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作物学报,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6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0-07-12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双亲雄性育性基因的SSR标记
      李曙光,赵团结,盖钧镒
      作物学报. 2010, (07):  1061-1066.  doi:10.3724/SP.J.1006.2010.01061
      摘要 ( 2269 )   PDF (269KB) ( 1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MCS3A的质、核供体亲本N21566和N21249构建F2和BC1F1育性分离群体进行雄性育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结果表明, F1正反交可育,F2和BC1F1的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经χ2测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NJCMS3A供体亲本雄性育性由一对基因控制,可育等位基因为显性。该基因可能是NJCMS3A的一个恢复基因。选用793对SSR引物对F2和BC1F1群体分别进行育性基因定位,发现该育性基因位于O连锁群上,在Satt331和Satt477标记之间,与Satt331、CSSR133和Satt477标记距离的次序一致,分别为8.1~10.4 cM、11.4~16.4 cM、13.3~19.2 cM。
      甘蓝KAPP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吴韦铷,朱利泉,李成琼,杨昆,唐章林,任雪松,王小佳
      作物学报. 2010, (07):  1067-1074.  doi:10.3724/SP.J.1006.2010.01067
      摘要 ( 2339 )   PDF (559KB) ( 1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PCR、RT-PCR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以甘蓝基因组DNA、花蕾RNA和叶片RNA为模板,分别对甘蓝KAPP gDNA和KAPP cDNA进行扩增,分别获得3 247 bp的KAPP gDNA片段、1 699 bp的KAPP cDNA片段﹑1 578 bp的花蕾KAPP2 cDNA片段和1 581 bp的叶片KAPP2 cDNA片段。对克隆的甘蓝KAPP gDNA和cDNA(结合报道的KAPP cDNA)进行比对表明,甘蓝KAPP基因包含11个内含子,均符合“GU-AG”剪接规则,并且克隆得到的KAPP cDNA序列与报道的KAPP cDNA序列有6处单个碱基的差异,但两者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然而花蕾KAPP2 cDNA、叶片KAPP2 cDNA片段与报道的KAPP cDNA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5.2%和85.0%。这两个序列分别在590 bp和593 bp处较早出现一个无义突变引起的终止密码子。Blast分析表明, 两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KAPP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其次为甘蓝KAPP氨基酸序列。以已报道的8种植物KAPP的CDS及本实验所克隆的两个KAPP2序列构建分子进化树,获得序列与甘蓝KAPP序列聚为一支。结合比较作图及分子进化树,推测KAPP基因在甘蓝基因组上有两个拷贝,而笔者克隆到的KAPP2 cDNA序列是其中一个拷贝,是KAPP进化过程中突变失活的拟基因。
      玉米泛素延伸蛋白基因ZmERD16的克隆、序列特征和表达分析
      陆月赏,刘颖慧,张登峰,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杨德光,黎裕
      作物学报. 2010, (07):  1075-1083.  doi:10.3724/SP.J.1006.2010.01075
      摘要 ( 2474 )   PDF (711KB) ( 20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一个玉米苗期早期应答干旱的EST序列与拟南芥泛素延伸蛋白ERD16序列同源性很高。本研究根据拟南芥AtERD16序列,应用同源克隆技术分离出玉米泛素延伸蛋白基因,命名为ZmERD16ZmERD16的开放阅读框为390 bp,编码129个氨基酸,等电点pI为 9.94,分子量为14.7582 kD。ZmERD16蛋白包含1个泛素单体蛋白,其后融合了53个氨基酸的核糖体多肽,属于泛素延伸蛋白亚族。ZmERD16具有4个外显子3个内含子的基因组结构,其启动子区域具有多个干旱、病害、水杨酸、乙烯、真菌等胁迫响应应答元件。蛋白结构预测显示ZmERD16无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ZmERD16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和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谱分析表明,ZmERD16在各组织中均表达,其表达量受盐、脱水、PEG、低温、高温、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等多种胁迫信号诱导。推测ZmERD16可能参与玉米的多种胁迫信号传导和逆境应答进程。
      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与ICRISAT微核心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比较
      姜慧芳,任小平,张晓杰,黄家权,雷永,晏立英,廖伯寿,Hari D UPADHYAYA,Corley C HOLBROOK
      作物学报. 2010, (07):  1084-1091.  doi:10.3724/SP.J.1006.2010.01084
