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报 ›› 2008, Vol. 34 ›› Issue (08): 1464-1469.doi: 10.3724/SP.J.1006.2008.01464
肖小平;汤海涛;纪雄辉
XIAO Xiao-Ping,TANG Hai-Tao,JI Xiong-Hui
摘要: 设计了高桩翻耕抛栽、覆盖免耕抛栽和高桩免耕抛栽3种模式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NH4+-N含量影响较大,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NO3--N含量影响不大; 高桩翻耕模式的土壤NH4+-N、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比高桩免耕和覆盖免耕模式分别提高40.8%、7.5%和36.7%、2.0%; 高桩翻耕能促进水稻群体生长, 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 充分利用光能, 增强光合作用; 稻草还田以高桩翻耕模式的增产效果最好, 比高桩免耕、覆盖免耕分别增产5.8%和9.0%。以高桩翻耕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氮、钾含量及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好。
[1] | 王旺年, 葛均筑, 杨海昌, 阴法庭, 黄太利, 蒯婕, 王晶, 汪波, 周广生, 傅廷栋. 大田作物在不同盐碱地的饲料价值评价[J]. 作物学报, 2022, 48(6): 1451-1462. |
[2] | 石艳艳, 马志花, 吴春花, 周永瑾, 李荣. 垄作沟覆地膜对旱地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5): 1288-1297. |
[3] | 彭西红, 陈平, 杜青, 杨雪丽, 任俊波, 郑本川, 罗凯, 谢琛, 雷鹿, 雍太文, 杨文钰. 减量施氮对带状套作大豆土壤通气环境及结瘤固氮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2, 48(5): 1199-1209. |
[4] | 柯健, 陈婷婷, 吴周, 朱铁忠, 孙杰, 何海兵, 尤翠翠, 朱德泉, 武立权. 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稻适宜品种类型及高产群体特征[J]. 作物学报, 2022, 48(4): 1005-1016. |
[5] | 王吕, 崔月贞, 吴玉红, 郝兴顺, 张春辉, 王俊义, 刘怡欣, 李小刚, 秦宇航. 绿肥稻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的增产和培肥短期效应[J]. 作物学报, 2022, 48(4): 952-961. |
[6] | 蹇述莲, 李书鑫, 刘胜群, 李向楠. 覆盖作物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 2022, 48(1): 1-14. |
[7] | 刘磊, 廖萍, 邵华, 刘劲松, 杨星莲, 王静, 王海媛,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钾素表观平衡的互作效应[J]. 作物学报, 2022, 48(1): 226-237. |
[8] | 王亚梁, 朱德峰, 张玉屏, 陈若霞, 向镜, 陈惠哲, 谌江华, 汪峰. 连作杂交晚稻精准条播长秧龄机插的生长及产量特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22, 48(1): 215-225. |
[9] | 戴良香, 徐扬, 张冠初, 史晓龙, 秦斐斐, 丁红, 张智猛. 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对盐胁迫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21, 47(8): 1581-1592. |
[10] | 高震, 梁效贵, 张莉, 赵雪, 杜雄, 崔彦宏, 周顺利. 不同时期灌溉对华北平原春玉米穗粒数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7): 1324-1331. |
[11] | 王媛, 王劲松, 董二伟, 武爱莲, 焦晓燕. 长期施用不同剂量氮肥对高粱产量、氮素利用特性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2): 342-350. |
[12] | 王奇, 扶亚芳, 司雷勇, 金岩, 夏镇卿, 路海东. 不同膜上遮挡措施对旱地玉米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2): 359-367. |
[13] | 卢合全, 唐薇, 罗振, 孔祥强, 李振怀, 徐士振, 辛承松. 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连作棉田土壤养分、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12): 2511-2521. |
[14] | 吴春花, 普雪可, 周永瑾, 勉有明, 苗芳芳, 李荣. 宁南旱区沟垄集雨结合覆盖对土壤水热肥与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208-2219. |
[15] | 胡鑫慧, 谷淑波, 朱俊科, 王东. 分期施钾对不同质地土壤麦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11): 2258-2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