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7, Vol. 33 ›› Issue (04): 686-688.
何玉池1,*;葛杰1;陶采成2;王鹤卿2;蔡得田1
HE Yu-Chi1*,GE Jie1,TAO Cai-Cheng2,WANG He-Qing2,CAI De-Tian1
摘要:
用轮回式部分双列杂交法对大麦花药离体培养力进行基因型差异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基因型差异显著;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是相互独立的, 且其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遗传的差异既包含加性效应,也包括显性效应,但加性效应更为重要。因而针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而言,GCA效应是首要的,在GCA效应高的基础上,选配SCA效应高的组合,通过杂交可以选育出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的基因型。
[1] | 贺军与, 钟伟, 陈云琼, 王卫斌, 熊静蕾, 蒋亚丽, 施辉蒙, 陈升位. 大麦籽粒发育进程中7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特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8): 1624-1630. |
[2] | 耿腊, 黄业昌, 李梦迪, 谢尚耿, 叶玲珍, 张国平. 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7): 1205-1214. |
[3] | 张帆, 杨茜. 大麦-双季稻轮作体系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大麦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12): 2522-2531. |
[4] | 李京琳, 李佳林, 李新鹏, 安保光, 曾翔, 吴永忠, 黄培劲, 龙湍. 水稻ptc1隐性核不育系的创制及其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173-2183. |
[5] | 徐婷婷, 汪巧玲, 邹淑琼, 狄佳春, 杨欣, 朱银, 赵涵, 颜伟.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大麦InDel标记开发及应用[J]. 作物学报, 2020, 46(9): 1340-1350. |
[6] | 徐银萍, 潘永东, 刘强德, 姚元虎, 贾延春, 任诚, 火克仓, 陈文庆, 赵锋, 包奇军, 张华瑜. 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J]. 作物学报, 2020, 46(3): 448-461. |
[7] | 杨晓梦, 李霞, 普晓英, 杜娟, Muhammad Kazim Ali, 杨加珍, 曾亚文, 杨涛. 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QTL定位[J]. 作物学报, 2020, 46(01): 52-61. |
[8] | 向丽媛,徐凯,苏静,吴超,袁雄,郑兴飞,刁英,胡中立,李兰芝. 基于通路分析剖析水稻农艺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J]. 作物学报, 2019, 45(9): 1319-1326. |
[9] | 时丽洁,蒋枞璁,王方梅,杨平,冯宗云. 大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J]. 作物学报, 2019, 45(9): 1365-1374. |
[10] | 胡德益,蔡露,陈光登,张锡洲,刘春吉. 不同磷水平下大麦分蘖期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J]. 作物学报, 2017, 43(12): 1746-1759. |
[11] | 张征,张雪丽,莫博程,代志军,胡中立,李兰芝,郑兴飞. 籼型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 作物学报, 2017, 43(10): 1448-1457. |
[12] | 王博新,王亚辉,陈朋飞,刘徐冬雨,冯志前,郝引川,张仁和,张兴华,薛吉全*. 源于陕A群、陕B群玉米自交系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17, 43(09): 1328-1336. |
[13] | 谢辉,党小景,刘二宝,曾思远,洪德林. 江淮稻区杂交粳稻骨干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SSR标记位点鉴定[J]. 作物学报, 2016, 42(03): 330-343. |
[14] | 张利莎,董国清,扎桑,卓嘎,王德良,谷方红,袁兴淼,张京,郭刚刚. 基于EST-SSR和SNP标记的大麦麦芽纯度检测[J]. 作物学报, 2015, 41(08): 1147-1154. |
[15] | 司二静,张宇,汪军成,孟亚雄,李葆春,马小乐,尚勋武,王化俊. 大麦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15, 41(07): 1064-10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