      摘要 ( 2226 )   PDF (342KB) ( 1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确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布规律,对于发掘优良种质资源,选配优良亲本,拓宽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种质为种质资源的研究、评价和鉴定带来了方便。本研究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26对引物对我国花生小核心种质和ICRISAT微核心种质共466份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似系数为0.49~0.99,鉴定出遗传差异最大的种质L2刚果(中国花生资源)与ICG12625(ICRISAT资源),相似系数为0.49。分析结果表明,多粒型花生的多态性信息量(0.761)和遗传多样性指数(0.97~1.11)均最大(平均相似系数最小,0.73~0.76),其次是普通型花生。中国花生种质资源与ICRISAT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ICRISAT的赤道型材料ICG12625,与中国花生资源的差异最大。相似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我国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比ICRISAT资源丰富。
      开花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王英,程立锐,冷建田,吴存祥,侯文胜,韩天富
      作物学报. 2010, (07):  1092-1099.  doi:10.3724/SP.J.1006.2010.01092
      摘要 ( 2408 )   PDF (312KB) ( 1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开花期相近的181个大豆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研究开花后不同光照长度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在利用SSR标记构建大豆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日(16 h)和短日(12 h)条件下检测与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光周期敏感度(PS)相关的QTL。结果表明,开花后光照处理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不同性状的光周期敏感度差异明显,株高>主茎节数>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单株荚数>蛋白质和脂肪总量。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12个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总量等性状及各性状对开花后光周期处理的敏感度相关的QTL,分别定位于A1、A2、B1、B2、C1、D1a、F、L等8个连锁群上。其中,在短日条件下检测到4个QTL,可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在11.37%~26.63%之间;在长日条件下检测到3个QTL,可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在11.84%~27.85%之间;检测到5个与不同性状光周期敏感度有关的QTL,可解释相对应性状表型变异的范围在6.15%~21.44%之间。针对同一性状,未检测到在长日和短日条件下均起作用的主效QTL, 说明开花后光周期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有较大影响。
      不同统计遗传模型QTL定位方法应用效果的模拟比较
      苏成付,赵团结,盖鈞镒
      作物学报. 2010, (07):  1100-1107.  doi:10.3724/SP.J.1006.2010.01100
      摘要 ( 2955 )   PDF (281KB) ( 3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子遗传和数量遗传的结合,发展了QTL定位研究。随着定位方法与软件的建立和完善,QTL定位的研究越来越多。准确定位的QTL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图位克隆,而假阳性QTL将误导定位信息的应用。本文研究迄今主要定位方法(软件)对于各种遗传模型数据的适用性。应用计算机模拟4类遗传模型不同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第一类只包含加性QTL;第二类包含加性和上位性互作QTL;第三类包含加性QTL和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第四类包含加性、上位性互作QTL和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每类按模拟QTL个数不同设两种情况,共分为8种数据模型(下称M-1~M-8)。选用WinQTLCart 2.5的复合区间作图(下称CIM)、多区间作图前进搜索(MIMF)、多区间作图回归前进选择(MIMR),IciMapping 2.0的完备复合区间作图(ICIM),MapQTL 5.0的多QTL模型(MQM)以及QTLnetwork 2.0的区间作图(NWIM)等6种程序对8种不同遗传模型的RIL进行QTL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程序适用的遗传模型范围不同。CIM和MQM只适于检测第一类模型;MIMR、MIMF和ICIM只适于检测第一类和第二类模型;只有NWIM适于检测所有四类遗传模型;因而不同遗传模型数据的最适用检测程序不同。由于未知实际数据的遗传模型,应采用在复杂模型程序,如QTLnetwork 2.0,扫描基础上的多模型QTL定位策略,对所获模型用相应模型软件进行验证。

      水稻中胚轴长度QTL分析
      黄成,姜树坤,冯玲玲,徐正进,陈温福
