性状的表型值多数介于双亲之间,且出现超亲分离,变异系数在6.96%~65.72%之间。DH群体及其亲本各性状表型值普遍表现为雨养条件下的高于正常灌溉的。初花期、花后14 d和成熟期的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SSCf、SSCf14和SSCm)之间相关性较低,而SSCf14与其他多数性状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分别表现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DH群体各性状的遗传力和调控性状的基因数目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有较大差异。在雨养条件下的遗传力,SSCf最高,为0.49,而籽粒灌浆效率(GFE)最低,为0.11,其他6个性状介于二者之间;而灌溉条件下的遗传力,GFE最高,为0.65,SSCf最低,为0.51。在雨养条件下,控制GFE、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效率(AESSC)、SSCf14和SSCm的基因数目较多,分别为27、26、22和20对,控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转运效率(RESSC)的基因数目最少,只有9对;而灌溉条件下,控制SSCf14的基因数目最多(19对),控制RESSC的基因数目最少(4对)。两种条件下控制SSCm和灌溉条件下控制SSCf14的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其他性状的多基因间未检测到互作效应;两种条件下的RESSC和GFE,以及灌溉条件下的AESSC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说明小麦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复杂的,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水分条件下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可能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

      病毒复制酶基因Nib8和ERF转录因子W17基因枪法共转化小麦
      刘永伟;徐兆师;杜丽璞;徐惠君;李连城;马有志;陈明
      作物学报. 2007, (09):  1548-1552. 
      摘要 ( 1690 )   PDF (593KB) ( 9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对小麦黄花叶病毒表现高抗的复制酶基因Nib8和具有广谱抗病性的ERF基因W17分别构建到单子叶高效组成型表达载体上,采用基因枪共转化法转化到小麦品种扬麦12和扬麦16中,PCR检测共获得Nib8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42株,W17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48株,及两个功能基因均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6株。以扬麦12为受体的转化率分别为1.53%(Nib8)、4.87%(W17)和0.42%(Nib8+W17);以扬麦16为受体的转化率分别为2.05%(Nib8)、0.86%(W17)和0.20%(Nib8+W17)。对两个功能基因都呈阳性的6个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ting分析,进一步证实功能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本研究为获得具有综合抗病性的小麦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张立平;赵昌平;单福华;张风廷;叶志杰
      作物学报. 2007, (09):  1553-1557. 
      摘要 ( 2042 )   PDF (317KB) ( 9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分析了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210,与两个恢复系(BY149和O201)配制的2个杂交组合的亲本P1、P2、F1、F2育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两个组合F2的育性(结实率)次数分布均呈混合的正态分布,最适遗传模型均为E-1,即育性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近似相等,在两个组合中分别为-10.626、-10.068和-14.659、-14.655,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25%和40%。两个组合的多基因加性效应分别为-6.225和5.025,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16.67%和13.33%。两个组合的主效基因表现类似,但多基因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环境对育性的影响较大,二系杂交小麦组合的育性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控制。

      茶陵普通野生稻光合特性研究
      康公平;徐国云;陈志;徐孟亮;陈良碧
      作物学报. 2007, (09):  1558-1562. 
      摘要 ( 1931 )   PDF (339KB) ( 9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超高产或高产栽培稻两优培九、汕优63、威优46和93-11为对照,测定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抽穗开花期1 d中不同时间点的净光合速率(Pn)以及Pn对不同光强、不同CO2浓度与不同温度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茶陵普通野生稻的Pn在下午极显著高于对照,在高温(40℃,45℃)胁迫下也是如此;光补偿点为22.3 µmol photons m-2 s-1,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1~23.7 µmol photons m-2 s-1),光饱和点为1 810 µmol photons m-2 s-1,与对照93-11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对照材料(1 530~1 628 µmol photons m-2 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与对照无显著差异;CO2补偿点(52.7 μmol mol-1)稍高于对照(42.7~50.1 μmol mol-1),而饱和点(644.5 μmol mol-1)则明显高于对照(521.1~581.3 μmol mol-1),羧化效率(0.1511 mol m-2 s-1)显著高于对照(0.1277~0.1384 mol m-2 s-1);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说明茶陵普通野生稻的光合性能强于超高产或高产对照栽培稻,且在高温下表现更为突出。

      去穗和萘乙酸涂切口对小麦体内光合产物和磷分配的影响
      彭正萍;门明新;马峙英;薛世川;王红;王蕾
      作物学报. 2007, (09):  1563-1566. 
      摘要 ( 1664 )   PDF (251KB) ( 9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石英砂和营养液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对小麦CA9325进行去除部分小穗及在切口处涂萘乙酸(NAA)处理。结果表明,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和磷分配最多,旗叶最少。供磷处理中,除去1/3穗的各器官干重低于对照外,去1/4和1/5穗的各器官干重高于对照,各去穗处理的根干重、根/冠比、千粒重和籽粒磷均补偿性增加,去1/4穗的植株和籽粒重及磷含量最高。植株磷素吸收量与籽粒磷利用效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NAA增加去穗处理的籽粒重及磷含量,说明NAA对小麦籽粒的建成、库的潜力、同化物和磷在体内的运输及向籽粒的积累有正调控作用。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