      作物学报. 2010, (07):  1108-1113.  doi:10.3724/SP.J.1006.2010.01108
      摘要 ( 2892 )   PDF (405KB) ( 19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分析水稻中胚轴伸长与赤霉素的关系及其遗传基础, 以沈农265 (长中胚轴)和丽江新团黑谷(短中胚轴)的RIL群体为材料, 结合其连锁图谱, 对水和赤霉素溶液两种培养条件下的中胚轴长度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 浓度为1.50 mmol L-1的赤霉素可显著促进中胚轴的伸长。两种培养条件下, 共检测到控制中胚轴长度的5个QTL, 分布在第1、第2、第3、第6和第11号染色体上, LOD值在3.65~15.52范围内, 单个QTL对表型贡献率在7%~33%之间。其中qML3qML6qML11在2种处理条件下均被检测到, qML1qML2仅在水培条件下被检测到。与其他研究比较发现, 主效基因qML3可以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

      小麦区试品系DUS测试的分子标记
      王立新,常利芳,李宏博,季伟,刘丽华,赵昌平
      作物学报. 2010, (07):  1114-1125.  doi:10.3724/SP.J.1006.2010.01114
      摘要 ( 2615 )   PDF (404KB) ( 1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测试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试品系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的分子标记,采用156个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品种对SSR、EST-SSR和AFLP-SCAR标记的1334对引物进行筛选,根据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多态性信息指数较高、带型清晰、不同等位变异的带型易于区分及PCR产物稳定的原则,筛选出105对小麦品种DUS测试的分子标记引物,包括63对SSR引物、21对EST-SSR引物和21对AFLP-SCAR引物,可以检测122个位点的75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条染色体上被检测位点5.8个,平均每个位点包含7.2个等位变异。根据DUS测试的需求、引物的染色体分布、PIC值大小和带型特点,将105对引物分为21对核心引物、29对一级备用引物和55对二级备用引物。核心引物分辨力较高,可以完成约80%品系的特异性检测,约95%品系的种子纯度检测和约60%品系的一致性、稳定性检测;备用引物用于确定品系DNA位点纯合率和相似品种(品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以判断DNA指纹相同或相似的品种(品系)之间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评价核心标记中具有非纯位点的品系的DNA位点纯合度,同时完成核心引物未能完成的少数品系的种子纯度检测。通过在2006—2007、2007—2008、2008—2009年度对464个冬小麦区试品系DUS测试中的应用,证明105对引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可以完成90%以上参试品系的DUS检测。

      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分析
      丁艳红,刘欢,师丽红,温晓蕾,张娜,杨文香,刘大群
      作物学报. 2010, (07):  1126-1134.  doi:10.3724/SP.J.1006.2010.01126
      摘要 ( 2860 )   PDF (245KB) ( 18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在成株期表现高、中、低抗叶锈的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利用39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接种8个小麦叶锈菌致病型进行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初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系)的抗性和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利用19个与Lr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8个微核心种质进行抗叶锈病基因的进一步鉴定,推测新克旱9号可能含有Lr17Lr2bLr14aLr33;兴义4号可能含有Lr26Lr36Lr37;紫皮可能含有Lr2bLr34;大白皮含有Lr1;毕红穗含有Lr1Lr10Lr34;中优9507含有Lr10;小白麦、红粒当年老、老麦、蝉不吱、苏麦3号和车锏子含有Lr1Lr34;红花早可能含有Lr1Lr34Lr14aLr2b;江西早、泡子麦、三月黄、有芒扫谷旦、阜阳红、成都光头和酱麦可能含有Lr34;敦化春麦和甘肃96可能含有Lr28;欧柔可能含有Lr34Lr16Lr11Lr3bgLr33;此外,新克旱9号、兴义4号、红花早、红粒当年老、欧柔、有芒扫谷旦、成都光头、甘肃96、小红皮、定兴寨、中优9507和红冬麦中可能含有未知抗病基因;在这28份种质中,不含Lr9Lr19Lr20Lr21Lr24Lr29Lr35Lr38Lr47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病基因,可为育种提供丰富的抗源。
      番茄果实成熟相关基因SlPELSlAPL的表达特性
      肖东,肖阳,蔡应繁,邓小峰,吴锁伟,郑旭,李晚忱,吴翠平,费章君,牛应泽,杨建平
      作物学报. 2010, (07):  1135-1143.  doi:10.3724/SP.J.1006.2010.01135
      摘要 ( 2939 )   PDF (614KB) ( 17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27个代表番茄不同发育阶段和生物反应的组织特异性、含有152 635个独立EST数据库的数码表达,发现果胶裂解酶基因 (pectate lyase, SlPEL) 和番茄AP2 Like (SlAPL)的转录受果实成熟的调节。以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番茄(品种为美味樱桃)果实为试材, 用半定量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SlPEL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授粉后12 d,其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授粉后16~18 d,达到第一个小高峰;28 d到最高峰;从28 d到完全成熟逐步下降到第一个小高峰的水平。SlAPL的表达模式与SlPEL类似,但其表达启动的时期迟于SlPEL。从授粉后25 d,SlAPL转录启动;授粉后28~32 d,其转录水平上升到第一个小高峰;39 d达到最高峰,以后到完全成熟略有下降。该研究也印证利用EST的数据库进行基因数码表达分析的可行性。
      栽培稻与疣粒野生稻杂种二倍体和四倍体的鉴定及比较
      宋兆建,杜超群,胡亚平,唐志强,陈冬玲,何玉池,何光存,蔡得田
      作物学报. 2010, (07):  1144-1152.  doi:10.3724/SP.J.1006.2010.01144
      摘要 ( 2601 )   PDF (417KB) ( 1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对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与疣粒野生稻(O. meyeriana)远缘杂种二倍体(AG)及四倍体(AAGG)进行鉴定。通过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减数分裂的比较和分析,探讨染色体加倍对杂种的影响、明确杂种不育的原因及其利用潜力。GISH检测结果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杂种细胞中来自疣粒野生稻的染色体有红色杂交信号,而来自栽培稻的染色体上无杂交信号。杂种四倍体的株高、剑叶长、穗颖花数、颖壳长/宽等与二倍体相比明显增加,显示出明显的多倍体优势。二者的减数分裂也存在很大差异,杂种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紊乱,杂种四倍体减数分裂过程则基本正常。染色体加倍明显改善了杂种的减数分裂,但杂种四倍体仍不能结实,推测杂种的不育性很可能与核质亲和性有关。但杂种在新品种()或育种中间材料选育上仍具有改造和利用的潜力,无芒特性使其在芒的遗传研究及多倍体水稻芒的改造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
      陈传永,侯玉虹,孙锐,朱平,董志强,赵明
      作物学报. 2010, (07):  1153-1160.  doi:10.3724/SP.J.1006.2010.01153
      摘要 ( 2918 )   PDF (365KB) ( 2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群体密度对冠层光合特性与产量有重要影响,为阐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本研究以先玉335、郑单958、吉单209为供试品种,设置60 000株 hm-2、75 000株 hm-2、90 000株 hm-2、105 000株 hm-2 4种密度处理,测定并计算6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以及产量性能参数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收获指数(HI)、单位面积穗数(EN)、单穗粒数(GN)、千粒重(GW),并结合产量性能参数的变化对各品种进行耐密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性能参数对密度胁迫的反应相同,MLAI、EN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MNAR、HI、GN、GW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各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响应呈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品种耐密性表现以先玉335最好、郑单958次之,吉单209较差,其中,先玉335的适宜密度范围为90 000~105 000株 hm-2,郑单958与吉单209的适宜密度范围为75 000~90 000株 hm-2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和大豆种子的水分变化规律及其预测模型
      王婧,姜朋,李栋,马强,台述金,左振朋,董鲁浩,孙庆泉
      作物学报. 2010, (07):  1161-1168.  doi:10.3724/SP.J.1006.2010.01161
      摘要 ( 2334 )   PDF (368KB) ( 1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不同初始水分(IMC)大豆和棉花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吸湿解吸规律,并建模验证。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贮温15℃、25℃和40℃时,4%IMC在相对湿度(RH)≤18.78%、8%和12% IMC在RH≤48.10%条件下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棉花种子,15℃时,4% IMC在RH≤7.49%、8%IMC在RH≤18.78%和12% IMC在RH≤48.10%条件下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25℃时,4% IMC在RH≤18.78%、8%和12%IMC在RH≤48.10%条件下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40℃时,4%IMC在RH≤7.49%、8%和12% IMC在RH≤48.10%条件下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棉花种子,4% IMC在15℃ RH>55%、25℃ RH>55%和40℃ RH>50%时的安全水分(SWC)依次为10.5%、9.5%和6.5%;8%IMC在15℃RH>60%、25℃ RH>55%和40℃ RH>45%时的SWC分别为10.5%、9.5%和6.5%;12% IMC在15℃ RH>55%、25℃ RH>55%和40℃ RH>45%时的SWC分别为10.5%、9.5%和6.5%。辽豆11在15℃ RH>60%、25℃ RH>55%和40℃RH>45%时,其平衡水分(EMC)超过其SWC(依次为12%、11%和8%);菏豆13在相同条件下水分平衡时的RH比辽豆11高5%。棉花种子EMC在15和25℃ RH>55%、40℃ RH>60%时超过其SWC;大豆种子EMC在25℃ RH>55%、25℃和40℃ RH>60%时超过其SWC。棉花种子的水分平衡时间(d)与IMC(x)、RH(y)和温度(z)的预测模型为d =36.97+1.78x–0.58y–0.58z–0.016xy–0.021xz–0.0012yz+0.007y2,辽豆11的为d =23.29+3.72 x–0.19 y–0.86 z–0.02 xy–0.09 xz–0.008 yz+0.005 y2+0.03 z2,菏豆13的为d =48.64+0.36x–0.44y–1.49z–0.008yz +0.006y2+0.026z2。模型经检验,预测性良好。
      转小麦铁蛋白基因酵母的抗氧化活性
      赵永亮,陈静,王丹,王卫国,李云辉
      作物学报. 2010, (07):  1169-1175.  doi:10.3724/SP.J.1006.2010.01169
      摘要 ( 2485 )   PDF (430KB) ( 1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蛋白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储铁关键蛋白,具有调节铁代谢平衡、消除亚铁离子引起的氧化毒性等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小麦铁蛋白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经筛选、检测得到具有形成活性小麦铁蛋白多聚体能力的转基因酵母。转基因酵母与转空载体的对照酵母相比不仅可有效清除过氧化氢(H2O2),而且还具清除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的能力;×OH、O2?和H2O2对转基因酵母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0.40、1.00和36.91 mmol L-1,比对照酵母分别提高了37.93%、47.06%和77.03%。不同浓度转基因酵母对×OH、O2?和H2O2清除能力的回归方程分别为一元三次多项式、对数方程和负指数方程。说明小麦铁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产物可以有效清除3种活性氧,而且具有较为复杂的互不相同的作用机制。
      基于支持向量机非线性筛选水稻苗期抗旱性指标
      袁哲明*,谭显胜
      作物学报. 2010, (07):  1176-1182.  doi:10.3724/SP.J.1006.2010.01176
      摘要 ( 2472 )   PDF (270KB) ( 17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抗旱性指标筛选具小样本、多指标和非线性等特点,传统的基于经验风险最小原则经线性筛选获得的综合指标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原则的支持向量机具适于小样本、非线性、泛化推广能力优异等诸多优点,但可解释性差。本文以15个水稻品种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为因变量,从24个形态生理指标中经支持向量回归(SVR)非线性筛选得苗高、脯氨酸、丙二醛、叶龄、心叶下倒一叶面积、抗坏血酸等6个综合指标,以此建立的SVR模型拟合精度与留一法预测精度均明显优于参比线性模型;如考虑指标测量的简易性,仅以地上部干重、心叶下倒二叶面积、根冠比、叶龄、叶鲜重、心叶下倒一叶面积等6个形态指标进行评估同样可行。为增强SVR的解释能力,基于F测验对SVR模型建立了非线性回归显著性与单因子重要性显著性的测验方法。

      推迟拔节水及其灌水量对小麦耗水量和耗水来源及农田蒸散量的影响
      王红光,于振文,张永丽,王东
      作物学报. 2010, (07):  1183-1191.  doi:10.3724/SP.J.1006.2010.01183
      摘要 ( 2235 )   PDF (383KB) ( 1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2007—2008和2008—2009小麦生长季, 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 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 研究推迟拔节水及不同灌水水平对冬小麦耗水量、耗水来源、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测墒补灌后0~140 cm土层能够达到目标含水量。相同补灌时期, 随补灌水平的提高, 拔节至开花阶段日耗水量增大, 0~120 cm土层贮水消耗量减小, 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增加, 土壤贮水消耗量先增加后减小, 土壤贮水消耗量和降水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降低。相同补灌水平, 由拔节期推迟至拔节后10 d补灌则麦田日耗水量减小, 挑旗期日耗水量增大, 拔节至开花阶段8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 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亦增加, 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不变; 灌浆初期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降低, 株间蒸发量增加; 公顷穗数降低, 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增加。本试验条件下, 在拔节后10 d补灌至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 开花期补灌至70% (2007—2008年度)是兼顾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

      旱地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对养分投入的响应
      周玲,王朝辉,李生秀
      作物学报. 2010, (07):  1192-1197.  doi:10.3724/SP.J.1006.2010.01192
      摘要 ( 2394 )   PDF (155KB) ( 1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9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其产量及主要农学性状与养分投入水平的关系。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在低、高水平养分投入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0%和40%,生物量提高17%和35%,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和25%,穗粒数增加8%和10%。高产品种的生物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其随养分投入增加而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低产品种。千粒重不受养分投入水平的影响。旱地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生物量、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均随养分投入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并且存在品种间差异。高生物量、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是旱地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它们对养分投入的敏感响应是高产品种养分投入提高后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粳稻颖果维管束结构粒位间差异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于晓刚,张文忠*,韩亚东,黄丽丽,徐海,赵明辉,高东昌,徐正进,陈温福
      作物学报. 2010, (07):  1198-1208.  doi:10.3724/SP.J.1006.2010.01198
      摘要 ( 2239 )   PDF (675KB) ( 1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典型粳稻品种辽粳294和盐丰47为试材,比较了开花后4~22 d穗上不同部位一、二次枝梗颖果背部维管束的解剖结构变化,并对其相应粒位的稻米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品种颖果背部维管束截面均近似椭圆形,其面积大小及短轴长度均随颖果的生长而呈抛物线形变化,辽粳294在开花后12 d、盐丰47在开花后10 d分别达到最大值,截面长轴长度则随颖果生长和灌浆进程而单调上升。从整体上看,两品种颖果背部维管束表现为从基部到顶部由粗到细的管-束状结构,由居中的导管束和周边的若干筛管束构成。在开花后相同时间,两品种维管束截面面积、截面长轴长度、截面短轴长度、筛管区域宽度、导管数、颖果体积、颖果干质量,均表现为上部一次枝梗籽粒>下部一次枝梗籽粒>上部二次枝梗籽粒>下部二次枝梗籽粒,并且在相同部位上,维管束性状均表现为辽粳294大于盐丰47。维管束截面面积及其长轴长度,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维管束截面面积、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筛管区域宽度和导管数,与颖果干质量、颖果充实度和谷粒充实度呈显著正相关。颖果背部维管束结构的差异,是稻米垩白性状、颖果充实度和其他与同化物积累特性有关的性状产生差异的重要形态学和解剖学基础。
      研究简报
      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对小麦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韩晓峰,陶丽莉,殷桂香,刘晓蕾,杜丽璞,魏亦勤,晏月明,叶兴国
      作物学报. 2010, (07):  1209-1215.  doi:10.3724/SP.J.1006.2010.01209
      摘要 ( 2520 )   PDF (282KB) ( 1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高小麦花培育种效率,明确花药培养力的遗传控制基础,以11个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20个F1杂种为材料,探讨了基因型、培养基和环境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在W14D、W14gD、W14GD培养基上,Alondra、Verry、石4185、新春9号和百农3217的花药易被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为25.3%~51.9%,其中石4185是目前公认的花培育种优良亲本,新春9号为新发现的优良花培基因型。以宁春4号配制的部分F1杂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大多数组合高于10.0%,表明宁春4号与供试品种间具有较高的花药培养配合力。小麦花培育种技术要求亲本之一具有较高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或较高的花药培养配合力。小麦花药培养力的遗传控制复杂,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亲本花药培养力很高,其F1组合花药培养力不一定很高,这与双亲配合力有关。小麦花药培养中,供体植株生长和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条件为较长的营养生长期、适宜的前期(分蘖期)温度和较高的中期(拔节后期)温度。在添加低浓度生长素和葡萄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发现小麦花药直接成苗现象,2,4-D诱导花药直接成苗效果优于Dicamba。随着年度间气候升高的影响,相同基因型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呈现增加趋势。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新合成异源四倍体拟南芥
      位芳,张改生
      作物学报. 2010, (07):  1216-1220.  doi:10.3724/SP.J.1006.2010.01216
      摘要 ( 2313 )   PDF (285KB) ( 1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植物异源倍化育种中或者通过异源多倍化导入有利基因时,初级杂交后代异源多倍体减数分裂期间,避免部分同源染色体干扰,使同源染色体正常联会和配对以及正确分离是产生功能性雌雄配子的细胞学基础。本研究通过种间杂交技术,获得初级杂交后代异源四倍体拟南芥A. suecica,并重点分析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和配对情况。利用DAPI技术染色证明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核内染色体数目的正确性和均等分裂;而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了核内染色体组的来源的正确性和同源染色体联会和配对的精准性。该结果证实新合成异源多倍体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和产生功能性雌雄配子,为种属间杂交和异源多倍体育种以及植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有利的细胞遗传学证据。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bZIP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张毅,夏宁,张岗,郭军,黄丽丽,康振生
      作物学报. 2010, (07):  1221-1225.  doi:10.3724/SP.J.1006.2010.01221
      摘要 ( 2558 )   PDF (529KB) ( 18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品种水源11的cDNA中分离到一个编码bZIP转录因子基因的cDNA序列,暂被命名为TabZIPTabZIP包含一个完整的1 07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bZIP保守结构域;与水稻、玉米、拟南芥等植物bZI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TabZIP基因在小麦根中的表达量丰富,而在茎和叶中表达量很小;在小麦与条锈菌非亲和组合中,TabZIP基因高水平表达,而在亲和组合中没有明显的变化;防卫相关激素乙烯、茉莉酸也可诱导该基因的快速上调表达,表明TabZIP可能通过乙烯、茉莉酸信号途径介导小麦对条锈病的防御反应。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李耕,董树亭,张吉旺,王敬锋
      作物学报. 2010, (07):  1226-1233.  doi:10.3724/SP.J.1006.2010.01226
      摘要 ( 2833 )   PDF (279KB) ( 28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67 500株 hm-2、90 000株hm-2和112 500株hm-2等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呼吸(CR)、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降低。在67 500株 hm-2下,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无显著优势。但在90 000株 hm-2和112 500株 hm-2密度下,80 cm+4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的PAR截获率、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等行距、70 cm+50 cm和90 cm+30 cm);而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比值(CR/TCAP)则显著低于其他行距处理。说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80 cm+40 cm的宽窄行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作物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主编:万建民
副主编:陈晓亚 杨建昌 张献龙 王建康
    徐明良 刘春明 王道文 孙传清
    丁艳锋 金危危 储成才 程维红
编辑部主任: 闫春玲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0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6-3490
国内邮发代号:82-336

微信
  • 2013年创刊
  • SCIE 收录
  • ScienceDirect上开放获取

主编:万建民
CN 10-1112/S
ISSN 2095-5421, 2214-5141(online)
在线出版: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
在线投稿: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cj/
E-mail:cropjournal@caas.cn
电话:8610-82108548

微信